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2016-05-14翁梯敏

党史文苑 2016年8期
关键词:区党委敌后浙东

翁梯敏

[提要]浙东抗日根据地不仅为浙江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全国抗战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之一,浙东抗日根据地既有力钳制了日寇的进攻,成为新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丰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成为敌后根据地发展经济的典范。

[关键词]浙东抗日根据地历史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浙江党组织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实现了浙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宁绍、浙赣战役后,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大部分城镇沦陷。为此,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作出了开辟沪、杭、甬三角地带的重要决策。宁波、绍兴一带的地方党即发起组织武装,领导人民抗日,形成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当时包括四明(今宁波)、会稽(今绍兴)、三北(指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地区)和浦东四个地区,位于杭州湾两岸,沪、杭、甬(即宁波市)之间,东濒东海,南迄东阳至宁波的公路,西跨浙赣路金(华)萧(山)线两侧,北达黄浦江两岸地区,组建了以何克希为司令、谭启龙为政委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人数达15000人,建立了包括4个地区16个县级政权在内的浙东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浙东抗日根据地不仅为浙江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全国抗战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就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作些粗浅的梳理和探析。

一、浙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抗日的重要支点,有力地钳制了日寇的进攻。

1941年4月,日寇发动了宁绍战役,仅用半个多月时间,即占领了杭甬线两侧、杭州湾以南整个地区。当时驻守在宁绍一线的国民党正规军和杂牌部队不下十几万人,在日寇入侵面前一触即溃。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浙东地下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钳制了日寇的进攻。

早在1939年6月,定海沦陷后,中共定海县工委负责人王起等即在东区农村组织了吴谢乡自卫队、东区警察队,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定海东区游击区。镇海沦陷后,县工委在甬组织了王博平、林勃领导的王贺乡抗日自卫队(后改称江南独立中队)。余姚沦陷后,中共余姚县特派员张光,指派原余姚中心县委委员王益生(赵树屏)到国民党第三十四师残部孙彦龙连去工作,并把孙部与缉私营合编为“宁绍游击大队”。朱之光,赵继尧等也积极组织和发展武装,建立了“四明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1]p4。抗日救亡运动的掀起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做了必要的准备。

党中央关于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2月1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对新四军在华中作战的战略部署作了新的安排,明确指出,“华中指导中心应着重三个基本战略地区,即鄂豫陕边地区、江南根据地(包括苏南、皖南、浙东及闽浙赣边)、苏鲁战区”,并强调,“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区域创立游击根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作基础),中原局应注意指导上海党”[2]p114。这是党中央一个新的战略决策。华中局为了贯彻这一指示,决定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同时,派谭启龙在上海组织闽浙皖赣四省联络站,负责打通同这四个省委的联系。苏南区党委随即指示中共路南特委,要浦东工作委员会组织力量向浙东敌后挺进。1942年5月,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历次指示,以及浙赣战役爆发后浙东地区的形势,确定了进一步发展浙东敌后地区的方针:争取有利时机,扩大与发展武装,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作,创造敌后根据地[1]p6。7月,召开了浙东敌后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传达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传达华中局对浙江敌后游击区工作的基本方针的决定,分析发展浙江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基础和条件,规定了发展浙江敌后工作的各项具体政策[1]p7。

