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天:节气里的关键词

2016-05-14赵丰

安徽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蛐蛐秋分立秋

赵丰

立秋:清爽

2014年立秋:

8月7日 22:02:28—8月23日 12:45,西安平均气温25℃

看见立秋两个字,心便清爽起来。自然,这是心理的作用。实际上,除了早晚,白天的气温仍是热浪袭人。但毕竟是秋天了,夏天两个字成为了过去时。从此,“一场秋雨一场寒”。

立秋是秋天的一扇大门,进去,就走进了一片清爽的世界。在周代,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宋代时,这个日子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秋雨如约而至,夏天在雨中戛然收尾。天空失踪了夏日暴雨前的翻滚乌云,只是蒙蒙的一层乌云。雨不再是夏天里的一个疯孩子,没心没肺的随时变脸,晴空里忽就暴雨滂沱,莫明其妙地来了,又神神秘秘地走了。秋天的雨有了秩序,有了节奏,有了规律,沙沙而落,凄凄切切,清清爽爽。像一个风姿卓然的女人,爱与恨都无限坦白。一种情感的倾诉,静静地释放在宁静的空间,萦回于亘古的缠绵。

立秋的大幕启开,蛐蛐的演出便开始了。其实,在立秋的前几天,它已跃跃欲试,吹响了寒笳。屋角、墙根、草丛间,到处可闻 “■■”之声。夜静,秋月的清辉洒在窗棂上,户外虫声合奏,室内蛐蛐欢叫。悉心静听这清纯的自然之音,在美妙的天籁声中安然入睡。小时候,每到立秋,孩子们便结伴去捕捉蛐蛐。踏着月色,我们蹑手蹑脚地向蛐蛐鸣叫的地方悄悄靠近。机警的蛐蛐仿佛有某种感应,我们走到这边,它便在那边鸣叫;我们到了那边,它却又在这边亮开歌喉,仿佛在与我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捕得一两只后,小心翼翼地装进用麦秸秆儿编织的小笼里,悬挂在墙壁上,放些带露水的南瓜花儿,让它吃饱喝足后摩翅鸣唱。孩子们喜斗,把两只蛐蛐放进盆子里,用一根草撩拨它们的尾部,它们就展开搏斗。聆听胜利者的报捷声,是我们最大的欢乐。

蛐蛐,这小小的精灵,用歌声启开了立秋的大幕。

立秋是一种心情。逃脱了夏天的热笼子,凉爽带给人们的是心情的释放和愉悦。叶子渐渐变黄,像时光的旧镜头。偶尔的一片落叶,宛若心境的抖颤。我在秋风中摇曳,在秋雨里潮湿。以这样一种清爽的心境步入秋天,仿佛梦幻般的感觉。

处暑:凄清

2014年处暑:

8月23日 12:45—9月8日 01:01,西安平均气温22℃

应当在夏天的节气里出现的“暑”字,却在秋天登场了。一直对这儿出现的“处”字不解其意,看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的解释,才明白“处”是“去”的意思,表明暑气至此而止。古籍《群芳谱》中说:“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到了处暑,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万物开始凋零,农作物即将成熟。

立秋是个序曲,而真正的秋天,当从处暑开始。庭院里回光返照的镜像,让人萌生出“泪洒隅年愁”的情愁。伫立在处暑的清风中,我打着寒噤,心头蓦然几抹凉意。黄昏趋于沉静,炽热的暑气在黑暗里枯萎,蝉的盛会悄然落幕。夜晚,纺织娘的吟唱,令一弯无声旋转的上弦月黯然失神。暑期已过,秋意笼罩着每寸土地。人们抛却久积的浮躁,与自然和谐如一。

或许此种凄清的心境,更适于爱情的滋生。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年复一年于此间上演。“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一首《七夕处暑》的古诗,让我们生出分离的忧伤。

我注意到,家乡的荷花总是在处暑的日子里怒放,为一个叫做处暑的词语献上艳丽的花朵。蜻蜓是荷花最尊贵的客人,一会儿绕着荷花飞翔,一会儿蜻蜓点水。童年里,我只是羡慕它的自由,它的浪漫,现在我才悟出它的生命里有一种个性。它总是生活在花的海洋里,或者静谧的水面上,没有喧闹,没有尘缘,用一颗飞舞的心,守望宁静的生活。

处暑之夜,凉意渐浓。在寂静的涝河边,我顾影自怜,一首初秋的曲子填补内心的独白。凄清的韵律,成了这个处暑之夜的痛楚。涝河里没有荷花,谁能陪我一起看望家乡小河边的蜻蜓?回到家,手指划落在键盘上,敲出那些沉寂的文字。是处暑的清凉,为我带来文字的快感。

处暑,一个秋天的词语,婉转,凄凉。在秋风的拐角处,我坚定的手势,执意把黑夜拉长。半残的月光如细雨小泄,水里闪现出我消瘦的身影,身姿清爽,神气冷清,如同一幅写意画。忽然悟出,这就是处暑的影像啊。

