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实践探讨

2016-05-14曾伟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读者意识小学作文教学实践探究

曾伟

摘要: 自我国建国以来,已经经历了八次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新的一次课程改革也已经进行了八年多,新的教育理念也已经在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些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充分地发挥了它们的作用,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就目前的整体状况而言,小学作文教学课堂还是呈现出很大随意性,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们的作文水平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比较低的。虽然写作水平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小学作文教学缺乏必要的理论的基础这也是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导致了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没有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依据来指导学生们的习作,其中就包括"读者意识"的缺失。淡薄的"读者意识"和模糊的作文活动目的,是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同时也是最好的突破口。如果能够通过一些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找到切实培养小学生习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的有效途径,就能够进一步在小学作文教学课堂上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读者意识;教学策略;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135-03

1.基本概念解析

在本次教学探究的过程中,有两个相关概念需要充分理解,就是"读者"和"读者意识"。这两个概念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考虑本次课题的针对性,我们在此采用狭义的定义。

1.1 关于“读者”。在此,我们暂且给"读者"下的定义是学生作文的可能或实际存在的阅读者。这里的定义就是对读者的一种狭义理解,它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作文阅读者。

1.2 关于“读者意识”。理解了"读者"之后再来看"读者意识"的定义,我们暂且定义如下:

读者意识,就是说,小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对阅读对象进行假想和设定,写作时有意识地贴近读者,并采用一些文学技巧来与读者建立维持亲近的关系,以此来实现写作的目的。也就是说,小学生作为一名作者,在写作时必须时时刻刻考虑到读者的心理需要,并且用一切合理可行的方法去满足读者的需要。

同样,这里对"读者意识"的定义也是狭义的,它成立于小学生作者的条件下。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的观点、感情传达给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为此就要考虑读者需要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

2.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2.1 作文教学"读者意识"的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现状。在文学创作中,"读者意识"的萌芽从古代就开始了,然而"读者意识"概念的正式形成是在现代。梁启超先生是现代写作学的奠基人,他在1922年就作了《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作文教学法著作。他就认为文章的交际功能非常重要,文章就是为了写给读者看的。"文章的作用,在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而且他还提出了传达思想的两种条件:"(1)所传达,恰如自己所要说的;(2)令读者恰恰理会得我的原意。"其后又有很多学者都对"读者意识"有所研究。

但是多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却从不对学生的"读者意识"有所要求,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没有主动提及和培养"读者意识",学生在写作时无法下意识地去沟通读者,他们的"讀者意识"都非常模糊。甚至不知道这个概念的含义。

"读者意识"正式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是2001年。这一版课程标准在初中写作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就有"读者意识"方面的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求中的"目的"就是指写作者的意图,"对象"指的是读者。这是中国的作文教学第一次明确地引进"读者意识"的理论,将学生的"读者意识"作为作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读者意识"也渐渐开始融入了作文教学,但其受重视的程度却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写作中对"读者意识"的重视程度甚至还低于英语写作。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输入的关键词为"作文""读者"和"读者意识",搜索之后按照写作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筛选,最后找到了相关篇目共17篇,其中英语写作有10篇,而语文写作只有7篇。从这一次搜索和统计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学者对写作教学中的"读者意识"的研究还比较少,在仅有的一些论文中,若以学科来进行分类,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的相关研究还要稍微多于语文写作。而且从这些论文发表的时间来看,英语写作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早,而语文写作研究则比较晚,但是从动态变化上来看,语文写作研究近年来一直呈现上升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关于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研究论著,目前只有一本,是2003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论》,作者是林一平。这本论著为"读者意识"的研究提供了很详细的资料,它对"读者意识"的产生、发展历程都作出了非常系统的阐述,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写作学著作。作者认为"读者意识"在我国古代教育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就已经存在了,并且追溯了"读者意识"的历史源头,还概述了它的发展和变迁。但是笔者认为,林一平所说的那些古代的"读者意识"更多是反映了古代文人在文风上的尝试和追求,在文风的研究中无意识地流露出了文人对读者的关注,这只是"读者意识"的萌芽,并不能说在已经正式形成了。而且,这本论著的重点在于梳理文献资料,没有在"读者意识"上做出实践探究。它主要是针对高中生的写作教学,因此书中给出的一些教学方法并不太适合用于小学生的写作教学。

