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有意栽花,更喜欢无心插柳
2016-05-14蒋祖霞
蒋祖霞
相比目的性很强的读写结合指导,我更喜欢自由的、随意的读写结合,有意栽花花可发,无心插柳也成行。
翻开本刊2016年第3期,在编后絮语中,张水鱼老师对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触动了我。张老师认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拔苗助长的行为,而其实“新生命不需要刻意装扮。正如种子生来就是有根的,有力量的,有冲破泥土的勇气的,我们只须等等它们,给它们一段慢慢生长的时间,等它们以自己的独特形状证明自己的存在就好”,所以,我们要“给种子一段慢慢生长的时间,让我们共同聆听、品享自然拔节的轻响。”应该说这是对我们的作文教学的有益提醒。回看我们观摩过的许多作文指导,尤其是读写结合类的指导,大多是先看优秀作品,然后归纳几点妙诀,从修辞到句式,然后演练,然后品读几篇佳作(总能有几篇出现的),形成高潮,听课者热血沸腾,以为取到真经,上课者则“毛羽鳞鬣间皆有喜气”,学生呢,因为这节课的学习,他的写作能力是否有了提升?他的写作理解是否产生了变化?这些似乎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了。
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模糊性和滞后性,就语文教学而言,我们见证了无数的看似有效实则无效的热闹课堂。语文是慢的艺术,读写结合更是如此,一味地追求读写结合的所谓实效,可能是一种短期行为。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我们的读写结合好一点的有专题读写,比如人物描写,事情记叙,话题讨论,而很多是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模仿文章的某一句或某一段,借鉴开头和结尾,借鉴描写和抒情等,现炒现卖,大多时候是隔靴搔痒,读写结合始终在低层次徘徊。
在我看来,最高明的读写结合应该是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梁任公讲“箜篌引”,梁实秋先生说:“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童年中种下的印象,都能在许多年后结出“原来如此”的果子。今天的阅读也往往要在一段时间的历练之后,才能在写作中得到体现。
所以,读写结合要慢慢来,给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不需要我们太多的读写结合练习。
读写结合离不开学生广泛的阅读。计划性的阅读和自主式阅读是两种常见的阅读方式。计划性阅读,我们会根据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补充课外学习材料,如学习《范进中举》,就要求读一下《儒林外史》,丰富对范进的认识;学习《在烈日与暴雨下》,那就请阅读《骆驼祥子》,了解祥子的前世今生;学习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提供给学生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可以加深对居里夫人的敬仰。一切尽在掌握中。
而自主式阅读全然不同。以图书馆阅读课为例,喜欢诗歌的找到了自己的田园。他们得以知道叶芝,知道阿波里奈尔,他们打开了食指、顾城的世界,他们走进了徐志摩、戴望舒的天地。爱小说的读小说。《绿屋的安妮》《呼啸山庄》《百万英镑》《红与黑》《阴谋与爱情》等都走进他们的心灵。还有的选择科学、漫画、幽默类的书籍,他们都为自己的爱好找到了一块栖息地。
我们曾认为,自由的放羊式阅读肯定不好,计划性阅读才有效,于是在学生进图书馆时,一直强调教师的阅读指导,这个可以看,那个不可以,提醒写读书笔记,名著读后感,框框多了,目的性太强了,学生的兴趣随之减弱。可一旦转变思路,强调自主选择的时候,局面就会焕然一新。
指令性的计划性阅读有它的优点,放羊式阅读也有它的长处。
那么在学生自由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牧羊人。是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带到水草丰茂的地方,学生自在地在此奔跑,吃草、闲游、看天。实验表明,相对于阅读的强化、量化,保持兴趣更为重要。有了兴趣,以后的发展才有可能,没有了兴趣,强制的、压迫的阅读,没有好的阅读成效。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学校和教师,应该学会呈现,把取舍权交给学生。自主阅读从根本上改变了短视的功利性的教学思想,全方位关注起学生人性的发展要求,而这往往就是收获成功的开始。
自主阅读给学生带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给教师带来一个全新的天地。
学习《最后一课》,我们一直要对小说“无声胜有声”的结尾处理进行品评。我说,优秀的作品大多能以这种笔法让读者思索玩味,你还能说出你所知道的这类作品吗?有学生提到莫泊桑的《旅途上》,他介绍了这篇他最近读过的作品。
医生说到这儿又沉默了好一会,后来他才接着说:
“在我晓得的铁路旅行的遭遇当中,这确实是最罕见的。也应当说那两个人全是痴人当中的最奇怪的。”
