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齊”字使用情况看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2016-05-14王小曼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9期

摘 要:《汉语大字典》中关于“齊”字的使用情况中,除了一般的分项说明外,还有“后作某”与“通某”的特殊情况。笔者通过对其进行考察分析发现,古今字是文字职务替代性质的用字现象,其中的古字与今字分别是一词在前后两个时代的当用正字;古音通假现象则是临时借用的不稳定的用字现象,通假字与一词的本字之间却没有共同的义项,仅仅是因为音同音近而临时借用。今字产生后仍沿用古字的情况应视为文字职务过渡阶段的必然现象。

关键词:古今字 通假字 训诂学 齊

古今字与通假字是训诂学上两种非常重要的用字现象,读者在阅读古书时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困扰。因此,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注解工作。由于从表象上看,古今字与通假字都是多字表一词的用字现象,并且在历代古籍注解中这两种用字现象常被以统一训诂术语如“A通B”来进行训释,导致古今字和通假字一直混淆不清。事实上,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两种用字情况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却属于两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用字现象。正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有利于古代汉语教学的深入开展,更有利于对汉字表词职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中所罗列的“齊”字的相关用字情况的考察,分析古今字与通假字的不同特点,并揭示两者的本质区别。

《说文·齊部》曰:“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甲骨文“齊”象麦穗上平之形。段玉裁注曰:“引伸为凡齊等義。”其引申义即整齐、平等、一致、齐全、排列,等等。《大字典》在对“齊”字的使用情况所作的分项说明中,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常用本义和引申义项之外,还有一些特殊义项,如“后作某”“通某”“同某”等共十项。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大字典》对“齊”字的这十个分项说明中,共有六项属于古今字情况。在这六项中,“臍”【(一) 】、“躋”【(二)①】、“齏”【(二)②】、“劑”【(三)①】、“濟”【(三)⑥】、“齋”【(五)①】为今字,“齊”分别为这些字所记录的词的古字;有三项属于古音通假现象,在这四项中,“粢(齍)”【(四)③】、“資”【(四)④】、“剪”【(六)①】、“醮”【(六)②】为当用正字,“齊”为这些字的临时通假字。下面笔者将结合“齊”字的这些特殊使用情况的解析,对古今字与通假字各自的本质特点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做出深入的探究。

首先分析“齊”充当古今字中的古字的情况。不难看出,“齊”所对应的这六个今字在形体上都与“齊”的字形一脉相承(“粢”除外,但其或体“齍”却不例外),在字的产生时间先后上,自然是“齊”出现在前,后在“齊”的字形基础上添加部件而成“臍”“躋”“齏”“劑”“濟”“齋”。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些字所承担的词义和它们与“齊”所承担的词义逐一做出详细的分析。

齊-臍:“齊”由本义“禾麥吐穗上平”引申出凡齊等之义,包括平等、整齐、聚集等,又平则正,正则中。于是自然又引申来表示人身体正中间的部位,即肚臍。因此,最初的“肚脐”义由齊承担。《素问·腹中论》:“肓之原在齊下。”此“齊”即指肚臍。后来为求区别,便将“齊”字加上形旁“肉”成“臍”,作为“肚脐”这一词义的专用书写符号。这样,“齊”与“臍”便形成了在“肚臍”义上的古今字。

齊-躋:“躋”义为升、登,与“齊”所记录的词义毫无关系,但因其最初无字可表,便借用了语音相近的“齊”来表示,此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后来,由于“齊”在古籍中使用频繁,引申义也越来越多,为了不致造成歧义,人们便在“齊”字基础上添加义符“足”而成“躋”,专门用来表示升、登之义。

齊-齏:“齏”指用酱拌细切的菜或肉,亦泛指酱菜。现存古籍中最早出现该词的情况是在《周礼·天官·醢人》中:“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实之。”郑玄注:“齊,当为齏。”在《周礼》中,“齏”的职务是由“齊”所承担的,后才出现添加了形符的“齏”。因此,“齊”用作酱菜义属于本无其字的假借,“齏”为这个意义上的后起本字。

