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浪潮
2016-05-14牟晓潇
牟晓潇
在这本书中,托夫勒巧妙地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浪潮:第一次浪潮为从约1万年前开始的农业阶段,即对应的农耕文明;第二阶段为从17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阶段,所对应的是机械文明;第三阶段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这正是当下的数字信息化时代。书中作者作了很多的预测,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而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书中第十七章的“亲热”的关系与丰富的爱情两节里其对于爱情,婚姻,家庭的论述。我将自己的分析与看法总结为以下两个大点。
第一,共同劳动将保证亲密而复杂的“亲热”关系。托夫勒在此书中提到在第三次浪潮文明中何种家庭模式将会成为主要的,要预测这点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工作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是最强烈的。就拿他所提到的在第三浪潮中兴起的“电子家庭”作为例子来说吧。劳动脱离了工厂和办公室,重新回归到家庭。夫妻将会有更多的时间亲近。而这种亲近是不同于当今的夫妻关系(很多夫妻每天只见面几个小时),也不同于第一次浪潮文明中的夫妻关系(即使夫妻天天见面,在家待在一起的时间长一点,但他们的交流与联系也仅限于性爱与日常的事宜。)这种亲近的生活是由夫妻二人的共同体验而丰富起来的。很多电子家庭中的夫妻的相处情况有这样几种:1. 一人工作,一人做家务。夫妻二人也许会交换工种。2. 各自做各自的工作,但会有共同的问题,彼此感兴趣对方的工作,学习对方的词汇。3. 夫妻共同担任两项不同的工作,各自担任半天。
其实,这样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理想型的家庭:“平等、民主、自立、和谐”,即夫妻关系平等、分工合作、民主管理、民主协商、人格独立、代际自立、和睦共处、互敬互爱。在这样的家庭中,夫妻共同担任工作,或分工明确,彼此都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平等地交换意见。这样的“工作家庭”提供了共同的体验,使夫妻关系随着共同劳动由“冷”变“热”,他们在工作与心理上都达到了相互支持,在思维上达到了相互交流。虽然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它让共同劳动保证了夫妻的“亲热”关系。从而赋予了爱情新的定义,丰富了爱情的含义。
第二,丰富的爱情与多功能的家庭。随着三次浪潮的层层过渡,时代的变迁,婚姻的标准改变了,爱情的含义也就丰富了。第一次浪潮时代的标准是女婿得有劳力与能力,媳妇得身体健康能生育。丈夫就是整个家庭的天,妻子是附庸,要遵守三从四德。我不认为这样的关系能称之为爱情,但姑且就算作是吧。那个时候夫妻之间的联系仅限于肉体的交流(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传宗接代),平日的嘘寒问暖,操持家务,教养孩子等等。家庭的功能只是一个很狭窄的单位。第二次浪潮期间,家庭的心理功能变得更重要了。结婚是为了寻找伴侣,能给予生活的支持,享受性生活的乐趣,感受两性的温暖。第三次浪潮中,随着电子家庭的兴起,人们在选择配偶时,坚持要“丰富爱情新内容”——除了性的要求与心理的满足,还要加上思维能力,责任心,自制力,还有其他在工作上必须具备的品德(积极认真的态度,承担工作的责任心,敬业,主动性,与时俱进,合作交流等)。因为爱情含义的丰富,家庭的功能也增加了,它不只是作为一个狭窄的专门社会单位,还可以成为完成多种任务的单位。夫妻在家庭中工作,生活,身体与思维交融在一起,共同劳动与体验,相互交流,相互发现与欣赏,家庭的生活变成了创造与发现之旅。这样的爱情能给现代婚姻家庭赋予一个安宁柔软的灵魂,夫妻的关系不再那么冷淡,在一定程度上,也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