浙东抗日根据地以打击日顽为主要任务,成为重要的抗日支点。1942年9月5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对浙东斗争方针问题作了指示,指出:日寇退守金华、兰溪后,浙东游击区仍然存在着发展的可能,但不宜抱奢望,我军应坚持向敌后发展的方针,在沿海、山区打下长期坚持游击战的基础。要利用各种矛盾,多交朋友,一切组织工作要注意保持地方性、群众性,埋头苦干,采用隐蔽方式,力求保存与发展自己,达到在浙东保持战略支点的目的[3]p414。浙东区党委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示的精神,做出了《关于长期坚持浙东斗争的决定》。10月间,日寇动员上千兵力分三路对三北地区进行扫荡,遍设据点,到处骚扰,反复搜索,企图消灭三北抗日武装。国民党顽军也趁机袭击三北根据地的我军政机关。我军经过蜀山渡、杨葛殿、竹山岙三战三捷,毙伤敌伪百余名,重挫日寇气焰。11月中旬,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及新国民兵团、特务大队于慈北的宓家埭,伏击了由慈城出扰的伪第十师一个营,将其全部歼灭,俘伪营长以下200余人[1]p9-10。自浙东区党委成立以来,广大军民经过艰苦奋斗,在同伪日和顽军的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不仅坚持了三北游击根据地,保存了浦东原有阵地,还开辟了四明、会稽和金(华)萧(山)三块新根据地,初步建立了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浙东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粉碎了日伪顽的进攻和破坏,保存了有生力量,坚持了浙东阵地,巩固了抗日的重要战略支点地位。

二、浙东抗日根据地形成的三支武装力量,成为新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在面对日伪顽的进攻中,根据地形成了三支武装力量,并成为新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支武装力量是浙东各地组建的地方抗日武装力量。1942年夏浙赣战役前后,不甘做亡国奴的浙东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纷纷在当地建立游击队实行武装自卫。例如:诸暨沦陷后,在中共诸暨县特派员朱学勉领导下,6月中旬,由地下党员何文隆组织了泌湖乡抗日自卫队,9月扩大为八乡抗日自卫大队;义乌沦陷后,在金萧特委特派员陈雨笠和义乌县特派员江征帆等领导下,在金东义西组织了一些游击小组,7月,取得了钱南军别动队第一支队第八大队的番号;陈流等在建德组织了一支抗日武装,名为“建德部队”或称“严州部队”;1942年5月,在“淞沪三支”的支持下,镇北建立了以戚铭渠为队长、杜生甫为指导员的龙山自卫队。此外,在鄞县县委领导下,组建了林一新抗日武装;嵊东在张平山领导下,于7月成立了“侠义部队独立中队”,9月正式成立了“嵊东抗日自卫独立大队”[2]p6。浙东党组织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加强武装力量,有力地牵制了日寇南进。

第二支武装力量是由浦东南渡的抗日武装力量。当时,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有两支抗日武装:一支是坚持浦东抗日战争的“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另一支是在伪军第十三师第二十五旅第五十团中由中共控制的一部分力量。根据党的决定,从1941年5月开始,浦东武装在蔡群帆、林有璋、朱人俊、方晓、姜文光等率领下分批南渡杭州湾到浙东。浦东武装南渡到浙东后,先后与特派员杨思一、王文祥等建立了横的联系,并立即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6月18日、25日,于相公殿伏击日寇,打死打伤日寇16人,两战两捷;接着游击队各部转战三北,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又在长溪岭、施公山等战斗中连歼日寇。10月10日,三纵在登州街之西袭击了周巷出扰之日寇,激战一个多小时,迫使敌人逃回据点[1]p5。抗日武装力量的英勇抗战,极大地鼓舞了浙东人民的抗日斗志。

第三支武装力量是从华中局和新四军派来的一大批骨干力量。1942年上半年,发生了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捕和省委机关被破坏的“温州事件”,浙江党的组织遭受重大损失。又逢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浙江大片地区沦为敌占区。6月起,从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及第六师、第一师派来的谭启龙、何克希、连柏生、张文碧、刘亨云等一大批干部共有300余人,陆续到达三北。谭启龙到三北后,成立了中共浙东行动委员会,谭启龙为书记,统一领导浙东部队的党组织和地方党组织。同时,在三北地区成立中共三北工委,王仲良任书记。1942年7月28日,华中局决定浙东区党委由谭启龙、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四人组成,谭启龙任书记,何克希兼军事,杨思一任组织,顾德欢任宣传[1]p7。浙东区党委的成立,使浙东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并取得抗战最后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争开始后,为了公开树立中共的旗帜,坚持敌后抗战,新四军军部于1943年12月22日命令浙东抗日游击武装正式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并任命何克希为司令员,谭启龙为政治委员,刘亨云为参谋长,张文碧为政治部主任。浙东游击纵队是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力部队,是开辟、巩固和发展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强大支柱。