2.1.2国外研究现状。反观国外,在写作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读者意识" 进行训练,在课程、教材和教学三个层面上全面地培养学生。安排课程、编写教材、设计教学时,教育工作者们都有意识地将"读者意识"贯穿其中。近年来,日本及西方各国越来越强调"读者意识"对于学生写作的重大影响,在培养"读者意识"的工作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在日本及其他的西方国家会将学生的作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达个人的文章,就是表现学生的见闻、经历以及产生的感想,这类文章一般包括日记、书信、生活小品和感情感想文等。这类文章主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要求学生的文章必须要有真情实感,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和创造性的思考方式。另一类是用于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这种文章需要发挥社会传达的机能,记录、通信、报告、评论等文章都属于这一类文章的范畴。这类文章需要作者与其他人沟通思想,因此要求行文简明,直抒其意,让阅读者能够直截了当地明白作者的思想。很显然,第一类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自己,而第二类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他人,即读者。这种分类的方式说明,这些国家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都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就要分清,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又为了谁而写作,再来确定自己的写作目的和写作对象。当然,这一类文章里的"为自己而作"并不是说文章的读者只有作者自己一人,而是鼓励作者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读者分享,产生心灵上的交流。无论是哪种文章,无论写作目的是什么,写作者都应该把对读者的感受预期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使用相应的表达技巧来实现自己的写作目的。

美国的教育也十分注重写作教学时的"读者意识"培养问题。在美国的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要给学生提供写作机会,引导他们常常针对特别读者群或者广泛的未知读者群来训练写作。在解决写作目的的问题上,美国的语文教育界总是将"读者意识"与文章的交际功能相联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幼儿园开始,教师们就有意地将系统的"读者意识"渗透进学生们的日常写作训练中,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1]。

英国的教育界对"读者意识"也十分看重,教学大纲中也涉及了"读者意识"的引导教育。在语文教学大纲的第二阶段中对此有所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为不同的读者群体而写作,其中也包括想象中的读者群体。第三、四阶段的学习大纲中有与美国的教学大纲相似的部分,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写作机会,引导他们常常针对特别读者群或者广泛的未知读者群来训练写作。此外,英国还设置了写作达标标准。其中,二级标准要求表现出对读者的考虑,八级标准要求写作要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效果,要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

由此可见,"读者意识"在国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因素,国家教育机构和教育工工作者都对它非常重视。

2.2 基于调查问卷的小学生写作教学"读者意识"现状研究。本次课题以实践为基础,现状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模式,对小学语文教师发放问卷,由于样本太大,就采取抽样调查的统计模式,以此来了解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作文培训时"读者意识"的教育情况,以及教师们对于"读者意识"的看法。从一线小学语文教学老师那里得来的反馈信息,更能够代表"读者意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情况。详细的调查结果在此不便赘述,简单地作如下总结: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其实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也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中,他们大多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陷入了困境。绝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程度满怀信心,都认为自己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又觉得在小学作文教学这一块的改革并没有充分体现教改的精神,对他们的学生的作文水平又基本上都不满意。而问卷中涉及到"读者意识"部分的调查结果表明,将近一半的教师其实对"读者意识"认识得根本就不够深刻。这种矛盾的状态背后,其实就隐藏着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实践的表面化和形式化,二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化和随意化[3]。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现阶段小学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读者意识"时存在的两大问题。

