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生大盆菜”是一道什么菜
2016-05-14赵静茹
赵静茹
民生类公共服务经常被吐槽,被称为好事难办,政府买单,群众却不买账。究其原因,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思路和方式有问题,其一是主观的自上而下,政府提供的往往不是群众所急需的,其二是粗放,不够精准。
2015年以来,深圳龙岗区推出“社区民生大盆菜”,通过居民“点菜”、政府“配菜”的方式,对公共服务资源进行精准配置,同时也借此推动施政方式的微改革、微创新。“社区民生大盆菜”这一社区治理创新项目,也由此入选“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何谓大盆菜
龙岗区是深圳市的后发城区,区内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相较于深圳特区还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龙岗区为加强社区治理、落实民生服务,进行了不少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民生实事项目与群众诉求和愿望对接有差距的问题。结果是民生工作没少做,社区居民认同感、参与度却不高,造成“政府买了单、群众不买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龙岗区于2015年2月推出了“社区民生大盆菜”改革项目。龙岗区是客家人的集聚地,逢年过节许多居民都有吃“大盆菜”的习俗。大盆菜里不仅有山珍海味,也有萝卜青菜,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众人需求。“社区民生大盆菜”名称寓意民生类公共服务不仅仅是“山珍海味”型的大项目、硬工程,更多的是居民日常必需的“青菜萝卜”型小项目、软服务。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居民“点菜做菜”“政府买单”的方式,针对社区群众迫切需要、普遍关注的小事、急事、难事,借助施政方式的微改革、微创新,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办理,真正实现社区居民“我的实事我做主”。
“社区民生大盆菜”改革项目通过机制再造、流程优化,不仅精准地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得到群众普遍认可,更重要的,通过激活基层自治活力,实现了基层治理方式的变革,是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尝试。龙岗区委区政府对项目的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充分展现了其解决群众问题的决心,以及推动基层治理改革创新的信心。
截至今年6月,“社区民生大盆菜”已经推动实施项目五批共4111个,投入资金5.3亿元。数据显示,“社区民生大盆菜”自实施以来,在2015年民生投入和2014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龙岗区民生投诉下降了40%。
如何点菜配菜
传统体制下民生项目的筛选、实施、督办,基本上都是由上级政府主导进行,民众被视为接受社会治理的群体而导致表达诉求渠道较少,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因此,无论是民生工作选项,还是民生工作过程乃至成果,作为受惠主体的民众,事前不知、事中不晓、事后不觉。龙岗区委书记冯现学表示,“我们实施‘社区民生大盆菜,就是要通过老百姓自己选择、自己决策、自己参与,来共同解决好身边事,调动社会资源,构建基层民主自治共治新局面。”
就具体操作而言,项目由居委会负责在社区范围内广泛征集,项目的确定由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讨论表决,项目的审定由街道召集的专家论证团队进行评审,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主体确定为街道办事处,项目实施和验收由社区居民参与监督和测评。项目确定、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实施结果和评价要求“四公开”,并接受“两代表一委员”和居民群众的监督。通过这些工作,既充分发挥了社区居委会“枢纽、议事、监督、服务”等职能,也为做实社区工作站、做强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提供了重要途径。
2015年3月19日上午,龙岗区“民生大盆菜”首场点菜定菜活动现场,龙城街道愉园社区17个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急事、难事一一被“端上桌”,依次接受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票决。最终,16个民生实事项目获通过。
在“点菜”现场,区、街道和其他部门领导一直处于“旁观者”角色,他们没有“出手”替居民“下单”,改变了以前“政府在做,百姓在看”的格局。
在具体实施上,“民生大盆菜”特别创新了资金使用规范。对资金的使用坚持“专项核算”和“于法有据”的原则,由区财政年度预算统一做出安排,每个社区安排200万元资金。为了确保经费快速到位,开通资金审核绿色通道,原则上在确定实施后15个工作日内办好资金拨付手续,确保项目能够快速落地。
启示和完善之道
实践证明,“民生大盆菜”为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供给侧改革探索了新路径。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举措。
“民生大盆菜”项目以老百姓身边小事、实事为切入点,从“政府配菜”过渡到“百姓点菜”,使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打破了以往政府供给与居民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极大改善了政府供给的有效性。
无论是工程类、服务类,还是货物类,无一例外全部是由居民根据自身的需求上报确定,成为了政府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改进公共服务供给路径、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典范。
“民生大盆菜”体现了基层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改变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而居民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变成社区居民“我的实事我做主”,同时也使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好地实现群众需求的导向。
在发现亮点的同时,“民生大盆菜”也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
首先需要加强的是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的代表性。目前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的成员主要由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物业公司经理、小区业主代表、股份公司董事长出任,这些职务大多是任命的,没有经过居民选举。同时,社区中基层组织众多,既有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也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以及村股份公司,还有小区的业主委员会,这些基层组织如不能做到权责明晰,在解决问题时就可能存在相互推诿、“九龙治水”的问题。
为此,首先要完善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的选举规则,在现有成员的基础上,设置由居民公推直选的居民代表,真正做实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的代表性。其次,在将权力下放至社区的同时,还需理顺社区机构的关系,将不同机构内成员代表的身份进行整合,精简基层治理结构,做到职权专一,避免产生基层治理机构的职能重复或出现职能真空地带。
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民生项目的“负面清单”。项目在实际的征集、确定中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项目关注重点本应是密切关系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民生类项目,而从立项的项目来看,有些不能惠及绝大多数社区居民的民生服务项目通过了立项;有些本应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非民生服务项目,也在民政局牵头的“大盆菜”项目中立了项。
因此,应建立项目“负面清单”,明确“大盆菜”的服务范围,规定哪些项目不能立项。除上了“负面清单”的项目外,其它项目都可以立项。
此外,还需拓展参与主体,吸引社会资源的加入。从目前的社区参与情况来看,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大盆菜”项目未来的实施中,应该吸引更多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项目推动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