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者的鸟语
2016-05-14无歌
无歌
一
布罗茨基说过,“诗人的真正传记就像鸟类的传记一样……是他们所发出声音的方式。”(《潮汐的声音》)诗人需要发出独特的声音,成为鸟类胸腔中装有金色弹簧的一个。诗人的追逐,厮打,摩擦,咬啮,词与词的对抗、和解,必须呈现出超越日常语义的陌生音色。
舒寒冰一直在搏击。许多年,我们曾在乡下看树读云,在斗室里上演变形记,在酒坛边隔靴搔痒,在文件和材料的深处妄图营造庞德“黑黝黝的枝条”,恍如“配钥匙的年轻人/用一根细长的钥匙/打开尘封的耳朵”。(舒寒冰《呈现或虚构》23)偶尔在被词语撕裂的间隙,在深夜,或者一次啰嗦发燥的会议半途,诗歌的险境脱口而出。是的,舒寒冰喜欢险境。他的诗拒绝日常语义的捆绑,他粗粝,狂野,嘴角略带嘲讽,对经验进行变形、易容,对世界予以高端的虚构:
公园一角,流浪艺人之家:
画家用鸡毛蘸着鸭血,
给帝王点睛。
书法家用狗尾巴题字。
微雕艺人把硫酸描在猫头鹰腿骨上,
镂出七窍幽丽的美女。
——舒寒冰《呈现或虚构》19
这是他四十岁以后的诗歌。显然斯时他诗歌中的声音,并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歌唱性元素。他词语的拼盘并不体现出自我封闭,而是以扫荡一切的决绝,“在秋水里吸毒”,“ 给一张死人的脸涂满油彩”(《呈现或虚构》。“多年未见,我思念它们/散发着死亡诗意的呱呱叫声/让人不寒而栗,像灵验的预言。”(《乌鸦》)冷酷和倔强的声音,凝聚于语言内部,又向外承受生命和世界的击打,轻而易举地避开了词语的繁复与技巧的花样翻新。
如果回溯至2009年,一个纯真、被孤独袭击、三分张狂的浪子,几乎天然的纯质,醉者的清醒和醒者的无力,在提壶捉月叩问:
一杯微醺,要展开一卷九州来读
条条幽径都通向孤独与苍茫
二杯踉跄,左一步千山,向你
右一步万水,还是向你
三杯放浪,竟把五湖当成蓝宝石
挂在你胸前。把五岳当凤冠,戴在你头上
四杯忘我,今世何世,今夕何夕
谁是阳关青骢的过客,谁是渭城杨柳依依?
五杯癫狂,空杯向月,再满!你一盏长江
我一杯黄河,看谁先潦倒成一首唐诗!
六杯错乱,仰天长啸,我欲乘风归去,归向你
小小的宇宙。影子啊,是我的翅膀
七杯下肚,已泪满青衫。漫长的守望
是一场虚构。澎湃的忧伤,在血管中激荡
神站在高处告诫:
孩子啊,这甘醇的月光,不可多饮!
——舒寒冰《七饮》
转眼2016年。七年飞逝,事实上,舒寒冰骨子里冰与火的矛盾尚未消解。古典的,忧郁的,抒情的“火”,仿佛真理、道或者神,从窗口递给我们一把梯子。另一面,现代性,或者说是一种在“上帝之死”后,不得不向语言内部塌陷的现实的“冰”,面对日益碎片化的时代,尽力消解抒情的思辨性开始凸显。
二
舒寒冰诗歌变化的深处,对应的是一个信仰的时代在褪去,以及一个哲学的时代重临。相对于信仰时代的激情,怀疑已然成为一个时代夜空中那些新的弥漫开来的黑暗。通过一次次地,与自我,与他人,与时代的争辩,来为真理赢得它的必然与合法性。
这种过程,经历世界坍塌,破碎,漫长的茫然与绝望,而这之间的断裂同样隐藏着古典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悬崖。在这其中,舒寒冰的“空中菜园”和被钢铁碾压的灵魂期待突围,并以三个层面昭示给诗界。
一是表象的、对比的。比如“魔术师独孤求骗/将一点点阳光/添进装满大雾的瓶子……”与“老人用铁钳/从垃圾中拾起/一小块先人的头骨。”(《虚构与呈现》)魔术师、阳光、大雾、瓶子的具象,以“骗”串联;老人、铁钳、垃圾、头骨的具象,用“先人”串联,看起来是初等的简单变形,但表象的对比里面分别加上“独孤求骗”、“先人的头骨”,则迅速使诗歌别具反讽意味,在反讽之余孽变出啼笑皆非、荒诞的剧情。
