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古代手工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辩证思考

2016-05-14韩静张力跃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历史演进职业教育特征

韩静 张力跃

摘要:我国古代手工业职业教育源远流长,分别经历了孕育萌芽、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兴盛发达以及空前发展的历史阶段。这期间由于时代原因,手工业职业教育具有局限性,教育对象地位低下,教育思想保守,教育效率不高。但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教育内容具有专门性、教育方法富有科学性、教育管理具有制度性。在其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也为近现代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古代手工业;职业教育;历史演进;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8-0089-05

我国古代辉煌的历史与手工业领域的发展、兴盛紧密相连。从原始社会到清代中期,我国辉煌的手工业文明在各地域、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系统完备而又特色鲜明的技艺风格,在金属制作、建筑技术、陶瓷冶炼以及艺术品装饰方面硕果累累。手工业领域的诸多发明创造为我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是依托于不断完善的手工业职业教育。因此,探究、梳理我国古代手工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经验,发展我国现代手工业职业教育。

一、我国古代手工业技艺的历史演进

我国古代将工匠拥有的一技之长称之为“技艺”。“技艺”不同于“技术”,“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起来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不是传统的手工制作,而是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因此,我国古代的职业教育又称为技艺教育。我国古代手工业有官营与私营之分,官营手工业技艺代表我国古代技艺的最高水平,随着不同朝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统治阶级的政策变化,二者发展状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

(一)原始社会至夏商周时期——孕育萌芽

我国原始社会中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被称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随着石器、木器的应用,开始面积较大的农田耕作和伐林垦荒。农产品的增加引发了加工工业的产生与发展。由此,纺织、制陶、皮革加工等活动逐渐兴起,专职手工业者逐渐增多,手工业最后从农业活动中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成为中国早期工艺技术的发轫期。原始社会末期,教育逐渐从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形式。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开始分化,主要是青铜器、陶瓷、玉器等种类的手工技艺,出现了手工业“百工”职业群体,这形象地表明了当时手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分工细致、技术高超之处。由于这一时期的技艺训练是强制性的,因此,官营手工业中“艺徒制”开始萌芽,随着大规模的手工业技艺传授的开展,我国手工业职业教育也在孕育萌芽,这不仅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批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队伍,给我国古代辉煌的历史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也为后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铁器技艺的成熟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门著作《考工记》诞生,保存于《周礼》一书中。手工业职业教育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工师”授徒制度。在官府手工业中,“工师”负责培养技术人才并管理百工以保证顺利生产。此外,手工业领域除了有完整的制度规范,还有系统的管理方法与严格的考核制度,“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吕氏春秋·孟冬》),即是其具体体现。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一些原来的职官开始流散到民间,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打破,百工下移,民间私学开始兴盛,民营手工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官营与民营手工业共同繁荣为秦汉时期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历史时期,并延续了两千多年。这期间官府与民间手工业都很发达,手工业门类齐全,产品种类繁多,生产技术达至较高的水平。民间手工业有独立民营手工业、个体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类型。汉代手工业在冶金铸造技术、纺织技术、陶瓷、艺术品加工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重大的发明创造,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我国当时以及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此时,“艺徒制”已经萌芽,开始对手工业学徒学习期限有所要求,对技艺工人的培训一般要求两年学成,然后根据提前学成与推迟完成予以相应的奖惩措施,如“能先期成业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籍而上内史”(《均工律》)。此外,还有专门的法律在产品品种、规格、劳动力调配、劳动定额以及技术工人培训等方面规范手工业技艺的传承,《工律》、《工人程》、《均工》、《效律》等内容中都有系统而完备的规定。此时,手工业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体系越来越健全。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但是手工业还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手工业者的地位逐渐提高。官营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手工业技艺富有创造性,手工业者具有浓厚的创造精神,使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域百花齐放。这一时期,一方面,手工业种类进一步增加、细化,突出表现在对非金属矿,尤其是三大燃料矿物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认识开采和利用上获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手工业在地域、民族拓展方面的发展也突出了地方特色,丝绸业在巴蜀与江南地区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棉纺技术已在新疆等地逐渐推广开来;陶瓷技术呈现南北不同风格:南方以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为主,主要生产青瓷与黑瓷,而北方则创造了“白瓷”,青瓷与白瓷成为南北交相呼应的陶瓷品种,这也为唐代的“南青北白”局面打造了初步基础。这表明我国古代手工业不仅其内部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外部生产、传播环境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与扩充。

