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风与党性的关联性

2016-05-14王卫平

党史文苑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风政党国民党

王卫平

[摘要]文风是党风的重要方面,是党的形象的重要反映。它既为历史所造就,更为党的性质所决定。保持和发扬优良的文风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文风党性关联

就政党来说,宗旨立场是其本,文风话风是其末。“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情感是其根本,语言是其苗叶,声音是其花朵,思想是其果实。笔者以国共两党的文风进行历史考察,论述文风与党性的关联性。

一、文风是政党的历史胎记

国共两党文风的外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国民党的文风典雅谨严有秀气,深具文言文的特点;中共的文风平实通俗接地气,更显白话文本色。诚如老百姓所言,“国民党爱讲‘文话,共产党爱讲‘土话”。

一个政党的文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国共两党文风话风实际上是各自长期形成的语言风格的历史延续。它仿佛钤印于政党躯体上的一枚胎记,岁月的磨洗有可能使其淡化,但却不可能使其消除。历史局势论认为,政党是在新旧制度交替或民族战争中,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而产生争议,继而结成的不同政治团体。其文风也必然会有差异,因为不同的政党所代表的社会阶级阶层“人”的群体之间有差异。

国共两党均是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崛起的,甚至两党的早期创立者、领导者也大多为知识分子出身。所不同的是,若以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成立计起,国民党的历史要比中共的历史早了整整16年。对于国民党及其前身这16年,是一段十分值得关注的时间。其间,从同盟会到国民党,既担当过排满抗清的急先锋,成为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举旗手,也曾在昙花一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擘画过民族复兴的蓝图;既作为革命团体冲过锋陷过阵,也作为民主政党探索过议会民主的政治实验并旋遭解散。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国民党经历的是“光荣与梦想,辉煌与失败”,那么其后的国民党则经历了“傲慢与偏见,革命与蜕变”,直至“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但无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是1919年改组后的国民党,一直走的可以说是一条“精英”路线,依靠的中坚力量始终是社会中的所谓“上层”,其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即脱胎于中国农村的上层力量。这一阶层在农村信奉的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城市则抱持“产业救国”“实业救国”的梦想。这样的出身决定了他们具有相对丰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较为开阔的近代化视野以及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诉诸文风必然打上较为显著的“文气”和“洋气”,难怪鲁迅先生在小说《阿Q正传》中干脆将其讽为“假洋鬼子”。而到国民党背叛革命之后,更是日益蜕变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走的始终是所谓社会力量中的“向上”一路,其文风的“精英化”“上层化”自然不言而喻。

反观共产党的历史,会发现,中共的创建者其实大多也是脱胎于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甚至有的本身就曾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鼓与呼者,例如陈独秀。但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然认识到工农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的巨大威力。尤其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促成了这些先进知识分子由认识到实践的转变,开始实现与工农阶级的结合。而随着大革命的失败,致力于“以俄为师”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力量被迫转入广大农村,尤其是落后而贫穷的农村。这一转变,对共产党人来说无疑具有脱胎换骨的历史意义,它迫使共产党人必须主动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为老百姓说话,对老百姓说话,说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必然以学老百姓的话为前提,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文风不仅要沾土气,更要有土气,要说白话,少说“文”话。这既是历史赋予的文化胎记,也是主动适应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然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文风差异也贯穿于国共双方的军队发展史。例如在军歌中,国民党军队高唱“风云起,山河动,黄埔建军声势雄,革命壮士矢精忠。金戈铁马,百战沙场,安内攘外作先锋”;而我军齐唱的是“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两相对比,国民党的军歌更喜欢采用传统的词曲形式与内容,中共的军歌则注重简约且反复咏叹的白话。

二、文风是政党的宗旨拣选

对政党来说,宗旨即初心,它要回答的是“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的灵魂诘问与历史拷问。宗旨是政党性质的最根本体现,文风则能准确彰显一个政党的宗旨本质。

《中国国民党党歌》中这样表述国民党的宗旨所在:“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这样的文言表述固然烙印着浓重的时代底色,但同时也显示了其所代表的政治力量的价值追求。应该说,文言表述既是形式的选择,更是其价值的选择,因为它要求其成员应具备“勤勇忠信”的政治品格,应担当“国民之前锋”。其所宗为“三民主义”,其所旨在“建立民国,以进大同”。按照孙中山先生勾画的民国蓝图:“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订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显而易见,这样的蓝图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其所谓的“平民”客观上是以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国民”,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其“民生主义”最为核心的土地问题解决方案“平均地权”,也并未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国民党的所宗所旨是由其政党的资产阶级性质所规定的,其文风话风的拣选天然地要求国民党必须适应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价值判断、语言习惯和风格。“文白间杂,典雅规范”正是脱胎于旧时代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身份和文化教养在语言风格上的直观体现。

