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雨露,浇开缺爱的心灵之花

2016-05-14陈远斌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农村

陈远斌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348-01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的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专家、新闻媒体都开始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经济欠发达地区,家长经年在外务工,以致留守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百出,和发达地区相比,农村留守学生缺少的不仅是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有父母亲的关爱。本文拟探究中国内地农村留守学生现状、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先生在为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所作的序中说:"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不适,要求咨询和辅导,他们要求健康是主流。"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

1.农村留守学生的比例现状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含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九年级,地处山村丘陵地带,可代表一般乡村学校进行探究。2013年县教育局开展留守学生专项登记,将有父、母亲在家照看的学生列为"非留守学生",将仅有父亲或母亲在家照看的列为"单亲留守学生",而父母均不在家照看的列为"双亲留守学生"。通过统计,我校仅有30%左右的学生为"非留守学生";约有47%的为"单亲留守学生";23%的为"双亲留守学生";非留守学生的幸福感、安全感大幅高于留守学生。

2.农村留守学生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2.1 变形的日常举止习惯。在相关专家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时常看到的是对农村学生的褒奖,他们勤劳质朴、循规蹈矩。自理能力强,在生活上不用父母担心。花钱很省,比较节俭。为了改变生活,跳出农门,大部分学习刻苦。随着社会的变革,这些日常举止习惯业已悄然发生了改变。

其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的田地多已荒芜,农事农活不再和孩子沾边,家务活往往又有爷爷奶奶等祖辈完成,第二课堂、少年宫、兴趣班、补习班在村里是没有的,不少学生回家后确实是无事可干,只有通过吃喝玩乐打发时间,日复一日,已养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

其二,亲友照看,隔代教育,带来了过度的溺爱,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个性。有的祖父母过度护短,致使孩子的缺点长期得不到矫正,逐渐养成不良的性格。在祖父母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胆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语、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另一个极端则是放纵欲强、专横跋扈、难以管理、性格外向,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到了外面却毫无独立能力, 遇到问题,只知道躲到大人的身后寻求保护。[2]

第三,通过务工,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手中每周的零花钱早已从几角上升到几元乃至几十元。更有甚者,因长期在外务工,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而"心存愧疚",作为"补偿",父母在物质条件方面对孩子是百依百从,名牌衣服、高档玩具、无节制的零用钱业已替代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攀比心理、奢靡之风不再是城里学生的专利。

第四,因为缺少强有力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学生也时常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敌对、惹事或攻击、破坏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如偷盗、抢夺、殴打、恃强凌弱等。这些行为破坏了秩序,违反校纪,是中小学校常见的影响教育正常进行的关键。对这类事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是在不良环境下形成的异常心理,留守学生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地工作,另一方或爷爷奶奶等其他监护人出于补偿心理而放纵,再加上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不高,管教严厉的就实行棍棒教育,从而造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灵扭曲,人格产生缺陷。

2.2 父母关爱的缺失,家庭教导的不全,导致心理产生障碍。农村留守学生因为不全的家庭教导结构,导致心理產生障碍,部分学生缺少幸福感、亲情感、安全感,归属感,早恋、忧郁、易激怒等。根据对我校违纪学生档案的整理分析,近两年,尤其是在七至九年级学生中,比例呈上升趋势。留守学生家人长年在外务工,父母的关爱仅仅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电话,在校期间虽能得到班主任、科任教师、同学们的关爱,但节假日离校回家后面对的只有空荡的房屋。家庭的最大作用,是让人可以得到归属感、安全感与满足感,少了父母的家,使学生不再觉得幸福、安全,没有亲情的滋润,长期远离家人的怀抱,亦使留守学生缺少了亲情感、归属感。

2.3 自我封闭,性格孤僻,认知偏差,内心迷茫。[3]留守学生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学生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社会。

3.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 转变“以分论道”的应试教育理念,在重视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阵地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已几十年,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家长、社会对一所学校成功于否的评判还停留在"能考多少分、能上多少线",显性的学业成绩效应被无限放大,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却被遗弃得所剩无几,这迫使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不得不重学业、轻德育,"以分论道"的教育理理念冲击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年来社会和媒体不得不大声呼喊要"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要改变这些,必须从学校的顶层设计着手,利用传统美德教育学生,确保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同行。

3.2 以“关公委”为平台,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长效的家校共管机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作为校级机构,有些地区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部分学校却仅存在一个名目,"家长委员会"亦如此,或仅限于规避收费等方面的检查而做做表面文章,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得到家长、家庭的重视,完全可以依托"关公委"这一平台,以"家长委员全"作为推进的渠道,向家庭、社会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使家长及社会看到问题、发现问题,最终达到我们的目的——家校共管,社会协助,缓解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3.3 以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为依托,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注意在授课内容之外渗入心里健康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抗挫折力、锻炼意志力。用远程教育平台培训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通过咨询辅导帮助留守学生调整情绪,形成健康心理。

3.4 学校应灵活多变,适时做好家庭安全教育的角色。家庭监管、安全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学生人身安全带来的危害,在近年的媒体报道中不时出现:溺水事件、车祸、失火、自杀等许多悲剧多出现在家中。学校无法监管、家庭又疏于监管,各种安全隐患层出不穷。此时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安全教育,如定期召开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宣传文明出行,安全用车。再如高温季节进行防溺水教育,冰冻季节进行防火教育等等,主动承担留守学生在家期间的安全教育,防范于未然,必定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能只着眼于当前的经济建设,GDP的效益短期应虽然能令世界瞩目,但若想傲然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难题,为孩子的明天,也为民族的复兴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 中国和平出版社

[2] 《隔代教育如何实现三代共赢》 徐州日报数字报纸

[3] 《隔代教育好不好?》 中国学生网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