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文献研究综述
2016-12-13武志勇杨晨曦
武志勇 杨晨曦
摘 要: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责任模型和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相关文献的梳理研究表明:由于社会责任的涵义和内容在学术界尚不统一,因而在文献研究中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不能得到一致的结论;随着学界对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研究的深入,丰富和统一社会责任的涵义、完善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应成为未来文献研究的方向;加强实证研究的理论框架基础才能弥补研究中的漏洞。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7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8-0117-03
[作者简介]武志勇(1973-),男,黑龙江宾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技术创新;杨晨曦(1992-),男,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绩效评价。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市社科规划项目“驱动齐齐哈尔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成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QSX2015-07YB);齐齐哈尔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基于创新能力的齐齐哈尔市中小企业成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RKX-201405)。
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历来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在现有文献中,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基石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成果如何,在此基础上的社会责任研究有怎样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又有什么样的不同?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了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现有研究的存疑之处,旨在为我国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与模型研究
(一)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
支持社会责任的理论众多,因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察有多重视角可循,但是为社会责任理论提供最为坚实和广泛支持的无疑是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于20世纪下半叶,著名管理学家Freeman在著作中勾勒了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认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持续经营的作用[1]。为了弥补Freeman著作的缺陷,巩固和捍卫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地位,Jones在企业和社会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经济理论、行为科学和伦理依据进行了整合[2]。加拿大的Clarkson提出了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和价值”为核心的企业社会绩效的评价方法[3]。Blair曾批判性地说到,大公司股东是企业的唯一所有者,是一种带有偏见的误导,因为股东没有如理论假设的那样包揽所有风险,其他参与者在利益联系上也不可能独善其身[4];另外,Blair还从团队工作的角度诠释了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的作用[5]。Donaldson在文中收集了侧重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各项研究,总结了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分类[6]。总的来说,西方学界对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研究有许多卓越的贡献。
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对学术的探讨也是如火如荼。杨瑞龙、周业安运用主流经济学来分析和解释企业治理结构,探究了企业索取权的分散式对称分布,进而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了国企改革的治理模式变革[7, 8]。在治理模式变革的背景下,陈建煊、李心合相继提出了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前者从内部和外部指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要点[9],后者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管理的互动关系以及管理学体系[10]。贾生华和陈宏辉两人的研究结果认为要更加关注核心利益相关者,并将伦理管理和战略性环境管理纳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范围,以期改变企业传统管理哲学,让企业指导思想迎合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经济时代潮流[11-14]。另一个新的嵌入视角是王竹泉在会计领域对利益相关者和会计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利益相关者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和行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利益威胁的制约,进而建立了一个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信息披露博弈模型和监督体制,以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矫正只代表某一方利益的监事会[15,16]。公司治理改革进程中,李维安认为利益相关者治理应该以创新和知识为导向,在动态的外部环境下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17];唐跃军则通过实证研究了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显著正面影响,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18]。
(二)企业社会责任模型
最初,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在西方更多地被称为企业社会表现或绩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它结构比较混乱,内容比较复杂,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进步,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体系导向和理论支持,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模型的前进和发展。
Carroll建立了一个四层分段模型,将社会绩效从下至上依次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由裁量责任,将模型与Wilson的RDAP(Reactive-Defensive-Accommodative-Proactive Scale,RDAP)量表结合,构造了社会责任的长方体模型[19]。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Carroll又将自由裁量责任替换为了慈善责任,将金字塔顶层限制为一个更狭窄的涵义[20]。Wartick以经济、公众和社会反应三大块组成了CSP模型,为CSP模型对商业和社会研究提供了范例[21]。同一时期,Wood建立了一个由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进程和结果构成的框架,并对其中内涵进行了细致的阐述[22]。随后,Clarkson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和评价了前述的CSP模型,为企业社会责任以后的研究和发展指明了方向。20世纪初Schwartz和Carroll在回顾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又将社会责任模型重新整合成为纯粹经济责任、纯粹道德责任和纯粹法律责任相互交叉的“三原色”模型[23]。
