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6-05-14杨燕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9期
关键词:景物意象诗人

摘 要:“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歌中的景语往往浸染了作者的情感。把握好诗歌的景物描写,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有的诗歌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痕迹非常明显,易于把握。而有些诗歌抒发的情感比较隐晦,这就需要在阅读诗歌时调动多种方法,如关注诗歌意象的类别、抓住与意象相关的关键词、把握细节描写等,由景析情,从而准确深入地把握诗歌情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景语 情语 由景析情

古人云:“诗言志”。顾名思义,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宜于抒情。但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并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曲折、隐晦地表达。“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诗不过景、情二端”,这并不是说所有写景诗歌必然别有寄托,但恰恰表明景物描写正是诗歌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故而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很多诗歌的情感在景物描写中表现较为明显,而有些诗歌的情感表达极为含蓄,只是简单地对景物进行整体感知,采用一般的读诗方法去把握,是难以将诗歌读透的。那么如何通过景物描写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读者更细致地去读去品味,笔者将通过实例剖析,将自己读这类诗歌摸索到的一些方法加以论述,以供方家批评。

袁行霈先生曾这样论述:“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离开形象就没有文艺;离开对于形象的感受,也就没有文艺的鉴赏。文学本身的特性要求文艺鉴赏必须从作品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这是鉴赏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诗歌鉴赏当然也不例外。把握此类诗歌的景物形象,是由景析情的第一步。正如那则脍炙人口的评论:“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则评论固然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豪放词与婉约词风格上的差异,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其他的启发,“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江东去”所选景物意象不同,营造了不同的意境,所抒发的情感也随之迥异。以此类推,即使是同一位作家,不同的选材,不同的意象选择,也会有着不一样的格调,抒发的情感也是千差万别的。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诗,都只是简单的意象组合,但前者雄浑壮阔,后者明净幽远,前者发卫国之慷慨意气,后者抒山居之恬然自适。因此,把握景语中的情语,我们可以首先看意象,定格调。一般来说,壮景抒壮怀,柔景写柔情。我们通过诗歌意象的选择确定诗歌的格调是高昂还是低沉,从而确定诗歌的情感是壮情是柔情。

但是,意象的情感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是变化的,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首诗中的猿声表现的情感就不同。又如,同是菊花,李清照笔下的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黯然神伤,而黄巢笔下的却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斗志昂扬。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情感,需要在看意象、定格调的基础上,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性词语,景物后面诸如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语,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景物背后的情感特征。诗歌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读懂读透一首诗,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上述看意象,定格调,抓住景物描写关键词的方法在读诗歌时是同步进行不分先后的。下面,笔者举一例将这两种方法加以说明。