(四)隋唐至宋元时期——兴盛发达

因为唐代政治稳定,政策开明,文化繁荣,因此,唐代的手工业异常繁荣,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外来学习者络绎不绝,手工业技艺文化及手工业产品遍布世界各地,深受国际赞誉,为古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手工业的突出成就在纺织与陶瓷制作方面。唐代的丝织手工业非常发达,其种类有锦、绢、绮、罗、绞、纱、绸等几十种之多,在织技和印染方面也较前代有了很大进步;陶瓷则以“唐三彩”而闻名,其种类繁多,几乎覆盖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其中有武士、贵妇、侍女、杂技等姿态各异的人物,也有马、骆驼、驴、牛、羊等各类动物形象,还有壶、薄、瓶、碗、维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器皿等。丝织品与陶瓷制品既美观又实用,因此成为我国对外输出的重要商品,当时我国被世界誉称“丝国”、陶瓷大国。在手工业制度方面,唐朝还出现了“纳资代役”制度,官府出资雇佣工匠,即和雇增多,政府可以用工匠上缴的待役钱随时和雇工匠,这种制度使民间工匠有了相对的人身自由,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唐代的艺徒制成熟,在训练机构与管理、学制安排、教师选择、收徒标准以及学习方法上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安排。

宋元时期的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更为可观。官营手工业方面,宋元两朝都很发达,宋朝的官营手工业虽然在管理与组织机构方面承袭了唐朝,但在生产规模与种类上都远远超过唐朝,建立了手工业的现代形式“工厂”,“差雇”制度使手工业者有了较大的自由,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法式”艺徒制度标志着古代手工业职业教育逐步规范化。元朝的官营手工业是在长期征战过程中基于需要建立起来的,也很发达,然而在私营手工业领域,二者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发展态势:由于政府政策的不同,宋朝出现了大型手工业作坊与工场,私营手工业也很兴盛,而元朝私营手工业却发展缓慢。

(五)明至清中期——空前发展

由于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手工业职业教育总的发展趋势是官营手工业没落,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明朝中期,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而繁杂,到后期出现没落的态势,匠籍制度瓦解,但与此同时,明朝的私营手工业却日益繁荣,尤其是在东部及东南沿海城市,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清朝的官营手工业的规模缩小,而民间手工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明代处于封建制度顶峰。由于前代手工业技术的繁荣,到了明清时期手工业职业教育领域出现了大量有关手工业技术生产经验的总结性著作,如《天工开物》、《镜史》、《园治》、《盘珠算法》、《木棉图说》、《河工器具图说》、《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在各种手工艺制品、光学仪器制造、园林设计、建筑等方面都有了系统而完备的叙述,是我国手工业职业教育领域的巨大财富。明清的手工业分工更加细致,专门化程度更高,瓷器工艺发展到历史的最高水平,棉纺工艺也进入繁荣期。分工的细化必然带来质量的提高、市场需求的扩大,大量陶瓷制品和棉织品出口到欧洲、美洲、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此外,清前期出现了行会学徒制,学徒的入学与学期、出徒与就业以及学徒与师傅的关系都有了明确的规定,手工业作坊已经突破手工作坊的规模发展为手工工场,这表明手工业职业教育更加规范化,总体上得到了空前发展。

