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竹桥稳了
2016-05-14朱迎春
朱迎春
前不久,我们学习探索了“学习故事”,明白其倡导的核心儿童观是——每一个儿童从一出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在这一儿童观的引领下,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找差距、找不足式”的评价视角,转变成“找优点、找长处式”的欣赏和接纳的评价视角,以及随之发生的观察焦点和解读内容上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在一个个故事里,不仅要让儿童看到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自己,还能感受到在这个学习环境里自己是被接纳和理解的,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会被满足,自己的心声会被听到,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实现。自己也是这个公平的学习环境中有价值的一员。这可能就是学习故事的魅力和“魔法”所在。
今天分享综合活动“架竹桥”中的“哇时刻”来寻找幼儿成长曲线。
寻找“哇时刻”
中班的孩子玩竹梯已有一段时间了,他们更多的是把竹梯平放在地上,用不同的方式通过竹梯。他们有的跳过;有的跨过;有的滚过;有的跑过;更有各种花式过梯法令人拍手称好。孩子们玩竹梯的激情似乎从未降过。今天老师依旧让幼儿玩竹梯,只是把竹梯幻化成竹桥,把目标定位在“借助辅助材料,架一座又高又稳的竹桥,并尝试通过。”这一目标给了孩子们更高的热情和激情,孩子们兴奋不已跃跃欲试。我把目光聚焦在第一组的孩子身上,因为那里有我比较熟悉的然然(女)和嘟嘟(男)。
在孩子们初步与竹梯互动了5分钟后,老师说:“孩子们,在竹桥的前方有什么?”幼儿纷纷争着抢答:“海绵垫、轮胎、弓形门、小椅子、海绵积木……”“今天我们请这些材料帮帮忙,使我们的竹梯变成竹桥,我们来架一座又高又稳的竹桥,好吗?”老师话音刚落,孩子们便一哄而上,有的搬这,有的搬那。第一组孩子不约而同搬了3块海绵垫。他们先把一块海绵垫平放在地上,然后再把第二块,第三块重叠在上方;最后把竹梯平稳地放在海绵垫的上面,这样一座中间实,两头空的竹桥就架好了。
我想这两头空空的桥走上去能稳吗?不翘头才怪呢!正想着,一个小女孩一脚踏上了一头空桥的那边,“哎呀,不能爬。”她大叫着缩回了脚。我静静旁观,期待惊喜时刻。然然拨拉开大叫的小女孩说:“我来。”只见她跨过空的竹梯,脚踩着海绵垫上了桥,然后再把两脚分跨到竹梯两边,稳稳地往前走去,等走到空的另一头时,一脚落地,依旧跨过竹梯,过去了。我一声惊叹,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受了然然的启发,其他几个孩子都效仿着过了桥。
原以为桥就这么成了,孩子们可以到老师那儿去邀功请赏了。可接下来,嘟嘟的话让我更加兴奋不已:“我有办法让它不翘了。”他快速跑到材料处,拿了一块泡沫积木放在了空的竹桥下,这下这头更稳了。看了嘟嘟的这一行为,另一个男孩也找来了一块相同材质的积木,摆在了另一头,这下真正一座又高又稳的竹桥成功了。
教师的识别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中班幼儿喜欢动手动脑探究物体和材料,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活动中,幼儿的主动学习以及探究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借助日常已有经验以及独特的想象力建构出了不一样的竹桥。同时通过多感官观察与体验,走一走,看一看,发现了竹梯的不稳性;然后就这个问题能主动想一想,找一找,发现与海绵垫差不多高的泡沫积木能让竹桥变稳;最后试一试,做一做,在竹桥两头各架一块泡沫积木,解决了竹梯不稳的问题,使架构的竹桥安全又独特。
2.这一“哇时刻”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聪明、好奇、机智、勇敢与异于常人的想象力。竹桥初见成型,小女孩的初次尝试失败与桥不稳的惊叹,给了嘟嘟启发,激发了他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激情。然然勇敢过桥的勇气,以及特殊的过桥方式,不仅给后过桥的小朋友以启迪,更让我们坚信孩子的潜质不可估量。这也启迪幼教工作者以后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要勇于放手,把自主权真正还给幼儿。
3.通过活动,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和互相鼓励的心智。当胆小的小女孩不敢尝试第二次过桥的时候,有的孩子扶着她,有的孩子鼓励他,让她也有了成功过桥的体验,同时孩子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也得以锻炼、彰显。
教师的回应
1.让每组的幼儿分享架构竹桥的经验,遇到了什么困惑,又是怎么解决的。通过欣赏不同的作品,分享架桥的经验,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激励更多的幼儿创新的欲望。
2.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携手自己的孩子在节假日一同参与到拍桥、画桥、做桥等亲子活动中去,丰富幼儿对桥的认知与幻想。
3.在建构区投放多元的多结构材料,给予孩子自主建构的空间和创作的灵感。
这一“哇时刻”鼓励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和活动,支持对幼儿进一步学习所进行的评价,而不是对学习结果的测评。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是对课程重新审视,为全面解读、评估幼儿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教研活动也是深受老师们喜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