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研究
2016-05-14吕璀璀
摘 要 语码转换是英语课堂中的普遍现象,是教师为了促进师生互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有效教学和交际策略。教师进行语码转换具有顺应社会文化规约、标记师生的社会距离和权势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社会动机。此外,语码转换也具有调控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保全学生面子、降低学生情感焦虑的心理动机。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语码转换 交际策略 社会动机 心理动机
语码转换是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语码转换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得到各研究领域专家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语码转换开始逐渐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语码转换是语言教学的有效策略,具有教学、情感和课堂组织管理的功能(Vivian Cook,2001)。然而,由于过多的语码转换会阻碍学习者语言输入与输出的量,进而降低外语教学的效率,多数学者反对外语课堂上过多地依赖母语。直到20世纪90年代,外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才逐渐被有关学者接受和认可,他们认为语码转换的适度使用有助于外语教学效率的提高。外语课堂是特殊的言语社团,往往存在母语语码和外语语码交替使用的情况。学生需要与教师进行意义协商,师生交际过程中会伴随以形式为基础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语码转换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刘家荣、蒋宇红(2004)发现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连续使用英语8分钟可以凸显教师的权利,构建英语课堂氛围。与此同时,他发现通过语码转换,教师可以调节课堂氛围、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同时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吕璀璀(2014)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表明适时、适量使用母语可以提高外语课堂的教学效率。Vivian Cook(2001)也指出,英语课堂上单纯使用英语并不能保证最佳的学习效果,他主张在适度使用母语的基础上将目的语的使用最大化。
众所周知,足量的目的语输入是学生二语习得的重要保证。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普及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英语课堂中避免母语,采用全英文授课,以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入。然而,受目前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学生的语言习得水平、交际目的等因素的制约,无母语参与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显然与中国的中学课堂教学现状不符。语码转换是顺应学生不同语言水平需要的有效教学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师生互动。另外,语码转换对于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不少研究涉及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的研究,然而很少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的维度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对教师语码转换的动机进行探究。本文将弥补前人研究的空缺,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动机进行探究,以提高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意识,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一、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
王楚安(2005)指出,语码转换受交谈话题、交际对象、交际场所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和学生是外语课堂交际的主要对象。不同的语码选择代表不同的身份与地位,教师通过语码转换可以不断协商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建立与学生的聚合关系或权势关系。例如:教师选择在外语课堂中与学生语码趋同,以建立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但在学生母语语码过度使用时通过语码趋异的方式,使用英语语码暗示学生及时变换语码,树立自己在课堂中的权威地位。
1.语码转换与社会规约:顺应社会文化规约
社会规约指的是某一社团中被绝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行为与思维模式,它制约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违背某一特定社会规约将产生交际的巨大障碍。由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角色,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其言谈举止必定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和表率。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规约,得到学生的认同与肯定。违背社会规约、造成交际障碍或尴尬的话语不利于课堂交际的顺利进行。为了顺应社会规约,教师往往通过语码转换传达信息、避免尴尬。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为含蓄、委婉,“不育”及“性”被视为社会禁忌,公众场所通常避免谈及。在外语课堂这一正式场合,教师通过转换语码的方式,顺应社会规约,避免使用此类不够文雅、易引发尴尬的禁忌词汇。例1所示:
教师:Nowadays, 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 is undergoing tremendous changes. Divorce, cohabitation and DINK are gaining popularity。You know what divorce means?
学生:离婚。
教师:What about“cohabitation”and“DINK”?
