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2016-05-14瞿素芳

化学教与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策略

瞿素芳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学习迁移能力。文章结合沪教版初中化学教学实例,从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打破思维定势干扰、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实施科学探究四个方面阐述初中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迁移能力;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9-003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9.011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若这种影响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则形成正迁移,反之形成负迁移。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新旧不同学习之间在认知规律以及知识结构等相同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同化。在教学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对化学知识和原理一味死记硬背,不会灵活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中,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滋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迁移理论为依据,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一、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前提

人在学习过程中,对原有的知识认知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新鲜事物的实质,并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新知识的迁移就比较顺利[1]。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反映“课上听得懂,课下题难解”的情况,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只是零碎地储存在大脑中,不能快速提取出来,从而影响了知识的顺利迁移。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和概括,构建成知识网络。

例如,在进行“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教学时,由于涉及到的物质种类多,化学反应多,学生记忆起来非常吃力,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并绘制知识框架图:

可见,构建知识结构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此基础上进行类比记忆,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学习迁移奠定知识基础。

二、打破思维定势干扰是促进正向迁移的根本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时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续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由认知的固定倾向所产生的消极的思维定势是引起负迁移的重要原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抓住不同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断完善和纠正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错误观念,从而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避免负迁移的产生。

(一)创设认知冲突,正确把握迁移的方向

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只有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情境产生激烈的冲突,引起学生深刻剖析固有观念,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才有可能正确把握迁移的方向。

例如,讲授“盐和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时,教师故意设疑: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反应吗?若反应,产物是什么?学生受到固定的认知倾向影响,都认为可以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钠。教师可暂不作评价,演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发现有气泡产生和蓝色沉淀析出。教师趁势解释:钠实际上先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这就进一步明确了金属和盐反应除了要满足“前金换后金、盐一般可溶”的条件外,金属还不能是钾、钙、钠等极活泼金属。由此可见,认知冲突的创设,可以大大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由原始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的转换。

(二)加强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灵活迁移

变式训练是指在练习时,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目标不变,而有意改变练习的材料、形式、要求等非本质的元素,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变式训练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防止思维僵化,形成定势,进而影响迁移的灵活性。

例如,在进行“溶液中析出晶体质量的计算”教学时,学生往往会进入一个思维误区,即“同种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于是笔者设计了以下变式:(1)20℃时,将某硝酸钾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2g晶体,若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晶体 g;(2) 20℃时,将某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2g晶体,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若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晶体 g;(3) 将20℃时,100g和200g硝酸钾饱和溶液各蒸发10g水,分别析出晶体质量为m和n,则m和n的关系是 。上述三个变式的训练旨在明确解决此类题要抓住两个规律,即“只有在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质量才相等、析出晶体以后的溶液一定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接着,笔者又设计了变式(4)一定温度下,将某硝酸钾溶液均分为两份,一份恒温蒸发10g水,得到1.2g晶体;另一份恒温蒸发15g水,得到2.5g晶体,求此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该题将晶体质量的计算迁移到物质溶解度的计算,对知识点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和延伸,以此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的概括化迁移理论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因素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引起迁移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概括出两种活动之间的相同要素”。学习者只有对他的知识经验进行了概括,获得了一般原理,才能实现从一个学习情景到另一个学习情景的迁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遵循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进行知识的概括性练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学习迁移能力的发展。

四、实施科学探究是促进知识、技能协同迁移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技能的运用,加深对原有化学概念、原理的思考;通过对旧知识和技能的再次加工和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由最初的知识、技能的迁移最终达到迁移能力的升华。

开展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是:(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2)学生通过提取新旧知识间的共同要素,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与解释。(3)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制定实验方案。(4) 进行实验论证。实验的实施涉及了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众多因素,如先前实验与现有实验之间的操作、现象等的相似性;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思维定势的影响等。因此,此环节是整个探究活动的核心环节。(5)解释与结论。实验与观察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具体的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观察实验现象后,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将感性材料加工成正确的理性认识,形成清晰、稳定的认知结构才是探究的目的所在。(6)反思与评价。通过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达到认识的深化和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实施激励评价,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7)表达与交流。学生用口头、书面等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同时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在归纳和比较中,其心智技能得到了较好的迁移。可见,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化学知识、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迁移是相互融合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环境,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内在的需求出发,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以迁移理论为指导,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小莉.化学学习过程中负迁移的起因与解决策略[J].化学教学,2010,(8)

[2] 黄禄胜.浅谈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J].学周刊,2012,11(15):32-33

猜你喜欢

化学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