齊-劑:“劑”的“调和”义是由“齊”之原义“齐、平、和”引申而来的,“劑”承担了“齊”的这一引申义项,并继续引申发展出医药上的方剂等词义。段玉裁在《说文》“劑”字下注:“今人藥劑字乃周禮之齊字也。”《吕氏春秋·本味》:“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陈奇猷校釋广齊:“今劑字。”

齊-濟:“濟”本指水名,指济水。因“齊”有“中、中央”之义,济水在古代中国的中央,即今山东一带,因名“济水”。后来,“濟”又引申表过渡、成就等义;而“齊”本有“齐全”之义,引申发展即为“成就”。《诗·商颂·长发》:“帝命不达,至于汤齊。”朱熹注:“苏氏曰:‘至汤而王业成。”在这里,“齊”用为“成就”义。也就是说,“成,成就”等义其实是“齊”与“濟”的一个共同的引申义项。但在“濟”字出现之前,成、成就之义是由“齊”承担的;在“濟”字出现以后,“齊”就渐渐不再记录该词义了。因之可以说,“齊”与“濟”是在“成、成就”等义上的古今字。

齊-齋:二字均为出现较古的字,现存古文字资料里,“齊”与“齋”字形非常相近。二字的词义也紧密相连。“齊”表示“禾麦上平”,引申为整齐、中央、戒饬等义,本身即含有恭肃之义,引申表示“斋戒”。后又添加“示”旁而为“齋”,作为“斋戒”义的专用字。段玉裁在《说文》“齋”下注曰:“《祭統》曰:‘齋之爲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齊”则渐渐不再记录该词义,这样,“齊”与“齋”便构成了在“斋戒”义上的古今字。

以上六组古今字的情况表明,古今字中的古字在今字出现之前,即作为社会认可的某词的当用正字,承担记录该词的职务,如在以上六个今字出现之前,是“齊”记录这些词,并作为这些词的社会认可的当用正字,这些词或为“齊”的引申义,或为假借义;由于古字“齊”的词义不断引申发展,同时又被借来记录一些语言中本无其字的同音词,其所记录的词义越来越多,在阅读时很容易造成误解,为了使文字更加精确地记录语言,故在古字字形基础上添加义符形成今字,分担古字的某一职务,比如引申义、假借义、有时甚至是一词的本义,成为该词在后一时代的通用正字。在今字出现之后,古字渐渐不再承担记录该词义的任务。

通假字与古今字有相似之处,通假字与其所“通”的本字通常有相同或相近的读音,这与古今字中古字与今字的同音关系是相似的。这两种用字情况也常常使用同样的训诂术语,使学者难辨其分别。但二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下面将对“齊”作为通假字的情况做出详细的分析。

齊-粢(齍):《说文》无“粢”,皿部“齍”下曰:“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齍”本表盛谷物的祭器,又引申表示稷和谷物的总称。《大字典》“齍”下第③项注曰:“后作粢。”段注《说文》“齍”下曰:“考毛詩甫田作齊、亦作齍。用古文。禮記作粢盛。用今文。是則齍粢爲古今字憭然。”可见,在“稷、谷物”这个意义层面上,齍、粢为古今字;“齊”与“齍”“粢”音近通用,是为通假字。

齊-資:“資”义为“锐利、财物”,与“齊”所记录的词义毫不相干。但因“齊”的读音与“資”相同,故在古籍中有时通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五》:“公出舍,捐肉撤酒,马不食府粟,狗不食飦肉,辟拂嗛齊,酒徒减赐。”刘师培补释:“‘齊即‘資之假字也。”如不明通假,望文生义,则将不知所以。

齊-剪:“剪”之本义为剪断,《集韵·韵》:“前,《说文》:‘齊断也。或作齊,俗作剪。”可见, “前”是“剪断”一义的初文,后造“剪”作为该词的后起本字,而“齊”并未作为该词的当用字而出现过,只有临时被借来替代其本字而表示“剪断”一义。