学生:(茫然)
教师发现学生的理解障碍时,马上转为汉语语码进行解释:“目前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变。离婚,cohabitation and DINK变得越来越流行。By the way,do you know what DINK means?”学生再次摇头表示否定。教师紧接着用英语语码进行解释:“DINK means 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丁克家庭。那么‘cohabitation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学生欲顺应教师的语码使用汉语翻译“cohabitation”,但是欲言又止,脸上流露出尴尬的神情。教师意识到在课堂这样的正式场合不宜使用母语谈及“同居”这类的禁忌话题,马上转为英语语码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cohabitationmeans two person live together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hey are unmarried.So the sentence can be translated as follows:目前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变。离婚、cohabitation、丁克家庭正在与日俱增”。
在上例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及时转换为汉语语码进行解释说明,但为了避免某些禁忌语给人带来的不快和尴尬,通过句内语码转换保全了自己在课堂上的形象,维护了教师优雅、受人尊重的身份。
2.语码转换与聚合关系:标记师生社会距离
语言不仅可以用来传达信息,也可以反映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Brown(2001)提出了权势关系和聚合关系,以反映说话人之间的角色关系和社会距离。聚合关系是指说话人在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一致关系,反映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可以通过语码转换的形式得以体现,请看下例:
教师:Tell me,what is your hometown famous for?
学生:Well,I am from Laiyang,which is called “梨乡”because it is famous for Laiyang pears.
教师:You are from Laiyang?
学生:Yes,I was born in Laiyang.
教师:咱们俩可是实实在在的老乡啊!I believe we will find many topics in common.Now try to tell me more about Laiyang,including people,food,sceneries,traditions,etc.
教师开始使用英语进行提问,与教师期望值吻合,学生使用英语语码作答。双方是正式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有权利让学生顺从自己的语码作答。在教师得知学生与其是老乡之后,教师转换到汉语语码将双方的社会关系由正式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更为亲密的老乡关系,缩短了彼此的社会距离。然而简单寒暄之后,教师马上意识到课堂活动的正式性,立即又转为英语语码继续发问,重新构建了双方正式的师生关系。在这段对话中,教师根据话语内容通过语码转换这一手段有意识地调控了双方的社会距离,进而推动交际更为顺畅地进行。
3.语码转换与社会权势:标记师生权势关系
权势是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地位越高,权势越大(Roger Brown,1962)。社会权势影响语码的选择,语码的选择反映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于国栋(2000)指出,语码转换是教师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顺应教师角色而做出的选择。传统的外语课堂中,教师拥有更高的权势,通过转换语码的方式调控与学生的关系,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如下例:
教师:这个作业下周一之前能做完吧?
学生(异口同声):不能!
教师:时间这么长还做不完啊?大家都忙着干什么啊?
学生:(大笑)下周末过圣诞节!
教师:Anyway,your assignment must be finished before next Money,are you clear?
学生:Okay,clear.
上例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之所以使用汉语语码,是为了解释和澄清的同时将师生关系从权势转变到平等协商上。当教师发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衅时,重新转为英语语码表明自己的绝对权威,英语语码的使用重新建立了师生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使课堂氛围更为严肃,学生最后顺应教师的语码暗示了他们对教师权威的服从与尊重。在上例中,教师通过语码转换不断调节与学生的社会关系,最终达到了教学和人际协调的双重目的。
二、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
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码转换这一特定行为背后自发的、无意识的动机或目的。动机或目的影响甚至决定教师如何建构自身的话语进而实现特定的目的。语码转换可以表达说话人内在的心理情感距离,发挥潜在的诸如强调、避免尴尬、保全对方面子、制造幽默效果进而活跃课堂氛围的功能。
1.语码转换与言语趋同: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师生之间在职业、社会角色、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双方在课堂上存在一定的心理和情感距离。在外语课堂上,较低外语水平的学习者倾向于回答教师问题时使用汉语弥补已有知识和目标知识的空缺,建立心理抵御机制,进而缓解情感焦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味使用英语进行追问和反馈会拉大师生的心理距离。适当进行语码转换,有助于拉近师生的心理情感距离,与学生创建更为和谐和愉悦的师生关系,进而推动课堂师生交际的顺畅进行(吕璀璀,2013)。请看下例:
教师:Where did you go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学生:Well,I travelled to长城during the holiday.
教师:Do you like 长城,the Great Wall?
学生:Yeah,as people often say:“不到长城非好汉”.