2.2.1 教学实践的表面化和形式化。新课程教育改革推行多年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有部分优秀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出了积极的探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在目前的写作教学课堂上,教师们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式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新,但是这些方法看似新鲜,实质上却并没有与课程改革的理念接轨,新型的教学方法浮于表面,拘于形式,起不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出在一线教师身上的,他们中有些人经验不足,能力平平,但这不是主要的原因。根本性的问题在于,语文教育学界没有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给一线教师提供科学的、系统的教学理论,导致他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一些写作教学方法的认识不够深刻。很多老师是接受了新课程改革的概念,却没能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理念其实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课堂内容的教学模式也只是作出了形式上的调整,实质结构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导致了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预期与现实成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2.2 课堂教学的简单化和随意化。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作文的教育理念是提倡个性化写作,但是这个理念被实际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时却被师生们误解为自由化写作。教师们还一度非常热衷于这种自由的写作方式,放任学生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怎样写就怎样写,教师不会对写作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作出任何干涉。这种对"个性化写作"的误解,试图让学生自己在自由写作中摸索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而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却完全被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代替[4]。

还有一部分教师发挥了教育的作用,但是教学方法很是简单化的。他们要么是将写作方法完全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们机械地模仿;要么就是花样百出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却沒有将教学落到实处,学生们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接受真正有效的作文训练。因此,学生们的写作技巧往往还是在自发和经验的层面上停滞不前,得不到提高。

上述的"自由"写作就是一种随意性的教学方式,学生们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教学指导。简单化的教学方式又导致了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3.针对现状的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改进,促使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理念真正渗透到小学作文教学课堂之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着重分析"读者意识"的培养。

3.1 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理念指导着教学行为,所以教师的理论素养往往影响着教学质量。现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部积极开展了许多的教育培训活动和学习交流活动。除了这些组织活动之外,教师们还应该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平时多多阅读我国教育大师的经典名著,例如叶圣陶、陶行知、夏丐尊等,与大师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汲取他们的教育精神和理念,借以提升个人的理论素养。

3.2 鼓励教育学理论研究者进入学科、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推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种困境:先行的教育理念悬在高空中,而教学实践的改革却表面化、形式化,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无法完美融合,因此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与教育改革的理论预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想提高教学效率,缩短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就必须将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实践中,落实的方法就是让理论研究者们进入一线教学实践,走进课堂教学,与教师们一起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理念,使之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可行性。

3.3 明确写作的交际取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表明,写作既有交际取向,怎样将交际取向转变为实际中的交际功能,是广大师生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生们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作文的交际作用。在写作课堂上,教师一味地按照考试的要求,指导学生们进行审题和立意,教授的技巧是如何在考试使平稳地拿到高分。学生在写作时,一般考虑的是如何讨得阅卷老师的欢心,拿到好成绩,而不在乎作文的质量。因此学生可以在写作时胡编乱造、虚情假意,不见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部分的所谓优秀学生习作其实大多都是如出一辙的。就算是获得了高分的学生,其实他们自己也并不认同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完作文后他们甚至都不想回看自己的文章,这正是因此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些文章都不是他们的真情流露,是没有反复品味的价值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们就要强调作文的交际价值而非应试价值,要让学生们明白,写作的目的是表达自己、与人交际,而不是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3.4 重视作文教学中的"读者意识"。这一条对策,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写作的过程时一个完整的动态行为系统,它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和写作受体四者共同组成。这"四体"分别解决的是"谁来写"、"写什么"、"怎样写"和"为谁写"的问题。也就是说,写作系统中,作者、题材、作品、读者四者缺一不可,它们互相联系、有机结合。而这四者之中,写作主体,即作者,是整个写作活动的主导者,由作者来决定题材和作品,但是作者在做决定时会受到读者的影响。所以作者的"读者意识"要求作者在决定题材和作品时,要尊重读者的心理需要,重视读者对作品的反馈。

写作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联系密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如下图。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大多比较注重写作主体、客体和载体,对写作受体却不甚在意。学生写作文的目的往往只有一个,就是交给老师进行批改评分,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读者,甚至连同学之间也很少对大家的文章进行交流分享,更别说去思考"为谁而写"了。在这种写作状态下,学生毫无写作的功力和热情,写作时往往只会觉得痛苦,而写出的作品也是通篇的假话、空话、套话,教师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却又无计可施。

在写作中,任何一个因素膨胀或者萎缩,都会使写作行为的和谐遭到破坏,失去美感,最终的作品也会因此变得扭曲变形。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就是因为缺乏"读者意识",所以写作行为失去了意义,学生写作时也没有兴趣和热情,无法形成一个认真的写作态度。

