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作微课程开发的角度看“童话续写”
2016-05-14冯善亮
冯善亮
金戈老师的“童话续写”进行了一次很有价值的写作教学探索之旅。
首先,这节课的问题意识很强,有明确的针对性。
金老师在谈及自己为什么选择“童话续写”时,很明确地指出:“想象等虚构写作是缺失的。我们应该在初一阶段让学生完成有来由的想象,超越小学阶段的童话习作,即合理的深度的想象写作,即用想象介入现实。”可见,童话续写是针对初中写作教学中缺失想象训练的现象,希望通过童话续写的创意写作训练来达到培养学生“合理的深度的想象写作”能力的目标。
其次,这节课围绕目标开发了系统的策略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为了解决“想象缺失”的问题,实现其培养学生想象写作能力的目标,金戈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取向的阅读,让学生从原作中去体会并归纳出了童话写作的特点:“①想象有力(写出可能);②变形有据(心理变形、借力变形、自觉变形);③儿童心理可信;④细节给力;⑤反复递进;⑥主题多元。”以此为基础提出的创意续写策略成为了贯穿全课的主要线索:用它来指导和评价学生当堂的写作练习,并在布置课后写作《变形记》的作业时再次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策略。
由上面简要分析可见,金戈老师这节课提出了在初中写作教学中开展童话写作训练的必要性,并以其开发的写作策略知识提示了进行这一项写作训练的基本思路。如果仅仅局限从常规写作课的角度来看,那是难以认识到金老师这一次探索的开拓性价值的,因为金戈老师实际上是在不自觉中进行了一次基于问题解决的写作微课程开发探索,给我们指出了一条以童话为主体在初中进行创意写作训练的新路。
基于对其开拓意义的肯定,在课后的交流中,本人建议金戈老师把这一次不自觉的探索变成一次自觉的微课程开发,形成一个面向初一学生的、较长周期的童话写作微课程。下面且将自己几点粗浅的想法陈述出来,供金戈老师以及其他有兴趣来尝试开发这一微课程的教师们参考。
首先,对初一学生童话写作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状况进行评估。让初一学生进行1~2次童话创作尝试,对其作品中的想象力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训练的具体目标。研讨会前本人曾让两个班的学生写金戈老师布置的童话续写,发现大部分学生写的内容很相似(如悔恨地流泪,于是变回了人)。可见学生的想象实际上是受到以前读过的一些童话的限制的,缺乏真正的创意。通过这样的调查分析,可为微课程开发的目标制定提供根据。
其次,对已有的童话写作策略知识进行深度开发。金老师开发出来的童话写作策略抓住了童话的本质特点,很有价值,但如果要开发成为有深度的写作微课程,则需要对其进行再次开发。比如说“想象有力(写出可能)”,如何写出可能?如何写出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可能?有没有更具体的、可以作为学生构思支架的策略呢?比如拿“变形”这一典型的幻想情节模式来说,可否从变形的可能因素和可能角度分析入手,用发散思维找出种种“可能”(包括看似不可能、离奇古怪、荒谬绝伦的“可能”),从而构思出富于创意的“变形”?金老师上课选用的童话《驴家族》实际上是一个极富创意的反向变形,打破了一般童话变形后再变回来的思维定势。而且,故事中的情节有其内在逻辑性,当“我”变成斜眼睛和长耳朵时,奶奶、爷爷、爸爸却赞叹:“这孩子,真是越来越漂亮了!”这些反常的细节已经在暗示着后面的情节。多找几篇经典的“变形”童话作比较分析,便会发现童话“变形”的一些基本策略。又比如,“反复递进”这一童话中常用的情节推进手法,其中有什么规律性呢?反复中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而变化是如何凸显主题的?在这些深度策略的开发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能够培育学生想象力的有价值的童话写作训练序列。
再次,实施微课程要以开发探究的方式来呈现写作策略知识。童话写作策略知识的开发,自然是要由教师来承担的。但是,在进行教学时,不应把这些策略知识干巴巴地呈现给学生。最好是由教师精选相关材料,设计好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写作策略知识,再让他们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这些策略知识,将其内化为写作技能和思维能力。金老师在课堂上便是引导学生在童话阅读中去发现相关的写作策略知识的,但是限于短短一节课中包含的容量太大,所以探究的过程显得有些匆忙,学生对这些策略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显然是不够的。
以上几点建议仅是个人浅见。期待着教师们一起来尝试,以金戈老师这一次的开拓性探索为基础,开发、构建出可供大家共享的童话写作微课程!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