教师:嗯,说得非常好。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不到长城非好汉”。A man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上例中,学生受语言水平的制约,在回答教师提问的关键词表述中夹杂了汉语语码。教师在追问阶段首先使用汉语语码向学生语码靠拢,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表达对学生回答的认同,与学生建立平等协商的关系,之后迅速使用英语语码进行提示,使学生及时完善自己的词汇缺陷。汉语语码的适度使用表达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认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之后教师从汉语语码及时向英语语码的转换又巧妙弥补了学生的词汇空缺,达到了促沟通、长知识的双重目的。
2.语码转换与言语趋异:拉大与对方的心理情感距离
在外语课堂上,教师有时会偏离学生的语码,以拉大与对方的心理情感距离,建立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例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提出了学生是否支持“blind date”(传统相亲)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一位男生调皮地问老师:“老师,你有没有过相亲的经历?”老师对于学生询问个人隐私的问题感到异常尴尬,顺应交际情境需要和个人的心理情感需求,随即进行了以下的答复:“Thats so private!Why do you ask me such kind of question?” 学生随即意识到了自己此番问题的无趣,放弃继续追问,加入到了小组讨论中去。在上例中,教师故意通过言语趋异拉开与学生的心理情感距离,保全彼此面子,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
3.语码转换与面子需求:保全学生面子,降低学生情感焦虑
面子是人的基本需求,在外语课堂上,学生由于语言理解障碍而遭遇面子威胁,容易导致厌学情绪,进而挫伤学习热情和积极参与意识。因此,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反馈,尤其是消极反馈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顺应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心理需求,注意避免师生冲突。而语码转换也是教师维系和谐师生关系、保全学生面子的有效交际策略。例如,在一堂鼓励学生进行英语输出的课堂上,教师提出了开放性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negative sides of what fame brings about to people?某学生因未专注于课堂导致教师提问的时候不知所措,最后使用了:“不好意思,我还没有想好”的回复。老师进行了如下反馈:“哦,这个问题有点难,还得再考虑一下,是吧。Well,I suggest you share your ideas with your partners since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教师并不认同学生使用汉语语码产出与问题毫不相关的内容,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首先通过语码趋同的方式对学生给予情感慰藉,表达对学生的同情,防止学生产生挫败和尴尬情绪,努力挽回学生的面子。之后又及时将语码从汉语转换到英语,防止继续使用过多汉语进行劝导带来的赤裸裸的面子威胁,保全了学生面子的同时通过语码趋异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了委婉的暗示:“英语课上回答问题还是建议多使用英语语码,只有多输出才能产出流利的英语”。
三、语码转换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码转换并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活动,而是外语课堂中教师为了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而采取的有效教学策略。因此,教师需适时、适度进行语码转换,提高语码转换意识。通过语码转换可以更好地讲授语言知识、降低学生情感焦虑、调整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知识点的难易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适时进行语码转换,以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与学的效率。
另外,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课堂话语,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难易度有标记性地进行语码转换。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目标语语言输入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语码转换顺应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保证学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激发学生尝试使用目标语进行语言表达的动机,进而增进学生的信心,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协调师生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过多的母语语码不利于目的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通过暗示、委婉提示、言语趋异等方式适时转换学生的语码,情感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引导学生逐步适应英语语码环境。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语码转换并不是随意的、无意识的活动,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动机。教师不断调整语码以顺应社会文化规约、调控与学生的社会距离和心理情感距离。适时、适量的语码转换作为有效的交际策略,可以弥补学生语言知识不足引起的理解障碍,缓解学生的情感焦虑,同时对于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新思考自身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监控自身的话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语码转换,进而为外语学习者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最终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吕璀璀,2012)。
参考文献
[1] 刘家荣,蒋宇红.英语口语课堂话语的调差与分析-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
[2] 吕璀璀.基于性别差异的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2).
[3] 吕璀璀.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功能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3(9).
[4] 吕璀璀.大学生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态度[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3).
[5] 王楚安,徐美彦.浅析语码转换的社会及心理动因[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4).
[6] 于国栋.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7] 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8] Vivian Cook.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1(3).
[作者:吕璀璀(1983-),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