与国民党略显暧昧的宗旨表述不同,中国共产党人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和阶级立场,从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地和广大劳动人民站在一起,明确宣示其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色和立场。二者的差别与两党所秉持的革命理论相关甚深,其所标示的价值立场泾渭分明。国民党是“精英”立场,共产党是“草根立场”;国民党更侧重站在上层的立场“教导”国民实现其“民主”蓝图,共产党始终站在底层的立场“号召”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奋起抗争。由于自视为“精英”,国民党更侧重于以“师”者自居,对国民实行“训”政;因为自觉为人民的一员,共产党则认同“生”的定位,努力“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成为人民群众的“自己人”。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共产党是“劳苦大众的政党”,这既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赞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的身份确认。由于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努力向人民学习,与广大人民站在一起,打成一片,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选择。这样的选择注定共产党人的文风天然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毕竟,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有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真正的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孔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与“拱”同,围绕之意)只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人民群众就会拥挤你。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心声,都将是共产党的文风话风最为鲜活的源泉。

三、文风是政党的风气外现

党风,是指一个政党通过党组织和党员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思想方法、行为风格、道德状况和精神状态。而文风恰是一个政党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乃至生活作风最鲜明最直接的体现之一。一个政党的文风是由其信崇的理论和信仰所决定的,而信仰的品位与纯度往往成为政党党风的分水岭。

1919年曾爆发过一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著名论战,当事双方分别为我党早期著名领导人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胡适。胡适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则主张“问题”与“主义”不可分离,认为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能有把一个个具体问题都解决的希望。李大钊所谓的“根本解决”之道,实际就是从“主义”上予以解决。对比国共两党各自的发展史和双方的斗争史,围绕“问题与主义”的这场论争实为一个历史的“先兆”。与我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信仰坚持和理论指导,孙中山先生首倡并为国民党所遵循的“三民主义”实际上还是在解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国民党所依的是“问题牵引”之法,共产党走的是“信仰导向”一路,二者政治诉求之分野一目了然。国共两党的成败利钝与其说是力量之角逐,毋宁说是信仰之较量,是“问题与主义”在历史斗争中的重现。坚持“问题牵引”的结果往往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按下了葫芦又浮起了瓢”;而坚持“信仰导向”的效果则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以“纲”为刃,则众多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当然,前提是这个“刃”本身具有科学性。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面对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不但努力改造客观世界,更立足实践,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并把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斗争中去。经历长期改造并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我党的文风不仅要客观反映这些思想方法,还必须将这些思想方法转化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具体形式。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风,决定了我党的文风必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向着实践而去”。其凸显出的“群众性”“生活化”自然不难理解。

四、文风是政党的形象依归

凡物必有其形态,凡人必有其形象。在政治生活中,人们也往往会透过其政党形象来完成对其性质宗旨的价值预判。一般说来,形象是“吸引力”的重要依据,形象优者云集者众,形象差者归附者稀。

中共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恰在于始终以“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定位自己的政党形象;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塑造出“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最富于牺牲精神的形象;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优化自身形象。这样的政党形象无疑是赢得亿万人民拥戴的最大“吸引力”和“加分项”,也是中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最大最管用的“通行证”。

政党的形象最终要通过其成员的人格形象来树立,经由其社会形象来展示。这决定了共产党在树立自身文风上,必然要“贴地而行”,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话语之路。被誉为“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的毛泽东毕生手不释卷,是名副其实的“读书人”,是名至实归的“诗、词、书、史”兼擅的“文化人”。但他平生为文最恨八股,最厌恶“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文人”和“文风”,虽拥有扎实的古典文化底蕴,但他却最痛恨“子丑寅卯”“子曰诗云”“之乎者也”式的引经据典。与之相反,他更喜欢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来说事。比如:在谈到敌后斗争的作用时,用“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作比喻,洗尽铅华,浅显活泼。又比如,在关于保卫工作的谈话中他借《水浒》人物说事:“《水浒传》梁山上有军队有政府,也有保卫侦察这些特务工作。一百零八位高级将领中就有做特务工作的。梁山的对面,朱贵开了个酒店,专门打探消息,然后报告上面,如果有大土豪路过,就派李逵去搞了回来。”“神行太保戴宗就是做城市工作的。祝家庄没有城市工作就打不开”[1]。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再比如,重庆谈判期间,在回答陈立夫等人关于“共产党为什么闹革命”之问时,用“大闹天宫”类比,说“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是逼上梁山。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封他为弼马温,孙悟空不服气,自己鉴定是齐天大圣。可是,你们却连弼马温也不给我们做,我们只好扛枪上山了”[2]。以毛泽东学问之富,其说话行文非不能“文”也,是不为也。

“不忘初心”“贴地而行”所造就的通脱平实、质朴自然的文风,正是共产党的政治旨归使然,正是共产党作为人民政党的本色形象使然,也是共产党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理想人格使然!○

参考文献:

[1]刘继兴.《水浒传》让毛泽东赢得了蒋介石?[OL]新浪历史,2013-11-07.

[2]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OL]新浪历史,2013-10-31.

责任编辑/冷 波

猜你喜欢

文风政党国民党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快过关了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