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如何通过信息公开促进廉政建设
2016-05-14闫永全
闫永全
【摘 要】当前社会的发展已经向着越来越快速,高效的方向迈进,信息公开也逐渐成为了当前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做法,如何利用信息公开这一手段,取信于民,促进廉政建设,这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廉政建设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国有企业在“不敢腐”惩戒机制的建设上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下一阶段重要工作就是建立“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信息公开作为在“不能腐”防范机制中,监督企业经营行为和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重要一环,无疑将会成为打造“阳光国企”、落实两个责任、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国有企业信息公开的具体内涵
就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其信息公开工作可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二是企务公开,三是廉政建设信息公开。这三类信息公开各有侧重、互相补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国有企业信息公开有机整体。
(一)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
国有企业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依靠公共媒体,面向社会大众,公开内容以对出资人、企业和职工利益产生较大影响以及社会关注度高的信息为主。其核心内容是重大信息,显著特点是面向公众。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此类信息公开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国家层面,国有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要求,公开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信息;二是在地方层面,许多省市要求所辖国有企业按照地方法规或行政规章,公开企业财务预算、财务会计报告、生产经营管理、大额度资金运作、环保等信息。
(二)企务公开
企务公开,由国有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采取职工代表大会、公开栏等方式,公开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企业具体事务。其核心内容是具体事务,显著特点是面向职工。企务公开的主要作用包括:一是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强化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在协调利益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二是服务于企业发展,努力通过企务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三是着力于作风建设,健全完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廉政建设信息公开
廉政建设信息公开,由企业根据自身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需要,通过内部网络媒体,面向企业职工群众,公开企业公权力运行相关信息。其核心内容是公权力信息,显著特点是内部公开。目前,开展廉政建设信息公开工作的国有企业尚属少数,且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其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除涉及商业机密外,企业的年度工作和安排部署、日常生产经营业务、“三重一大”决策、干部选任以及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工资资金分配、福利发放、贫困救助、员工招聘、评先评优、住房分配、休假疗养等较为重要的事项。
二、通过信息公开促进廉政建设的主要途径
以公开保障知情,以知情强化监督,以监督预防腐败,以防腐促进廉政,这是国有企业通过信息公开,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逻辑链条,也是信息公开工作促进廉政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信息公开保障公众和职工的知情权
一方面,从公众角度来讲:我国《宪法》规定企业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企业的所有者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都应当拥有知情权。因此,以面向公众为主要特点的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正是体现《宪法》精神,满足公众需求,回应社会关切的关键性举措;另一方面,从企业职工角度来讲:与民营或外资企业不同,国有企业职工长期服务于同一个企业,依靠企业生存和发展,对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因此,相较于社会公众,企业职工有权了解更加全面、更加具体的企业信息,特别是事关企业前途命运、涉及公权力运行和职工切身利益的信息,企业要更多更细更及时的向他们公开。
(二)通过信息公开激励职工参与权力监督
通过出资人、社会公众、新闻媒体来监督企业“大方向”,通过企业干部职工来监督群众“身边事”和“公权力”,这既是不同类型信息公开不同作用的体现,也是实现全覆盖、闭合式监督的必然要求。在现实性上,企业信息公开既可以让公众了解企业经营的发展脉络和总体走向,也可以消除职工对公权力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使职工了解企业各业务部门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及工作纪律等。在企业信息公开的基础上,普通公民、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就可以对企业公权力形成一个严密的监督网络,及时揭发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了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三)通过信息公开遏制腐败行为,推进廉政建设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实行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将企业的决策和公权力的执行公开化,可以使权力运行从隐蔽变成透明,从幕后走到台前,极大地改善社会公众、职工群众的监督条件,提升政府、出资人、公众、媒体和职工的监督能力,形成监督合力,对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失职渎职、滥用职权行为产生显著的遏制效果,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企业管理部门、领导干部和所有从业人员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三、目前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存在的问题,并下大力气分析研究,最终予以解决。
第一,国有企业信息公开供给与公众信息获取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在公开企业财务预算、财务会计报告、生产经营管理、环保信息、公权力运行等重点领域,仍然存在着公开不及时、形式不规范、内容不具体等问题;各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工作基本处于完成政府部門行政命令的状态,主动公开的内容较少。因此,一是逐步扩大信息主动公开范围,并对公众关心的热点领域的情况予以全面及时的回应。特别是企业内部,要在不泄露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将职工群众关心的信息及时全面公开出来。二是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的质量。在内容上,完善企业公开指南和目录,尽可能精确到部门和分子公司一级。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发布协调机制,确保信息公开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第二,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评议仍需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在:企业信息公开考核制度不够健全,考核过程未向公众公开,且评估多由考核对象自身进行,采用内部考核方式,缺乏外部监督,考核的客观性、公信力受到质疑;一些单位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制度尚未建立,存在规定不够细化、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一是细化考核制度规范,制定详细的工作考核项目表,考核过程邀请公众和职工参与,并将考核结果予以通报和公布。二是建立细化的社会评议制度,进行系统的、符合指标体系所要求的社会评议,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满足公众了解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工作考核情况的需要,发挥社会评议对督促信息公开工作的作用。三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将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等内容纳入责任追究体系,推进实质问责。
第三,在回应社会关切方面,虽然不少企业日益重视对社会关切的回应,但还存在“回应模式化”“回应缺乏实质内容”的现象。因此,通过企业内外部网站、内部电视台、报纸等媒体,设立“意见建议”栏目,收集采纳来自公众和职工的意见建议,及时将最新、最权威、最准确的企业信息发布出去,形成双向交流的生动局面,从而有效解决外界、职工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效消除质疑和误解。
【参考文献】
[1]朱芒,公共企事业单位如何信息公开,中国法学,2013,4
[2]唐露,浅析信息公开制度对廉政建设的推动作用,厦门科技,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