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啤酒厂技术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2016-05-14黄小雄
黄小雄
为进一步防控生产作业中的尘毒危害,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某啤酒厂对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进行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的调查评价,通过对生产过程中课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对作业人员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提出了可行性防控措施,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方法
评价内容。包括厂内总体布局、主要生产工艺、新增设备及利旧部分的辅助设施、个人使用防护用品、卫生管理措施等,对技术改造项目主要设备仪器在常态运行下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对作业场所空气、噪声、物理及化学等危害因素进行测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法律、法规及规范为评价依据。通过现场调查、职业健康检查等收集相关资料,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辨识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检测结果做出评价。
结果
危害因素分布。啤酒生产首先需对原料及辅料进行预处理,包括麦芽、啤酒花、二氧化碳、次氯酸钠、氢氧化钠、玻璃瓶、瓶箱等。改造项目生产工艺流程以糖化、发酵和包装为主,其中在糖化环节,投料和糖化产生的危害因素有谷物粉尘、噪声、高温等;在发酵环节,清洗、脱氧水制备和滤酒产生的危害因素有氢氧化钠、过氧化氢、二氧化氮、硅藻土粉尘、噪声、高温等;在包装环节,洗瓶、灌装、压盖、贴标、装箱等产生的危害因素主要是噪声和高温。此外,在动力工段,涉及制冷、空压、污水处理等工序,产生的危害因素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气、噪声等。
检测结果分析。在正常生产状态下,采用现场检测、定点采样和个体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对作业场所中粉尘和化学毒物进行检测,结果见表1;以每周40h等效等级LEX,W为参照对作业场所中噪声进行检测,在接噪时间均为12h/d情况下,糖化岗位的LEX,W为77.0dB(A)、锅炉岗位的LEX,W为80.0dB(A)、制冷岗位的LEX,W为81.5dB(A)、二氧化碳和空压机管理岗位的LEX,W为76.00dB(A)、洗瓶的LEX,W为96.0dB(A)、灌装的LEX,W为88.5dB(A)、压盖和装箱的LEX,W为90.0dB(A)、贴标的LEX,W为92.2dB(A)、成型箱机的LEX,W为84.2dB(A);进入高温季节后,对高温作业场所进行检测,其中糖化、包装和锅炉的白天气温均在30℃左右,体力劳动强度均为1级,其中糖化岗位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为26.2℃,接触时间率和职业接触限值分别为44%、32℃;包装岗位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为26.5℃,接触时间率和职业接触限值分别为6%、33℃;锅炉岗位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为25.8℃,接触时间率和职业接触限值分别为25%、33℃。
讨论
某啤酒厂项目采用当前行内先进技术,并加强各项防护设施建设,包括防尘、防毒、防高温、防噪声以及个人防护,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上达到可控范围内,经多种方法联合检测显示,投料岗位中淀粉操作位谷物粉尘的短时间接触浓度超过规定限值,分析认为,与淀粉粉尘粒径小于麦芽等投料,且重量较轻,倒出时需多次抖动包装袋,容易逸散;包装岗位中洗瓶、灌装等工序的噪声强度也超过规定限值,这已成为该项目噪声的关键控制点。
根据上述检测结果,建议对淀粉投料岗位和包装各工序防护设施进行持续改造,使所有技术参数均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从而更好地保障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
(作者单位:梅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