一个女客低声慢气地说:“那两个都不像您想象的那般痴癫……他们都是……他们都是……”
但是她没有再往下说。她已经流眼泪了。于是大家变换了谈话的题目去使她平静下来,因此竟不知道她究竟想说什么。
可以说,在这里,他学会了阅读迁移。而我准备的是《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的一段描写。学习《散步》,我们品读第一段:“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请学生绘画比较一家人的前后排列顺序,以此体验作者的语言匠心。漫画爱好者对此展现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因为有放手,所以学生的视野才开阔。如果教师做出阅读指引(也是一种限制),哪里能有这样让人惊喜的教学生成。
针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漆永祥教授最近提出“十请”寄语语文教师,在第九请中,教授提出——请少开书目,此举深得我心。漆教授坚决反对给中学生开“必读书目”……若学有余力者,则任他们自寻兴趣,自觅径途,在书山学海中畅游,教师从旁引导,以为辅助,哲学家、化学家、经济学家、作家等,将会在他们中喷涌而出。教授提倡的“任他们自寻兴趣”,是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法,重视个性,尊重学生,可谓无心插柳。
给学生阅读的自主权,好比在夏季夜晚看星星,那么多的星星爱看哪颗看哪颗,有的可以盯住它仔细琢磨,有的可以漫不经心一扫而过,学生享受到自由自在的呼吸。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更多时候它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形成语感。所以语文阅读一定要舍得浪费时间,一定要相信种子和岁月。少干扰,多检查,学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当我们摒弃阅读的功利主义,自由自在地让学生沉浸于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的时候,一切理想中的状态都将会呈现在你面前。
读写结合做得好的,都是阅读量大、感悟深的学生。因为有悟,他们的读写结合也会从用词、仿句,到篇章构思,甚至风格,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实现从形到神的跨越。
教师在哪里发力?发现、点拨、鼓励,如此而已。
2014年4月17日,马尔克斯去世。第二天,我在课上介绍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何塞·阿尔卡蒂奥刚关上卧室的门,一声枪响震彻全屋。一道血线从门下涌出,穿过客厅,流到街上,沿着起伏不平的便道径直向前,经台阶下行,爬上路栏,绕过土耳其人大街,右拐又左拐,九十度转向直奔布恩迪亚家,从紧闭的大门下面潜入,紧贴墙边穿过客厅以免弄脏地毯,经过另一个房间,画出一道大弧线绕开餐桌,沿秋海棠长廊继续前行,无声无息地从正在给奥雷里亚诺·何塞上算术课的阿玛兰妲的椅子下经过而没觉察,钻进谷仓,最后出现在厨房,乌尔苏拉在那里面正准备打上三十六个鸡蛋做面包。这位年迈的祖母竟然从流进来的血中一眼读出了孙子的生命密码。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之后,学生作文《明媚的时刻》,写他的故乡经历。这样写:
回屋探头一望,只见爷爷把灶台烧得噼啪作响,可仍嫌力度不够,抽手在身旁干柴里夹了两根木柴捅进灶里,冒出的浓烟熏得墙壁墨黑一片。
我拖条板凳扎根在爷爷身旁,面前的火苗跳跃依然,映得两颊燥热发烫。我仰望爷爷黝黑的脸,长时间与火堆面面相觑,早已是汗珠滚滚。他弓着背,望着前面,火苗在他眼里熊熊燃烧,更多的是窗边溢出的一米阳光,它在酱油瓶和醋罐子上攀爬,在大饼面筋上打滚,它跨过芹菜,淌过了白粥,而后又倒映在爷爷熠熠生辉的瞳孔里。
汗,依旧顺着背脊不住淌下,望着爷爷的眼,此时是多么明媚。
好一个“在酱油瓶和醋罐子上攀爬,在大饼面筋上打滚,它跨过芹菜,淌过了白粥”!完全是马氏笔法!一个初中生,读了一点点,就能模仿得来,实在让人惊喜。
作文的过程,是激发思维、召唤情感的过程,也是一种精神觉醒的过程,这样的生花妙笔,实属无心,因为我从没要求学习马尔克斯的写法,也没提读后模仿的练习,只是借介绍表示怀念和景仰,而且不想让学生闭门读书不问世事罢了。
是的,是学生的兴趣帮助我找回教学的心灵和灵性。
读写结合可以有意做,也可以无心为。可以进行常规语文课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把读和写有机融为一体;而开拓阅读视野,浸润感悟,自由驰骋,也应成为我们当下追求的一种境界。简单说就是:无功利,自主读,自由写。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的适当点拨、科学指导还是很重要的。莫言谈到鲁迅文学院的收获时说,是教师的解说使得他一窥写作堂奥,不再是原先的混沌朦胧,小说艺术才能驾轻就熟。我们不是培养作家,但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奥秘,是我们的责任。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