二、我国古代手工业职业教育的合理性

从我国古代手工业职业教育发展演绎过程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手工业技艺在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独具的特色,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创新。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在不同政策的规制下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我国古代手工业技艺发展的合理内容仍适用于当今我国手工业领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技艺精湛——教育内容具有专门性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艺的精湛得益于加工制作过程的专门性,不管是青铜制造、冶铁技术、陶瓷技术还是艺术品加工,无不有一套全面而又系统的细化分工。手工业职业教育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发展,是其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如商代的青铜器,据学者研究,青铜器铸造至少经过选砂、提炼、制模、修饰等多道工序,只有经过如此细致的专门化分工才能造就如“司母戊大方鼎”这样闻名于世的青铜重器。《考工记》中也记载了30个工种:“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虽然手工业学徒的地位不高,但是统治阶级却特别强调手工业的专门化生产,《均工》中记载“隶臣有巧以为工者,勿以为人仆养。”是说即使有技能的奴隶地位低下,也不能让他们做低级劳动力,而要从事专门的手工业生产。陶瓷技术方面,据《景德镇陶录》一书记载,制陶工艺包括取土、练泥、镀匣、修模、洗料、做坯、印坯、领坯、画坯、荡釉、满窑、开窑、彩器、烧炉等14道工序。艺术品加工如铜器装饰方面就有工艺刻画、镶嵌、金银错、鎏金、镂空等精湛的技艺。扬雄在《蜀都赋》中称“雕镂初名器,百伎千工”。这说明当时技术知识的传授已达到非常专门化的程度,每一项分工都有专门的学徒承担。

(二)做学合一——教育方法富有科学性

教育方法是指导学徒学习的重要环节,我国古代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我国古代代表手工业的小生产劳动者思想的教育家墨子,十分重视实践知识与技术的传授,强调手工业技术传授中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希望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形成正确的认识,获得相应的技能。科学的方法才能造就科学成果,他与学生通过反复试验,研究了杠杆原理,并且制作出“桔槔机”,以解决农民打水浇地难的问题,制作了辘轳,解决了挖井抬水难的问题,还有滑轮、车梯等发明创造。启蒙思想家颜元“习行”的教育方法也强调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某谓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教育方法不仅具有实用性与灵活性,注重基础,而且还是一种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突出体现了教育方法的科学性。“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之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意思是说,有经验的冶铁工人给儿子传授冶铁手艺,先教他学会用皮革缝制鼓风裘;有经验的造弓工人给儿子传授造弓手艺,则先教他学会用软枝条制箕等器具。“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也明晰了道家技巧的层次递进,强调技巧的掌握与实用知识的学习。正是在这种科学方法指导下,我国古代手工业技艺才得以源远流长。

(三)体系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具有规范性

分工细致的手工业技艺还需要健全的制度体系加以规范和约束,这样其发展才会有条不紊。一方面,我国古代手工业强调系统性,如《考工记·序官》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说明古代手工业对于每一种器物,不论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在加工制作上,都要求得十分严格,必须充分体现“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系统工艺思想。另一方面,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也十分重要,严密的管理方法和监工的考核检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产品的质量。如在管理制度方面,秦汉时期手工业各部门都设立了官署作坊,由中央主管机构统辖。唐朝政府设有专管国有工业、手工业的政务部门,其最高政务部门为尚书省工部,负责下达具体的营造计划,少府监和将作监则是具体组织实施营造计划的部门,其下建立织染、冶炼等官营作坊。宋代手工业承袭并远超唐代,北宋官营手工业由中央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掌管。元代的“系官匠户”即是由官府专设机构及常设官员进行管理的工匠户。除了系统完备的管理方法之外,对产品的考核与检查也很重要,管理方法是保证初期产品生产过程的条理性,而考核与检查则是对产品生产结果的保障。西周时期,官府手工业对于百工产品质量考核极为严格,并开启了“物勒工名”的检验制度。秦简中的《工律》对产品规格也有严格标准,“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意思是同一规格的产品,其大小、长短、宽厚等都必须完全相同,不得参差不齐。各朝各代的手工业产品都是在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下完成的,对后世手工业的质量要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我国古代手工业职业教育的局限性

在特定历史时期,事物的发展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局限于一定的层面上,我国古代手工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亦是如此,在各个朝代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阻碍了我国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反思我国古代手工业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有利于我们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一)等级森严——教育对象地位低下