重视"读者意识",首先可以让学生时刻注意到读者的存在,这样学生就能弄清楚本次写作是在为谁而写,需要写出怎样的内容去满足他们,写作目的和任务也就明确了。其次对"读者意识"的重视,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在传统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的目的只是获得高分,写作比较被动,而在"读者意识"的影响下,学生更能够站在表达者的角色中,主动去发展角色的体验,自觉去挖掘更适合的写作内容和表达技巧去完成写作活动。这种主动化的写作行为必将给作品带来惊人的表达效果。最后,"读者意识"的存在能够督促学生养成认真的写作态度,学生在为预想中的读者考虑时,就会形成明确的写作目的和阅读群体,感受到自己的写作活动的意义,学生为了能让读者理解自己所写的内容,体会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就会有意地选择更有效的表达方式,方便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就能以最高效的手段来达到写作目的。

4.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教学策略探索

在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和分析基础上,为培养小学生作文教学的"读者意识",我们应该走进小学作文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出有效的教学策略,用于小学生作文的教学实际。

4.1 设计写作情境,唤醒“读者意识”。在情境认知理论中,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思维和学习才会产生意义,不存在没有情境的思维和学习。在学习中创设情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最少的教学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下,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实现高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激发学习兴趣;情境创设下的学习能够涵盖学生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取向。

所以,在写作教学情境设计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和感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考虑读者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能够在真实地情境下进行写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4.2 创设交际机会,激活“读者意识”。新课程改革中要求,语文課程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文的交际功能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有所阐发。遗憾的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这一理念并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实现。小学生在写作中对交际作用的忽视,导致了作文教学的成果都是虚空之物,小学生的作文都没有真实的内容、真实的感受,缺乏真情实感。由此,作文教学也走进了一条死路。这种教学现状要求我们重新寻求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通过交际活动,学生们的"读者意识"容易被激活,一旦学生们养成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习惯,那么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了。

教师要帮助学生创设交际机会,引导他们认识到生活之中处处有交际,例如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对妈妈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利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来把握交际机会,例如春游、运动会等,抓住这些活动机会,让学生们进行写作;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全新的生活化的情境,设置交际机会,引发学生们的联想和思考来进行写作。

4.3 拓展交互平台,增强“读者意识”。所谓“交互”,就是某种共同的或者相互的行为,在交互之中,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事物之间会产生相互的影响。

从写作教学层面来看,写作活动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作者与预设的特殊读者、非预设的普通读者之间的交互,以及讀者与读者之间的交互。

从写作者的层面来看,"交互"能够带来诸多好处。首先,它能够增强作者的"读者意识",使作者有明确的写作对象和风格;其次,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作者能感受到读者的期待,能够根据读者的反馈来回应读者的需求;再次,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能够让作者产生更多的灵感火花,帮助作者开阔视野、开拓思维;最后,经过读者的反馈,作者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细致的修改,能够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

这种交互需要构建广大的交互平台,要满足学生写作的即时交流需要。最简单的交互平台就是课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交互平台,扩大学生作品的流传度,增强交互度。

4.4 激发高峰体验,强化“读者意识”。所谓"高峰体验"就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此时人的自我意识会短暂地消失,体验者觉得自己与外界融为一体,不存在任何距离。高峰体验能够改变体验者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激发人的创造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高峰体验能够让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一种无障碍沟通的感觉,作者能在这种状态下享受写作,明白读者的需求,满足读者的需求,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探求学生的内心世界,触发他们的高峰体验,还可以通过限时作文的方式,使同学们的情绪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形成高峰。

参考文献:

[1] 汤建英. 小学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实践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 林瑞琴. 小学作文教学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浅探[J]. 群文天地,2011,24:169.

[3] 郑海燕. 小学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实践探索[J]. 新课程(小学),2014,03:45.

[4] 陈苏安. 小学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实践探究[J]. 作文教学研究,2015,04:97-98.

猜你喜欢

读者意识小学作文教学实践探究
侧重习作讲评,观照“后作文”教学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