国内学者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模型。陈迅将社会责任分为了“基本、中级、高级”三层,分别对应“股东和员工,政府和社区环境,慈善和公益事业”三方面[24]。韵江在研究中将其分为了基本责任和在经济外部性基础上连带产生的其他责任两部分[25]。姜万军等初步探究了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共选取或构建了22个指标来引导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26]。万莉从经济学角度利用边际社会收益和外部成本寻找最佳社会责任,诠释了一个关于社会责任的经济均衡模型[27]。阳秋林对国内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CSRD)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并对我国CSRD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架构了由投资者、员工、环境、消费者、社区和国民经济组成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标体系[28]。吉利等人利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萃取了相关性、可理解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五个社会责任质量特征共25个特征项目,构建了更精确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评价体系[29]。
从文献上看,东西方学界深入、谨慎地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主题和构架;社会责任体系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且成果丰硕,在理论研究逐渐细化的今天,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社会责任在21世纪也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30]。
二、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量化研究的兴起,为中西方学者研究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提供了先进的方法和确凿的证据,双方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以了印证。
(一)混合相关性和不相关性
Cochran用会计指标ROA和市场指标EV(Excess Market Valuation,EV)分别对代表CSR的声誉指数进行了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结果发现ROA和EV与高CSR声誉正相关,企业资产寿命与低CSR声誉负相关,中等CSR声誉和各变量的关系并不大[31]。逻辑回归显示,企业资产年龄能够显著区分高CSR声誉和低CSR声誉,其他变量对声誉等级间两两区分的辨别程度不显著。Aupperle利用CSR声誉指数对风险调整后的ROA和Beta系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没有发现CSR和企业绩效之间的显著相关性[32];Pava对企业绩效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行业验证,也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性[33]。
(二)正相关关系
Mcguire利用财富杂志的声誉调查指数与企业绩效、企业风险进行回归发现,绩效与社会责任显著正相关;但与以前研究相反的是,风险水平同样有显著的解释水平,最后还证实了ROA比市场指标能更好地估计社会责任[34]。Orlitzky对社会责任、企业绩效和企业规模进行了路径分析,未能证实企业规模对二者之间关系具有扰乱的影响,结果显示绩效和社会责任之间是正相关的[35]。Rynes对50项研究共33878个样本进行了元分析,元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会责任中的企业美德和环境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CSP与会计指标的相关度比市场指标高,CSP声誉指标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度比其他指标更高[36]。国内文献中,王怀明用基于Carroll研究的四项贡献率对ROE进行回归得到,国家贡献率与ROE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7]。温素彬的研究表明,截面数据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负相关,但是从长期的面板数据来看,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是显著的正向作用[38]。陈可发现,关键要素视角下的CSR活动中,对政府和慈善事业的行为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而不同CSR活动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也不尽相同[39]。
(三)调节作用和跨期影响
Luo发现社会责任与托宾Q值正相关,并且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对二者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40]。付强的研究证实基于技术创新的CSR和财务绩效正相关,基于技术创新的CSR和媒体曝光度的交互项对财务绩效具有正向调节作用[41]。陈熙江认为综合社会责任在全样本下对社会绩效有正向影响,市场责任和责任管理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调节作用[42]。Moore的实证结果显示当期企业绩效和社会责任呈负相关,前期财务绩效对社会责任有滞后的正向作用,企业年龄和规模与社会责任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张兆国开创性地研究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交互跨期影响,在系统GMM估计下,当期企业绩效对社会责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滞后一期企业责任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他跨期情况下系统GMM估计二者关系无论正负相关均不显著。朱乃平认为社会责任对企业短期绩效没有显著影响但与长期绩效影响具有正相关关系,同时企业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对企业长短期绩效均具有正向协同效应。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可知,国内外学界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是双向的,其研究结果有正相关、负相关也有不相关,变量选取标准对实证结果也具有较大影响。
三、结论
综上所述,20世纪以来,对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对社会责任理论的不断探讨。二是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构造和完善社会责任模型。三是对社会责任的相关实证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发现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对股东等相关者的贡献中包含了经济效益,在Carroll等的模型中经济责任亦是企业的基石,这说明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社会责任体系包含企业效益是毋庸置疑的。而学者们在研究中,有意或无意地把企业绩效与社会责任剥离开来,导致社会责任的内涵有所缺失;所以实证研究中对CSR的衡量更多的是讨论如何选取指标,而没有对指标选取的理论框架进行阐述,成为现有文献的理论欠缺。
因此,丰富和统一社会责任的内涵,完善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可以成为未来文献研究的方向;而加强实证研究的理论框架基础可以弥补研究中的漏洞。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阐述和实证,进而更好地将成果运用于企业,促进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 Jones T M Instrumental Stakeholder Theory: A Synthesis of Ethics and Economic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20):404-437
[3] Clarkson M E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 20(1): 92-117
