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文学作品深度阅读习惯的思考
2016-05-14朱培花
朱培花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050—01
中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阅读能力、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的重要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因此,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教授学生如何广泛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一、初中生养成深度阅读习惯的必要性
如今的初中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成长在大众传媒、网络媒体极度繁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学习、思维方式都深受网络媒介环境的影响,相较于中外经典著作、中国古典诗词、散文诗歌等,他们更愿意去阅读电子书、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接触不同的媒介、不同的阅读习惯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网络文学作品也有着自身的魅力与优点,但是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著作,使学生欣赏到纸质经典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体会到深度阅读不同于碎片化阅读的乐趣与收获。另外,深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学会独处,学会深度思考。
二、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交流,对学生来讲是一种个人化的阅读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训练的过程中,不应该以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取代文学阅读的价值意义,应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在选择文学作品时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作品,充分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此举可以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体验,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使是课文也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避免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文学作品是通过故事、人物、意象等对读者发生作用的,所以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指导学生沉浸到作品中去,与作品中的人物相互交流,设身处地品味作品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
三、指导学生深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一)读写结合,定期做读书笔记,及时总结归纳。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深度阅读,深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字的理解、感知与把握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随时记下作品里语言优美或思想凝练的词语、句子甚至段落,记录自己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阅读文本之后的心得体会,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是一种阅读之外的延伸创作,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益处。阅读笔记能够将学生的阅读过程、思考过程、写作过程有机连接在一起,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定期在学生中进行文学作品阅读体会的分享、交流、探讨,养成学生边读边写边思考的好习惯。
(二)诵读结合,塑造情境,体会文字的音韵之美。“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故“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结合,顾名思义,要求学生朗读文学作品,必要情况下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背诵。朗读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抑扬顿挫、清浊徐疾的语气、语调的变化,使学生们如临其境,展开联想,形成形象思维,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拉近学生与文本情境之间的距离。而背诵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体会文字的音韵之美,读背的内容可以是雅词、成语,可以是精彩的段落,甚至是全篇美文。这样日积月累,能够培养学生准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次上的感悟和把握,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深度阅读不应该仅仅停留于课本,必须要扩大课外阅读量。深度阅读的对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课本中文本的阅读分析,二是对课外文学作品的拓展阅读。另外,教师在选择文学作品时可以考虑作品之间的联系,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开展阅读。例如,选取作者相同、创作背景类似或具有对比意义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内的文本内容,形成更为客观、全面、理智的阅读态度。例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后,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故事新编》;教授《信客》,引导学生去阅读《文化苦旅》;教授《孔乙己》,引导学生阅读《变形记》;学习《安妮日记》,引导学生阅读澳大利亚作家马克斯·苏萨克的小说《偷书贼》等等。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