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毁誉
2016-05-14小河
小河
好誉而恶毁,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雁过寒潭,雁过而潭不存影。”我则认为置之度外,固然可以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但将它置之度内并加以分析,也许会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助益。
我主张首先要分清毁誉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来龙去脉,这些情况弄不清楚,只谈毁誉,至少是有点模糊。或者,不分析不研究不思考,一听别人赞誉就沾沾自喜,自我膨胀;一听毁谤就火冒三丈,甚至怀恨在心,当即给别人武断定性,一味地“党同伐异”或“臭味相投”,笼而统之,一锅糊涂粥,这些都不是明智的做法。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好恶观等等,都不会一样。比如吃饭,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咸,有人爱吃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爱红,有人爱绿,有人爱黑,如此等等,真可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愿有毁。多年后我才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芸芸众生,谁能无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儿,避免误会。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因人看事的角度不同,所以每个人都会面对毁誉。
受到批评后感到埋怨与委屈,下意识地把问题推给外境和他人,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尊心的表现。普通人都是“闻过怒,闻誉乐”,人家说句好话,就会感到愉快;受别人毁谤,就产生苦恼,永远活在别人的语言当中。因为我们太执着,太爱惜自己,“爱惜自己的声誉就像鸟爱惜自己的羽毛”嘛。
孔门贤人子路“闻过则喜”,古今传为美谈。子路大概是一个粗线条也是一个大智慧的人物,我们一般人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但至少我们可以理智地大致分析一下:谁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分析完了以后,再定“则喜”,或是“则怒”。喜,不要过头;怒,也不要冲冠。或者,更进一步,我们若能够“闻誉恐,闻过欣”,感恩斥责和鞭打你的人,从他人的毁谤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修养,在挫折中进步,在问题中成长,那不是一件好
事吗?!
从另一角度看,嫉妒是一种特殊的羡慕,被毁谤或许是一种反面的赞叹,也是毁谤者自己无能的告白。人,为什么被毁谤呢?因为太好了,太突出了,站在人家的前面,挡住人家的视线,因为长人一截,人家就准备剪掉他。这时候,被毁谤的你更要谨慎地扬长避短,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但有时候必须得接受这个事实,有的人出现在你生命里,就是专程给你添堵的,没有任何和解的可能。当你看清了一个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原谅的意义;讨厌一个人而不翻脸,你就懂得了至极的尊重。活着,总有你看不惯的人,也有看不惯你的人。
韩愈在《原毁》中写道:“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意思是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韩公不仅弘扬道统,提倡师道,而且温柔敦厚而不迂腐,俯仰呼应处那种深意顿挫的文风,那种士大夫的气象与格局,更令我叹服。
我们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为别人的赞美、肯定而活,不被他人的评价与眼光左右,也不患得患失,自我的价值依附于外在给予的虚荣;我们也不受流行思维的诱导,不从众不盲信,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独立思维与判断。即使别人说我们如何如何不好,我们也不必去解释,有时候越解释是越不清楚的。要让别人理解你,你只有离开他,当你要去解释什么,人家会认为你一定有错而心虚。
“升沉不定都如梦, 毁誉无恒却要聋。”沉默是毁誉最好的答复。我们的胸襟如果非常开阔,面对任何事情都能保持如此不动的心境,任何人对我们称、讥、毁、誉都不会影响情绪起伏。我们要做的是,默默做好自己,提升自己,由他人去说吧。
对待毁誉,我们应该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古代君子的格局与气象,多自律和提升自己。至于交友,远离愚痴人,尊敬有德有智者足矣。
人生无法做到完美,我们只能尽力,剩下的交给命运。
纷纷毁誉何劳问,自信历史有公论。
(选自《善者》2016年6月,荐稿人:郝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