我国古代手工业学徒的地位低下主要表现在政治身份与经济地位两方面。以官营手工业为例,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中从事生产的手工业者主要包括四种人:其一是官府奴婢,他们是技术性的奴隶,秦汉时期为数众多;其二是“刑徒”,即触犯法律的罪犯,他们也是官府手工业的重要劳动力;其三是官府征发来服役的“更卒”;其四是工匠与工师,他们是专门的技术工作者。官府奴婢与刑徒处境悲惨,政治上毫无人身自由。接受手工业职业教育的人多数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夏商周属于“处工就官府”的社会,即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隶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商代称在屋下做工的罪人叫“宰”, 即手工奴隶,用以生产各种手工业品。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者和商人地位仍然低下,与贱民相差无几,工匠的身份远比编户齐民要低。明代工匠地位也很低,极受歧视,除非获得皇帝特许,否则不能脱籍。传统技艺的学徒政治地位低下,不能入仕为官。此外,他们的经济待遇也不高,关于中国古代艺徒制教育的经费问题,无论是官营还是民间自营,学徒首先都要缴纳一定的学费,但学习期间并没有工资。我国古代手工业学徒的地位从中可见一斑。

(二)身份世袭——教育思想保守

我国古代受小农经济及儒家文化的影响,手工业技艺的学习大都是家族传承的,属于家传世学,世代学习同一种技艺,子承父业,技艺绝不外泄,即“工之子常为工”。如我国最早的手工业专门著作《考工记》中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中也记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严格禁止工匠设立学校,公开传授技术,要求匠户们遵循父兄之教、子弟之学的原则。学校形态的手工业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不利于大规模地培养专门人才。社会上普遍认为将技术世代传授而不外泄才是有技能的人才,才能被称为“能工巧匠”。更有甚者,有些家传技术要求只传男不传女,女子若要学习家族技艺,就不能嫁人,于是便有唐朝诗人元稹笔下“予掾荆时,目击贡绫户有终老不嫁之女”的现象。瓷器制作亦是如此,“秘瓷”专供皇室使用,秘不示人,釉药配方、制作工艺均保密。元朝的“匠户”也是世袭的,非经放免,子孙不能脱籍。“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从中不难发现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传承具有相对保守性,虽然能够维持原有的阶级结构、保持社会稳定,但从总体上看不利于手工业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且压抑了人们学习选择的多样性。

(三)效率不高——教育形式单一

我国古代手工业职业教育的教育形式以艺徒制为主,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弊端也相伴而生,尤其相比我国当今的机器大生产时代尤为突出。艺徒制职业教育属于个别教育形式,徒弟在独立操作之前必须首先熟悉所有工序。但每道工序又很少单独教授,大多是在完全自然的工作过程中随机学习,因此,学习的周期特别长、教育效率低下。由于手工业师傅大多采用的是“口耳相传”的形式,不仅师傅每次教授的学徒数量有限,而且这种 “言传身教”的效率低下,学徒在“拜师学艺”初期还只能处于手工艺学习的边缘期,因此,学徒只有长期跟着师傅才能真正学到一门技艺,而学徒要想“出师”则需要更长的周期。这表明,我国古代手工业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艺人才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古代手工业是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宗法制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古代手工业职业教育是以家族内部世袭的方式传承的,教育方法以做学相结合为主,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将教育与生产合二为一,从而促进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对古代手工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既要看到其合理性,又应看到其不适应生产发展的局限性,全面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把握规律,从而为今后手工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彭富春.哲学与当代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581-588.

[2]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7,47,43,42.

[3]路宝利.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19,190,40.

[4]刘桂英.唐代手工业——丝织和“唐三彩”[J].历史教学,1981(4):43-44.

[5]彭南生.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8.

[6]郑新悦.中国古代艺徒制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7]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7(7):72-75.

(责任编辑:王恒)

Abstract: Handicraft in ancient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 which has experienced four historic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prosperity and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For the reasons of time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he handicraft industry was limited, the status of the educational object was low, the education thought was conservative and the education efficiency was not high. But it is worthwhile to be sure that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was special, the educational method was scientific, and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was systematic. It not only improved continuously, but also laid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Key words: handicraft in ancient times;vocational education;historical evolution;characteristics

猜你喜欢

历史演进职业教育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欧美国家媒体自律制度的发展和革新
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演进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