三、浙东抗日根据地丰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

毛泽东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巩固。而要达此目的,必须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4]p745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引下,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高举抗日的伟大旗帜,联合国民党抗日将领,收编地方武装力量及团结地方开明绅士、爱国人士,丰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

联合了许多国民党中间派将领。在第一次反顽自卫作战前,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就同三北地区的顾小汀、魏显庭、孙运达建立联系,说服他们保持中立,使我们能集中兵力打击顽固派艾庆璋。当时,国民党暂编第三十师第八十八团田岫山、第八十九团张俊升,因受国民党嫡系部队的排挤,驻扎在上虞敌后,田岫山部以下管为中心,张俊升部以章家埠为中心[2]p149。浙东区党委认真分析了田、张部情况后,决定主动派人同他们取得联系,争取其共同抗日,并派何克希等人与田谈判。谈判虽未成功,但为以后统战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田岫山到余姚投敌出任“浙东剿匪安民纵队”司令时发现日寇对他有些不放心,又准备反正,要求我军在他反正时能援助他一下。鉴于携手抗日的目的,便答应了他的要求。结果,田岫山杀了日军官兵几十人,在周巷反正。淞沪游击队五支队主动攻击敌人据点和宓家埭等地的敌人,掩护田部渡过姚江,进入四明山区,并划上虞的下管、丁宅街一带作为他的驻地。后何克希又到下管同田岫山、张俊升举行三方会谈,达成了互不侵犯、团结抗日的协议,并应田、张请求,区党委分别派黄源、金乃坚、俞菊生、马婉青等去田部帮助工作,派王文祥、金子明、俞德丰、荆子刚等去张部帮助工作[2]p151。由于正确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有效地争取了田、张两部的中立,赢得了相对稳定的时间,对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收编了四明山区王鼎山、单孝升为首的几十股绿林军。1944年10月,四明山绿林军遭到国民党浙江省保安团和嵊县、新昌、奉化各县保安队,以及地主武装的联合进攻。几十股绿林军公推王鼎山为总头领、单孝升为副总头领,分头阻击国民党武装的进攻,经过10多天的战斗,绿林军被国民党武装赶到了嵊县上东区高风村为中心的方园二三十里的地方,加之缺粮少弹,情况十分危急。此时,王鼎山派人找浙东抗日根据地上虞县办事处主任陈山求援。陈山接信后,立即到梁弄向区党委汇报此事。经区党委开会研究,考虑到这些绿林军多是受压迫的农家子弟,应该团结争取改造他们,所以决定“策动和促使他们起义投向我们”[2]p152。后决定派陈山、张季伦率第五支队第一大队前去谈判与接应。后浙东区党委呈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正式批准该部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嵊新奉抗日别动总队”。王鼎山担任总队长,陈山、单孝升为副总队长,共370人[2]p153。收编了四明山绿林军后不久,又收编了另外一支活动在新昌一带的“显超部队”。“显超部队”是由进步青年吴显超(吴泽英)等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有70余人,在奉(化)新(昌)公路沿线积极打击日寇和汉奸。因屡遭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暗算和排挤,吴泽英十分希望得到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在我党的帮助下,吴部撤离新、嵊地区开到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驻地梁弄。不久,该部编入四明自卫总队,成为新四军浙东纵队的组成部分[2]p154。

浙东抗日根据地还广泛团结了大量的地方开明绅士。开明绅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间派之一,是地主阶级中的左翼,要求民主和进步,政治上比较开明,具有爱国思想。在我党的团结教育下,他们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的行列,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和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因此,我党非常重视对开明绅士的统战工作,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也不例外,积极团结浙东地区的开明绅士,例如三北、四明地区的虞家芝等,金萧地区的吴山民等[2]p149。

正因为正确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浙东抗日根据地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坚守根据地,取得胜利并得到发展。