二是自身进入的,疼痛的。这首先涉及到传统诗歌的“有我”与“无我”之争。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客观物象都是作者情感对象化,都是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恰当的融合;“无我之境”抒情主体“我”处于隐性状态,“有我之境”抒情主体“我”处于显性状态;“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客观事物都是我主观情感的寄托或外化,“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我”和“物”在互相看与被看中融为一体。姑不论有我、无我境界高低,但脱掉舒寒冰诗歌现代元素的外衣,我们依然能窥出“有我”与“无我”的影子。在《撤退——给一位倒退着走路的老者》的诗中,“老人面对夕阳/从容地后退/偶尔左顾右盼/偶尔回首”,显然“我”是旁观者,而对老者动作做出的判断“快于白云/慢于苍狗”,显然又是“我”与老者(物)彼此融入的结果,于是“我”“大步流星/与他迎面而过/奔向相同的方向”成为必然。人生、时间的永恒疼痛,瞬间嫁接于这老者和我简单、单一的行走中,像一根致命的刺,不动声色,却深陷肉体。再看《梁祝》:
在宁波,我走进杂草丛生的梁祝公园
游人稀少,爱情荒凉。
四周大拆迁,公园正被雄心勃勃的人
投资扩建。爱情重被看好,大有市场。
梁祝公园里,由于“我”的进入,仿佛蝴蝶的翅膀煽动,触发了一场“爱情与市场”的大讨论。从另一个角度,即使“我”从未到梁祝公园,梁祝搭台、经济唱戏依然客观存在,“无我”与“有我”几不可分。
三是哲思意义上的回归或者说皈依。不管是“水泥之上,几盆乡土/辣椒打着红灯笼/寻找回家的路”的《空中菜园》,还是《暮色》里的灯火:
告别演尼师太,离开祖师殿,颠簸下山
暮色四合,我们慢慢被融解,成为山的一部分
夜的一部分,时间如逐渐铺开的墨,空间消失。
车灯总试图剪开一条缺口,但终归徒劳
如抽刀断水。沿途偶遇人间灯火
坚定而闪烁,黑暗的漏洞。
浮在时代面上的显者、众者和媚者,只能永远沉溺于权欲、物欲和性欲的地狱之中。他们看不见自然美妙的真相,听不见内心高远的呼唤。在个体尘埃般孤悬的时代中,在现代化泥沙俱下的暧昧之床上,我们的灵魂需要一个滋养身心的出口。这个出口,可以是故乡和山水,故乡是一个身体和灵魂的标志,山水是扩大了的器官,可以与身边的一切相互寄生,同体共命,但舒寒冰更需要哲思意义上的回归,肉体皆山水,天下皆故乡。在《空中菜园》里,母亲“流汗了/随手扯一片白云”。《暮色》里,虽有“车灯总试图剪开一条缺口,但终归徒劳”的无奈,但“沿途偶遇人间灯火/坚定而闪烁,黑暗的漏洞”,偶遇的人间灯火,如提纯的晶体,如凌空闪现的神迹,将黑暗凿出“漏洞”。这斯人埋头守护的,不仅仅是渺小的灯火,更是灵魂高远的信仰。所以本质上,舒寒冰的冰与火,不是悖论,是灵魂的两极,极冷之人自有极热,看恶自冷,看善自热,冷热嬗递,快意纵横。
三
诗人娜夜尊崇,写诗是一种美德。
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召唤,以及被召唤者对声音的辨认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者说,你听到的一定不是对方的声音,而是你的心灵,是你身体深处固有而沉睡的部分,在这样的召唤中的苏醒。在舒寒冰的诗歌中,我听到一位诗人的体验和逼问,他骄傲的鸟语饱含对生命存在的沉思,他对现实的关照,体现出足够的远见、耐心和野心,并使我们的耳朵保持一种坚强的听力。
有时候,舒寒冰试图说服自己,说服生命之重、文明之痛、语言之囿。“两个尖锐的人在明堂山漫步,山风吹/月光荡进口腔,流入咽喉。//骨头变轻,血流清脆/脚步飘起来,话语顿失机锋。”(《机锋》)
今夜,斗室溽暑,短裤歪坐,机锋何在?
责任编辑 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