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译工作的另一面

2016-05-14姚斌

英语学习 2016年8期
关键词:译员卡特口译

姚斌

翻译评论家诺曼·夏皮罗(Norman Shapiro)曾说过:好的翻译应该像是一块透明的玻璃,只有玻璃上起泡的时候才会为人所注意。也就是说,好的翻译是隐身的,只有翻译出现错误时,才会被人们注意到。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个帖子,说的是人类历史上10大外交尴尬时刻。其中之一事关美国总统卡特访问波兰时的翻译史蒂文·西莫尔(Steven Seymour)。

1973年,美国总统卡特访问波兰,并举行了在该国的首次新闻发布会。卡特在开场说“我今早离开美国”,被翻译成“我离开了美国,永远都不回去了”。他说“我此行的目的,是了解你们的想法和对未来的期盼”,结果被翻译成具有性挑逗意味的“我对波兰棍子饥渴难耐”。在波兰的大小报纸上,充斥着对此次外交尴尬的大量报道,而且消息迅速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外交史,也是翻译史上著名的笑柄。

多年以后,担任过四任美国总统译员的哈里·奥伯斯特(Harry Obst)在自传《白宫译员:口译艺术》(White House Interpreter: the Art of Interpretation)中再次提到此事,从他的角度来看,西莫尔出现那样的尴尬错误,的确有着难言之隐。据奥伯斯特回忆和分析,西莫尔之所以在翻译中捅了那么大的篓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美国国务院没有熟悉波兰现状的译员,于是这场重要的外交任务最终落在了在波兰出生和接受教育,但来美国后主要从事俄英口译的西莫尔身上。西莫尔离开波兰多年,并不熟悉波兰当代的用语,因此在选词、造句和时态方面难免照顾不周。其次,西莫尔此前从未有过给总统翻译的经历,任何人首次做如此高层的现场口译,都难免会有心理压力。再次,卡特演讲当天,天寒地冻,由于是在室外,译员不得不在寒风刺骨、瑟瑟发抖的条件下进行翻译,这样的工作条件必将影响到译员的传译质量。最后,西莫尔在翻译前试图索取总统演讲稿而未果,意味着他无法对总统的讲话内容做出预测和准备,在心理压力和工作条件差的情况下,缺少译前准备对他的翻译表现雪上加霜。对于他被媒体引用嘲讽最多的那两个错误,奥伯斯特也认为在当时的语境下,一个是时态不慎用错,属于可以一笑而过的“口误”,而另一个则是不明智地选用了一个带有“性”意味的多义词。

奥伯斯特还特别指出了一个细节,即在此次访问结束后,国务院特别邀请专家对现场演讲和口译录音进行了回听与评估,专家得出的结论是波兰记者大大夸张了译员所犯的翻译错误。

读罢奥伯斯特对这个翻译史上著名尴尬事件的回忆,我们看到了事件的另一面,也即从译员视角对事件的重新解释。或许,我们再回头看待将此次事件作为嘲讽对象的报道时,便不会仅仅一笑了之,而是会停下来,想一想口译这份工作的艰辛,想一想口译员展示出高超技艺背后的辛苦与无奈。

猜你喜欢

译员卡特口译
卡特智讽记者
目眩神迷的色彩表达——贝尔纳·卡特林
安吉拉·卡特:重返灰姑娘的故事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口译中的“陷阱”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勇于自嘲的美国总统卡特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