四、浙东抗日根据地是根据地发展经济的典范。

根据地的经济工作是根据地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它直接关系着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武装能否在敌后坚持斗争的重大问题。浙东抗日根据地在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发展经济的总方针,从实际出发,进行反抢粮斗争,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办银行,发行“抗币”等,促进了经济发展,保障了根据地的供给,是根据地发展经济的典范。

进行了反粮斗争。日寇在军事上遭到打击之后,对浙东根据地进一步实行经济封锁,并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以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为了粉碎敌伪的经济掠夺,区党委决定:“以武装保卫秋收,反对敌伪抢粮……动员和组织党政军民,有计划地、积极地、主动地开展对敌斗争。”[1]p14军民们在“不让一粒粮食给敌人抢走”的口号下,紧密团结,在军事上积极打击敌人的同时,采取了快割、快收、快运、快藏,坚壁清野,使日伪抢不到粮食。反抢粮斗争取得了胜利。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群众性大生产运动。根据华中局的指示和浙东的实际情况,浙东区党委确定了执行中央关于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决定,一方面实行减租减息,另一方面又要交租交息。在根据地内,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二五减租,1943年三北基本区就有105个乡减了租,约占全部141个乡的75%[1]p18;又规定交租交息,既承认地主的地权,又承认农民的佃权;并正确调节劳资关系,实行劳动政策,既保证工人和雇工的生活改善,又使资方有利可图,保护工商业。同时,浙东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动员农民开垦荒山荒地,兴修水利,组织劳动互助组等,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根据地群众除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外,还踊跃投入灭蝗、植棉、种树和养猪等。

创办浙东银行,发行“抗币”。1945年初,日伪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滥发伪币,抢购物资,使币值急剧下降,市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严重影响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部队给养。为了有效抵制伪币的流通,平抑物价,进一步发展农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浙东抗日根据地开设银行、发行“抗币”。1945年4月1日,浙东行政公署发布了《浙东行政区抗币条例》和《浙东银行条例》。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办银行和发行“抗币”,既粉碎了日伪顽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和伪币的毒害,阻止了日伪通过经济手段对根据地资源的掠夺,又保护物资、稳定经济、平抑物价,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推动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

为坚持持久有效的抗战,浙东抗日根据地还发展了一些必需的工业生产。浙东区党委在大力经营公营工业的同时,保障私有生产,欢迎并奖励私人开设工厂,投资各种工业。为了调动企业主的积极性,抗日政府调节了劳资关系,实行劳动政策,既保护工人和雇工的生活,又使资方有利可图。各根据地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军工企业。浙东游击纵队成立后,组建了修械所,但只能修理枪支,人员很少。随着浙东抗日武装的不断发展和战斗的日益频繁,武器弹药的来源十分缺乏。为此,纵队司令部抽调部分骨干和有文化、懂技术的人员充实到修械所,甚至不惜高薪去敌占区雇用技术人才。浙东抗日根据地战时工业的发展,不但直接提供了前方战斗的军需,也为改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仅是华中八大战略区之一,更是华中抗日的东南前哨阵地,拥有400万人口,1万余人的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军民的团结战斗,在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谱写了无数胜利乐章。浙东游击纵队在抗战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据不完全统计,从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底,大小战斗643次,克复县城南汇、上虞两座,攻克大小据点110余个,毙伤敌官兵610名,俘敌顾问军曹以下21名,毙伤伪旅副、团长以下官兵3062名,俘伪团长、支队长以下5504人,并缴获了敌人大量的武器和其他军用物资[1]p22。浙东军民的抗战,不仅为浙江抗日战争历史,更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浙东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2]谭启龙回忆录(建国前部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浙江党史(1921—1949)(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陈 洪

猜你喜欢

区党委敌后浙东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党委: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浙东沿海地区台风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研究
中共鄂西北区党委旧址急待抢修
西藏自治区政府对自治区关工委组成人员进行调整
浙东“大文学”思想的综合探究
———评郭庆财博士《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一书
论唐代宗大历年间浙东唱和中的越文化印象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