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初探

2016-05-14陈馨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9期
关键词:音乐情感语文

摘 要: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试从“用主题相似的音乐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发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重视朗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四个方面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情感

情感蕴藏无以伦比的社会、自然、人文正能量,恰如其分的情感教育是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科兴趣喜好的力量源泉,是传播科技知识的工具,是传递人文关怀的载体,是连接师生情谊的纽带。入选现版语文教材,典型而深刻,广泛而精僻,文质俱佳,篇章中流淌着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知已、故人的怀恋;对自然风光的讴歌……在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优雅之美,凄婉之美,崇高之美,悲壮之美。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照本宣科,灌输知识,呆板地授课,进行技能训练,学生必然觉得学习语文索然无味,学习被动消极,倘若语文老师能在淡然无味的知识汤里添加适量的调味品——情感因素,一定会使语文这盘菜色香味俱全,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食欲”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沐浴着教师的情感教育的和煦阳光。可以说,新课改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而情感传递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逆境的意志,都源于教师的声情并茂的情感传递,感之愈深,情之愈浓,知之愈多,识之愈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知识的土壤里离不开情感播种的希望(《家长教育学》),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而丰硕的成果离不开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情感雨露。

一、用主题相似的音乐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

现行教材的许多课文,都能找到主题相似的音乐,在教学时与音乐适当配合,定能营造出浓烈的情感氛围。音乐以扣人心弦的旋律,调动学生的艺术情感,以震撼肺腑的节奏唤起学生的真情体验,是最有情感的,例如:笔者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课时,音乐响起《高山流水》的古曲,节奏明快,旋律悠扬,情感细腻,丝丝入扣,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在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主题音乐来激发学生愉悦积极的情感,给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听到这样一曲《高山流水》,哪位不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所动容呢?高尚的灵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再如《春江花月夜》,笔者设置悠扬的琵琶声作为音乐背景,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在充满柔情忧伤中震憾学生的灵魂,荡涤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蕴涵清丽的生活气息之美,再现长江万里恢宏画卷寄托思归之情。笔者在中学时就是一个“追星族”,对四大天王的歌如痴如醉,相信没有哪个中学生不喜欢音乐的,音乐总有让学生无法抗拒的魅力,音乐能挑动学生的心扉,能使无精打采的学生欢呼雀跃激情澎湃,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因声生情,享受自己独有的诗和远方。

二、发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文章本是有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选入教材的作品大多是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一座情感资源的宝库,教师要把里面的各种情感因素挖掘出来,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或情绪激昂或悲催感怀,如《赤壁赋》一文是篇叙事写景散体文赋。它情境交融,境界高远,表达了词人心胸开阔的宇宙观和慕仙出世的人生态度。笔者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去领会文中对人生短促的感叹和旷然豁达情趣,超然物外的情怀。戴望舒的《雨巷》一诗,诗中作者借助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这四个意象,营造忧郁的情调,追寻自我,感情层层深入,充分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风云激荡的岁月里,内心苦闷彷徨的精神状态。笔者就通过分析意象和学生的不断诵读让学生能够置身到诗中的意境里,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郁达夫的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一文,从写作背景及“清晨静观”等五幅图景的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清、静、悲、凉”的情感气氛,笔者教学时就使这种气氛逐渐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让其深入到心灵深处,从而教师、学生、作者与“故都”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在这种情感氛围中,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头抒发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结尾抒发眷恋之情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也能够感触到故都的秋所饱含的“幽远深沉”的作者主观之秋的意味。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就能赏析文章中的优美意境,融和韵调,其审美情趣文学气质及人生观的展现都能够得到提升。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情感无时无刻不感染并感化着学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情感素质。

1.教师适度地在学生面前示弱,促进师生的情感互动。三尺讲台上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时,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强者,对本学科的知识总是那么的权威和专业。正因如此,学生总对老师敬而畏之,觉得老师高不可攀。而教师授课中若能适当地在学生面前示弱,甚至示错,不仅不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反而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深化理解,更会增加师生的互动,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教学目标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阳光般的灿烂笑容给学生细腻的影响效果。与学生互动中对正面活跃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赞许,差生教育是教学的短板,给予更多的关怀和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这些关怀会犹如一股暖流汇入学生的心河,使这些学生心驰神荡,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突出。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满足感和幸福指数直线上升,从而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学生往往读的是感情书,教师可信、可亲、可爱的形象跃然眼前,教师不仅没有降低自身的威信反而得到学生的信任,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2.利用讲评课教学的“接地气”,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面对一群孜孜以求的学生,教师往往是先知者,他们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唱起了“独角戏”成为课堂的主体,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录音地位,学生的主体意识被荒废,课堂效率低下。勿庸置疑,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下降,主动性锐减,思考问题的惰性滋生。当今教学普遍使用的评价方式是以考代练,教师就应在考试命题的评价方式上更接地气。首先要在出卷命题方面下苦功,依据课标进行分析筛选,准确判断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考察双基,尽量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大胆丢弃难旧偏试题,突出灵活性、探究性、创新性,出一些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接地气试题,这样学生更喜欢。其次教师在改卷时多留心学生的错案,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在答题中发现学生思维与教师命题出发点的碰撞点,让课堂更有胶着力。最后要不断找出教师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不断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吃一堑长一智,善于总结反馈,在反思中启发探索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助力专业成长,情感来源于过程的体验,只有体验才能感觉,只有感觉才有感动,言传身教,即使遭遇不好的心情也要摒弃负面影响传递正能量,更加完善课堂目标,渲染教学氛围。没有学生喜欢愁眉苦脸的老师,只有在真情实感的教育体验中,促进学生阔步走进健全人格品味人生的殿堂。

四、重视朗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充满真挚感情地朗读更能启发并推动和维持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正所谓没有情感就谈不上智力。教师的教书育人就是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探索教学方法,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信心坚定了,学生就会义无反顾地在知识技能方法上碰撞出热爱语文学科的火花,从而借助热爱学习的情感动力,受到思想熏陶。

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就十分看重朗读。激起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失为一种好手段,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寓情抒情,把作品内容化为自己的理解,把语言的魅力化为自己的感受,如在教授《荷塘月色》这篇抒情名篇时,笔者首先放名家朗读录音带,让学生找到散文的“文眼”,做到情动于衷,然后要求学生跟着齐读,身心投入的朗读,一定会读出月下荷花的轻柔醉美,读出塘上月色的一泻无余,读出荷塘四周的素淡清雅,读出作者在淡淡月光下的委婉含蓄。朗读中,他们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渴望超脱自由而又不能的作品艺术思想高度融合,折射出细腻的心灵感受。课堂也就这样由被动转为主动。

再如,在《沁园春·长沙》一文教学时,要求学生根据意象来朗读,学生们随着朗读的进行,都在湘江那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秋景中领略出景物背后那深沉而丰富的内涵……他们沉浸在意境的深远之中,陶醉在祖国秋景的诗一般美的意境中,一往情深。学生美好情愫得以陶醉,纯洁心灵得以净化,高尚灵魂得以升华。

总之,语文中的情感教育,是教学播洒希望种子的一丝阳光,是湿润学生心田的雨露甘霖,是打开学生心扉的润滑剂。只有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懈追求情感培养的制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架起师生互动的桥梁,促进师生交流的完美融合,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从而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充实学生的情感内涵,构筑学生的品质生活,谱写一曲动人优美的教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邵冠飞.融情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7).

[2]张新村.激发情感,感悟美好[J].中学语文园地,2002,(6).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陈馨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 354000)

猜你喜欢

音乐情感语文
情感
台上
音乐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我的语文书
音乐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