齊-醮:《说文·酉部》“醮”下曰:“冠娶礼祭也。”“醮”表示古代冠礼、婚礼的一种仪式。古籍中有时以“齊”表示此义。如《荀子·礼论》:“大婚之未发齊也,大庙之未入尸也。始卒之未小敛也,一也。”俞樾平议:“齊,当读为醮。”

以上这些通假义并非“齊”字本身所记录的常规义项,它们与“齊”的本义和引申义都没有必然联系,仅仅是因为音同或音近的关系,“齊”才被借来表示这些词。这些词本有社会认可的当用字而不用,在行文中临时借了一个同音字“齊”来表示,又因为积久成习,后世仿古的原因,有的通假字常常会出现在文献中临时替代本字,但是,它们从来没有取代本字的地位而成为这些词的当用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的物质外壳就是语音。先民制造出一个个汉字,用来记录语言中相应的词,于是汉字便被赋予了读音和意义,有了读音的汉字有时又转而用来记录语言中同音的词,是为古音通假。可以说,通假字的大量出现其实是汉字表词象声化趋向的一种表现。

从“齊”字用为古今字中古字和通假字的情况可以看出,古今字和通假字都是书面上多个汉字表示语言中同一个词的用字现象,在阅读时容易引起困扰,因此它们都是历代经学家们的重点注解对象。同时,一组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通假字与其所“通”的一词的本字之间也大都是音同音近的关系。

由于历代经学家在对古书进行注解时注重的是文义的畅通,而相对忽略了各种用字情况之间的区别,因此在训诂术语的使用上不够重视,如“A通B”之类形式的训诂术语有时指通假字,有时指古今字,有时甚至指异体字(由于本文旨在讨论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此处从略),导致人们对这些用字现象的认识一直混淆不清。事实上,“A通B”这类训诂术语在用来训释古今字或通假字时其内涵是不同的。当被用来解释古今字时,A总是指一词在前代所使用的当用正字即古字,B指一词在后代所使用的今字;而在被用来解释通假现象时,A则指一词的临时通假字,B指其为社会认可的本字。

另外,在字典辞书中,由于古今字中的古字和今字分别在前后两个时代承担了记录同一词的职务,该词一般会同时作为古字和今字的常规义项分别出现在两个字的训释中;而在对通假字的训释中,其所临时记录的词义一般不会出现在字典辞书中,即使出现,也一定会注明“通某”,作为一项特殊的说明。同时,古今字中的古字记录某词的时间总是早于今字,在大多数情况下,今字总是在古字的字形基础上产生的,古字与今字多是母字与分化字的关系,今字承担了母字的某一个义项如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通假字的情况则不同,通假字是一词本有其字的临时借用,它总是出现在一词的本字出现之后,且从来不曾作为该词的当用正字而存在过。通假字与本字的字形一般没有联系,两者只是因为音同音近的关系才会通借,通假字所记录的常规义项与其被临时借来表示的词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基于某词的一组古今字中的今字产生之后,行文中有时仍沿用古字的情况不应被视为通假现象,而应被视为文字职务转移阶段的必然现象,或后人仿古的一种表现。

综上所述,古今字与通假字都是书面上多字表一词的现象,但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用字现象,两者一为文字职务替代性质的用字现象,是为了满足汉字表词求区别、求精确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为汉字表词象声化趋势的一种表现,是因为语音相近的关系而产生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古今字是一词在前后两个时代的当用正字,而通假字则只是一词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的临时借字,通假字从未成为一词的当用正字。只有明确了这两种用字现象的区别,在具体教学和研究中将其区分开来,才能加深我们对汉字表词职能的认识,促进相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3]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47.

[5]刘忠华.浅谈两种不同性质的古今字[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2,(4).

[6]刘忠华.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划界问题及划界困难的原因探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1).

(王小曼 陕西汉中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