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论学习(上)

2016-05-14

月读 2016年9期
关键词:忠信好学子路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君子吃饭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问题。在孔子看来,什么是好学呢?至少需要满足这几个条件:一是不过分关注外在的物质条件,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善于实践运用,即“敏于事”;三是谦虚谨慎,即“慎于言”;四是注意向其他人学习,即“就有道而正焉”。对外在物质条件的淡泊,既是孔子对治学的要求,也是他对人生的态度。比如,孔子还曾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对最喜爱的弟子颜回的评论中,孔子特别提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并接连说了两次“贤哉回也”!当然,我们今天重读这些,不是要否定物质条件的改善,而是要从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哲学中提醒自己,不要被外在的物质所牵绊,甚至成为物质的奴隶,以至于忘记了学习的志趣与人生的自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呀!

最后一个“知”通“智”,意思是智慧。这句话是孔子对子路的教诲。子路为人耿直鲁莽,好勇力,未拜孔子为师之前甚至曾经欺凌过孔子,后来虽被孔子感化,但脾性不改,从不隐瞒自己的想法,与孔子言谈也常直来直往。孔子深知子路性格,对其又爱又气,既不吝表扬他,也时常批评他。这句话就是告诫子路要克服爱炫耀的缺点,凡事谦虚诚恳,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可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这句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人的认知总是有限的,总有不懂的地方,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然而现实中,因为面子、虚荣而故作玄虚、强不知以为知的例子,难道还少见吗?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早晨领悟了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是值得的。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各种思想交流碰撞,反映在一些名词术语上,不同的学派同时使用,但其中指向的寓意却大不相同。比如,道家常用“道”这个词,孔子在这里也用“道”,但显然不是道家所指的“天道”,而更多的是“人道”,即治政之道、修身之道。在这里,孔子将他心中的道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一朝闻道,虽死无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的“道”也具有了终极意义。换句话说,儒家虽然强调入世,强调实践与行动,但它并不因此就是低层次的,而同样具有终极色彩,值得人们用生命去追求。我们现在常说,人应当有些理想,有点精神,应当有时仰望一下星空,而不仅仅是专注自己脚下那一亩三分地,这与孔子所说对“道”的追求,本质上是相

通的。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在只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既忠心又诚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喜爱学习罢了。

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孔子谦虚地表示自己在忠信方面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是“十室之邑”这样的小地方也有像他这样忠信之人,然而在好学方面,却少有人能够像他那样孜孜不倦。孔子的道德风范世人共睹,他却以“忠信”为对比来强调自己“好学”的特点,这也再次印证了孔子对于“学”的强调。孔子在当时就以博学多识闻名于世,然而,或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这样的“博学多识”正是建立在好学、勤学、苦学的基础之上,而非生而知之的神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孔子强调学习,也热爱学习,在他看来,学习不但不是苦差事,相反,乐在其中。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学习的三层境界,即知之—好之—乐之。知之就是单纯的求知,这时候知识作为客体,是外在于主体自身的;好之则前进一步,对知识产生了兴趣,从知其然转向求其所以然;乐之则再进一步,由兴趣产生情感,在此状态下,作为客体的知识与作为主体的人,二者融而为一,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陶醉”。王国维先生在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时,也提出过三种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细细思索,这与孔子所说的三种境界,恰有异曲同工之妙。无独有偶,德国诗人席勒在论述审美状态时也提出过“游戏说”的观点,这与孔子所强调的“乐之”,又何尝不是殊途而同归?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靠,以六艺为游学的范围。

这句话是孔子学习观与人格观的全面概括。在孔子看来,系统全面的学习必须至少包括四种因素,即有志于道,立身于德,以仁为本,娴熟技艺。其中艺又指上古时期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具体地说,志于道,就是立志要高远,以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为追求;据于德,就是行为的基础在于德行,以德服人,以德行世;依于仁,就是内心始终存有仁爱,这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游于艺,就是不但要有内在的高尚情操,而且要有允文允武的立身本领。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具备,才构成完整的学习理念,也才能达致完美的人格。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而是我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去寻求来的啊!

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学习方法的谦虚总结。孔子曾经根据人的天资禀赋,概括出学习的三种实现途径,即“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不过,提出“生而知之”的概念,应当只是孔子自谦,事实上我们也很难相信孔子会真的认为有这样的人存在。正如这句话所说,孔子自称并不是“生而知之者”,显然将自己作为“学而知之”的实践者,但他又不愿把自己放在首位,于是就在前面给“生而知之”的天才虚设出了一个位置。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管其先天禀赋如何,只要勤学好问、孜孜不倦,总能学有所得。所谓勤能补拙,一分汗水一分收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选自《孔子语录》,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忠信好学子路
孔子“教训”子路
要想从头再来 就从现在开始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百岁“武痴”
百岁“武痴”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担心等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高管偷腥“小萝莉”难脱身,逃亡千里血案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