[4] Blair M M Ownership and Control: 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JSTOR, 1996
[5] Blair M M, Stout L A A Team Production Theory of Corporate Law[J] Virginia Law Review,1999: 247-328
[6] Donaldson T, Preston L E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1): 65-91
[7] 杨瑞龙,周业安 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兼评张维迎、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观点[J] 经济研究, 1997(1): 12-22
[8] 杨瑞龙,周业安 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J] 中国工业经济, 1998(1): 38-45
[9] 陈建煊 利益相关者管理[J] 经济管理, 2000(4): 58
[10] 李心合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管理[J] 当代财经, 2001(1): 66-70
[11] 贾生华,陈宏辉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5): 13-18
[12] 陈宏辉,贾生华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伦理管理的新发展[J] 社会科学,2002(6): 53-57
[13] 贾生华,陈宏辉 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战略性环境管理[J] 科学学研究, 2002(2): 209-213
[14] 贾生华,陈宏辉 利益相关者管理:新经济时代的管理哲学[J] 软科学, 2003(1): 39-42
[15] 王竹泉 利益相关者会计行为的分析[J] 会计研究,2003(10): 3-9
[16] 王竹泉 利益相关者财务披露监管的分析框架与体制构造[J] 会计研究, 2006(9): 35-41
[17] 李维安,王世权 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研究脉络及其进展探析[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4): 10-17
[18] 唐跃军,李维安 公司和谐、利益相关者治理与公司业绩[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6): 86-98
[19] Carroll A 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 4(4): 497-505
[20] Carroll A 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 Business Horizons, 1991, 34(4): 39-48
[21] Wartick S L, Cochran P L The Evolution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odel[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10(4): 758-769
[22] Wood D J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Revisite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 16(4)
[23] Schwartz M S, Carroll A 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Three-Domain Approach[J]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3, 13(4): 503-530
[24] 陈迅,韩亚琴 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其应用[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9): 99-105
[25] 韵江,高良谋 公司治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基于整合与协同演化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103-110
[26] 姜万军,杨东宁,周长辉 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初探[J] 统计研究, 2006(7): 32-36
[27] 万莉,罗怡芬 企业社会责任的均衡模型[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9): 117-124
[28] 阳秋林 架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2): 59-62
[29] 吉利,张正勇,毛洪涛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构建——基于对信息使用者的问卷调查[J] 会计研究, 2013(1): 50-56
[30] Carroll A 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al Construct[J] Business & Society, 1999,38(3): 268-295
[31] Cochran P L, Wood R A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27(1): 42-56
[32] Aupperle K E, Hatfield J D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5, 28(2): 446-463
[33] Pava M L, Krausz J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Paradox of Social Cost[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6, 15(3): 321-357
[34] Mcguire J B, Schneeweis 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31(4): 854-872
[35] Orlitzky M Does Firm Size Comf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1, 33(2): 167-180
[36] Rynes S L, Schmidt F L, Orlitzky M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J] Organization Studies,2003, 24(3): 403-441
[37] 王怀明,宋涛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上证180指数的经验证据[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58-62
[38] 温素彬,方苑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10): 150-160
[39] 陈可,李善同 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关键要素视角[J] 统计研究, 2010(7): 105-111
[40] Luo X, Bhattacharya C 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Market Value[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6, 70(4): 1-18
[41] 付强,刘益 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对绩效影响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3(3): 463-468
[42] 陈煦江 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中介调节效应——基于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的经验证据[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4(3): 101-109
[43] Moore G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 Investigation in the UK Supermarket Industr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1, 34(3-4): 299-315
[44] 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 2013(8): 32-39
[45] 朱乃平,朱丽,孔玉生,等 技术创新投入、社会责任承担对财务绩效的协同影响研究[J] 会计研究, 2014(2): 57-63
(责任编辑:郭丽春 梁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