李益《度破讷沙(其二)》“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初读此诗,读者仅能从“战初归”三字略窥端倪。至于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仍需仔细品味。此诗选取了“雁”“?鹈泉”“日”“铁衣”等意象,这样的意象属于壮景,又结合边塞诗的特征,初步感知大致便可以确定此诗抒发的是壮怀,而非小儿女之柔情。“雁”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被赋予了“思归”的内涵,这又是一首边塞诗,于是很容易想到此诗有战士思归之情。但是仅仅就这样理解,略显肤浅。一提到边塞诗,一提到战士思归,人们往往会想到边塞诗常抒发的情感之一,就是对战争的痛恨厌恶。但读此诗却不可如此生搬硬套。接下来,就要关注相关景物描写的修饰语,景物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而捕捉景物背后的情感特征。诗中还有“日”这一意象,诗中提到“平明”“日出”,这就给人勃勃生机之感。“满碛寒光生铁衣”其实是“满碛铁衣生寒光”的倒装,这一倒装强调了寒光,而寒光前又冠以“满碛”,写出了军队阵势的壮大,军容的整肃。平明时分已经行军,暗示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整首诗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雄健壮美的意境,表达了征人得胜后的喜悦自豪,对家乡的思念,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诗歌写景,往往要摹形绘色,因为作者心中有情,“以我观物”,而物也不免就会“著我之色彩”了。感情的悲喜体现在诗歌中就是景物色调的冷暖。“墨分五彩,词含七情”,我们要把握好作者情感的悲喜,就要抓住诗歌中具有鲜明色彩的词,从景物的冷暖中去把握体味。从冷暖的角度大致可以将古代诗歌的感情基调分为:冷调,抒发的是伤情、哀情、怨情、愁情;暖调,抒发的是喜情、悦情、乐情。但人的情感并非非喜即悲,故而,在冷、暖色调之外,又可划出一类,即闲调,抒闲适之情、散淡之情、隐逸之情。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语言简洁明快,无一字直接抒情,但又无一处不抒情。其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清新明丽、淡雅高远的图景,传达出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又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如忽略诗题,单看诗歌正文,无一字提“怨”,但细细读来,怨字却沉重地压在读者心头。在三、四两句中,诗人用了白(雪)、青(冢)、黄(河)、黑(山)四种冷色调的色彩词,让人感到了压抑、悲凄,强烈地表现了“怨”。一般来说,“新、碧、绿、轻”等词往往绘的是暖景,常常与欢快的情绪有关;而“孤、独、冷、寒”等词往往绘的是冷景,常常表现愁苦冷寂之情。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诗家常常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极好的证明。

景语乃诗家眼中之景,心中之境,故而在写景诗歌中,有时不可避免或多或少有着诗人自我形象的显现。即使作者展现给读者的仅仅是某一微小的细节,但是就是这一鳞半爪,极有可能直接关系到整首诗歌的感情把握,所以不可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李弥逊《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之景。小雨霏霏,原本缠绵有情,引人遐想,却缀以一“网”字,无端写出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缠绕不清的愁绪。落花满地,本就凄凉,再缀以“狼藉”二字,倍增一分衰败与落寞。通过关注相关景物的修饰语,我们便可以发现一“网”字,一“狼藉”写尽了暮春况味。三、四句写诗人门前几可罗雀,无人拜访。于是诗人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其中“自掩门”这一细节极有韵味,值得读者仔细品味。由“掩门”,我们可以推断出,诗人本是想赏景以自适的,可是触眼即是一幅衰败凄凉之景,不免神伤,偏又门庭寂然,无人助其排解,于是诗人不愿欣赏,不忍欣赏,只有通过“掩门”将自己与这暮春之景隔开。可是“掩门”之上加一“自”字,又点染出了一份孤寂的味道,门是掩上了,触目伤怀之景是隔开了,但掩门后的孤独哀愁又该如何纾解?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在这首诗中,“车尘不到张罗地”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后门庭冷落之状,而就此“自掩门”,索性不去欣赏此景,不与这俗世交接,又让我们品味到了诗人在寂寞愁绪中几许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种情感的抒发,却又是通过“自掩门”三字,层层推进,比直接抒发要曲折有味得多。

以上皆是笔者读诗的一孔之见,虽然笔者论述各种方法时是分条论述的,但在阅读鉴赏时,各种方法的运用是难以截然分清的。当然,如何读懂读透诗歌跟读者个人的阅历、知识积淀等很多因素有关,任何阅读诗歌的方法都仅仅只是方法,“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更何况,笔者摸索出的方法失于琐碎,可能不免有将诗歌之美零刀碎割之嫌。但是,阅读诗歌的能力也是需要一步步慢慢培养的,一开始,运用一些细致一点的甚至有琐碎之嫌的方法,可能更易于掌握。虑及于此,笔者才大胆将自己的看法列出,供大家批评,也期待方家探索出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同华主编.中华美学大词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袁行霈.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J].北京大学学报,1980,(03).

(杨燕 安徽阜阳 阜阳市第三中学 236012)

猜你喜欢

景物意象诗人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诗人”老爸
愤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写好家乡的景物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