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小学语文高低段教学策略研究
2016-05-14庄万国
庄万国
摘要: 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习汉语应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对如何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进行了论证。以切实可行之方法改变民族小学生用本民族语言思维的习惯,用普通话思维,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母语;汉语;民族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57-01
1.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性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要彻底摆脱贫穷落后,就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而语文学科在教育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是培养小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小学生的情感、品德、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他们将来认识世界、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与学不但费力而且效果差,主要原因就是少数民族学生受母语(本民族语言)影响。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教育者應重视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策略方面的探索与研究。
2.塑造语言环境,改善汉语文教学模式
学习第二语言,环境很重要,这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如何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如何提高我们的汉语文教学?很多教师还总是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塑造语言表达平台,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汉语文受学能力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山区,大部分学生都是寄宿制,每天都和老师们相处在一起,可有很多教师根本不利用这些课堂以外的宝贵时间,和学生利用普通话进行长期的沟通,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背书等,我觉得应该利用休息时间和学生打成一片,充分利用自己的耐心和表达能力,给学生从生活点滴上进行普通话交流,要知道小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是成人的数十倍,更何况小孩在在小学就要待上6年时间,这六年可是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宝贵时期。我们教师是不是应该从细节做起,将汉语文知识很好的传授给学生。
3.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早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培养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要彻底摆脱贫穷落后,就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而要发展教育事业,首先得积极的更新教学理念。为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学习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语文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低年级语文谁都能教"的偏见,让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的语文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语文教育的权利。此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提高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首先,应该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其次,可以加大对语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力度,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只有这样,教学观念得到及时的更新,师资资源得到及时的组建,我们的教学效率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4.利用多样的教授方法
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课本难度系数并不高,它主要以树立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学生都有语文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普通话障碍等问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却非常的低,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方法单一是导致学生求知欲望低下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要通过多方面来展现不同的、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化的启发出来。在讲解与学生本民族的历史背景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踊跃的发言,谈一谈对这一历史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多地将自身融入到教学中去。教师还要为学生开辟一个舒适、欢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更多地将自身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例如:在讲解《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场有趣的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渔夫、渔夫的妻子和金鱼的角色,生动的演绎故事的情节,使学生们理解文章的含义,和贪得无厌的下场,通过表演还能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有难度的知识时,首先考虑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一些关键性的知识加深印象,这样他们才能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加深。总之,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年纪,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寻找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自我教学能力,还能够更好的展开教学工作,一举两得。
5.认清自身的教学角色
在中国,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宰性地位是一直不可撼动的,人们对教师的尊重使人们忘记了学生才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小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他们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主观能动力,他们每一个人都具备一个自己的看待知识与事物的方式,进而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内心感受以及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起来,杜绝在教学中不顾学生感受被动灌输学生知识的做法。
教师若想要在教学中取得效果,就要打破传统教师为尊的思想观念,首先要将自身的位置进行转变,将学生推入课堂的主体地位,将自身置于辅助的位置,教师如果不能够摆正自身的位置,那么再多的教学改革也是在做无用功。教师在转变角色时一定要时刻有转变角色的自觉性,在什么时候应该做辅导、引导的角色,在什么时候应该做补充的角色。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备课,然后第二天向其他学生讲解课文,教师可以在学生讲解结束之后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够将自身融入课堂中去,张扬自身的个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自身的演讲能力,间接地体会到教师的辛苦以及不易,这样学生还能够学会换位思考,在今后的课堂学习中能够更加的体谅老师,师生关系最终变为更加融洽的关系。
但是教师也要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如果过分的纵容学生,过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就会出现课堂时间浪费、课堂秩序混乱的现象。所以教师要把握好度,要在教师自觉转换角色上进行详细的设计并计划,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还要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尝试以及突破,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能够从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成课堂主体的地位,奠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6.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目前,新课程改革如浪潮到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科学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教育好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艺术"的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例如学习"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策略"等。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一次的培训,认识到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只有经过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这样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才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