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模式
2016-05-14刘骁睿
刘骁睿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282-01
初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是物理学科的主要课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遵循目标教学环节基本模式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初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模式。
1.观察、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物理教学特有的基本方法。观察,既有课下对生产、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又有课上对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过程和现象的观察,以及对实验仪器、数据的观察等。
观察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教育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求知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研究、探索、发现问题。当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活动开始时,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正是兴趣和爱好产生的原动力。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浓厚的兴趣下将形成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现象,比如通过做"浮力与密度的关系"、"大气压"、"苹果落地"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有趣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每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利用对物理实验现象的观察,抓住学生对事物变化产生"好奇心"心理特征,进而转化为求知的欲望。教师通过举例、挂图、出示实物、模式、做演示实验、讲述科学家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等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则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或观察、或实验,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最大限度的摄取感性知识。在这和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教师则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敏捷性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如在《杠杆》一节教学中,第一个环节是认识杠杆。体现了"观察——探索——总结"这一子模式。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阅读课文,并提出观察要点:在图中找出哪部分学生抽象出杠杆的特征,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体现了"实验——探索——总结——应用"这一子模式。通过观察实验器材,分组动手实验、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等一系列活动,为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做好铺垫。
2.问题探索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索是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首先由教师抽出有价值、指向性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适时点拨思路,教给方法,为学生探索问题引路搭桥。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同桌间互问互答、师生對话等各种方法探索问题,用已获得的知识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同化,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如在《杠杆》一节教学中,在学生观察插图、对杠杆已建立感性认识之后,提出如何描述杠杆的特征的问题进行探索,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在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教师在彩集各组实验数据后,及时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数据,提出:①这几组数据有什么不同点?②每一组数据有什么共同点进行问题探索。学生通过议论得出在动力、动力臂一定的前提下,阻力大,阻力臂小;阻力小,阻力臂大的结论。教师又引导学生计算动力与动力臂、阴力与阻力臂乘积加发比较。学生边计算、边思考,思路豁然开朗,共同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这时教师又提出:一次实验结果可能有偶然性,多次实验地能得出规律性。激发学生不断探索问题的兴趣,不仅使规律的形成顺理成章,而且为理解和掌握规律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3.总结、应用
总结、应用是观察实验、问题探索的升华。总结,有教学过程中的及时总结,课堂结束时的综合总结,完成认识过程的重组再建。应,在教师指导下,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去分析、说明物理现象,计算未知物理量,解决一些际问题。与此同学,归纳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程序和基本方法,使学习知识和方法训练融为一体,为应用学到的知识提供保证,使学生既有获得知识的满足,又促使他们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如在《杠杆》一节教学中,力臂的意义及其画法是难点。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的数学知识,分析、总结出力臂的画法:交点→力的作用线→垂线,及时组织学生利用学得的方法进行同步练习,巩固知识,化解难点。
在得出杠杆平衡条件之后,教师立即提出应用问题:计算撬起石头的重力,即训练学生学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爱献身科学事业的高贵品质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