处暑,一个炎热的结束,一个冷静的起始。暑气隐遁草丛,人心脱去浮躁。处暑,如一记休止符,滴在秋天乐章里最合适的一个段落……

白露:淡定

2014年白露:

9月8日 01:01—9月23日 10:29,西安平均气温19℃

寂淡的秋风一起,白露的意境就悄然而至。这是一个叫白露的女子,轻轻地撩起中秋的衣衫。白露,一个诗意的描述。自由自在的风,飘忽不定的云,朝开暮落的花,似真似幻的影。

白露以后,风不再肆虐,夜收缩了翅膀,雄鸡的鸣唱梦呓般迷幻。晨起,花草叶上出现了晶莹的露珠儿,玲珑,剔透。远远近近,秋虫呢哝,散发着悠远迷离的意境。微风拂面,浸透肌肤的凉意飒然而至。

白露,这个有着诗情画意的名字,赋予了诗人多少灵感啊。唐诗宋词的风韵,踩着白露的韵脚将缕缕柔情绽放。曹操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丕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陶渊明说: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白居易说: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白露沾碧草,芙蓉落清池。”这是晚唐诗人曹邺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诗经》的句子。芦苇、秋水、伊人交汇成一种旷达静谧的意境。视野中,摇荡的芦苇铺排开散漫的景象,依依的秋水折射出淡淡的依恋,如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诗章里的白露,穿过雨季,穿过夏风,带着禅意来到了人间。露从今夜白,月从秋夜明。千年的诗意,沉淀在白露的风韵里。

白露是一种心境的泄露。草长莺飞渐行渐远,我淡定于朗月清辉。清晨,在田野里漫步,不经意间裤脚粘着露珠,采下一枝野菊别在胸前,竟有了温柔的心境。抬头望南山,是一种淡定;举头望月,是一种旷远;庭前小酌,是一种陶醉。在白露的日子里,我品尝的是人生的真谛,脱离俗世般轻松自在。

白露是丰收的前兆。 露从今夜白,天自此日凉。农人忙稼穑,节至在山冈。这是欢庆的季节,大豆、高粱、玉米、苹果、梨子、山楂、柿子……这些沉甸甸的果实等待农人的收获。过了白露,农人开始准备秋收秋种。

白露是秋雨的大舞台。千万条斜线一般的雨丝,滴滴敲打着草叶树叶,渐渐枯黄的叶片在秋雨的敲打下簌簌飘落,像一叶扁舟在波浪的助推下泊在岸边,演绎着它生命最完美的绽放。

秋始白露,从此风轻云淡,天高水长。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二十四位佳丽的话,白露便是最温情的一个:舒缓,优柔,内敛,淡定。

淡定于白露的节气里,我守望着宁静。

秋分:丰收

2014年秋分:

9月23日 10:29—10月8日 16:47,西安平均气温16℃

秋分是一把剪刀,将秋天分成两半。“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秋初的热烈和中秋的凄凉被太阳的视线平分成一种清淡。

俗语云:稻黄一月,麦黄一夜。阵阵秋风,飘来稻谷与泥土的芳香气息,把成熟和秋气传送到远方,催促那些在外奔波的农民工回家收割。乡谣里唱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应时。” 农谚也说:“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在家乡的渭河滩,这个时节该刨花生了。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依然记得小时的情景,田野里被犁铧松动了的花生布满了大地,抖掉上面的泥土,一嘟噜一嘟噜白生生的花生垂挂在黄绿色的枝秧下面。大人们敛堆儿、装车,马车将花生运到打谷场上,丰收的喜悦在秋分的节气里弥漫。

秋分时节,天空蔚蓝,秋阳灿烂。既有瑟瑟的风,也有辽阔的云。一丛秋草,揭秘秋的底蕴。枯枝的藤蔓,萧瑟的天空,和一尾目光留恋。“庭前丹桂香,篱外菊花黄。昼夜平分后,月光如水凉。”风在这个时候是凉爽宜人的,吹来了梨枣、大豆、月饼、蘑菇炖小鸡的味道。落叶无怨无悔的选择了飘落,把满腹的心思和话语,尽情的告诉了风中的云。秋之味,在秋分的原野上弥漫。

秋分过了,前面便是寒露,藏在草丛里的蛐蛐、蚂蚱的啼叫声凄清缠绵鸣奏着生命的挽歌。喜欢在秋分这天仰望天空的淡云,看黄叶枯枝形成的风景。晨光辗转,开启一天的清凉宁静。清晨,推窗远望,西边的天空上还悬着明月,与东方地平线上的太阳相映成辉。秋水长天,南山绵延。在我的意念里,秋分是一句句诗意。枯草,枯枝,枯叶,还有枯黄的生命。

秋分是秋天的驿站,万物至此,免不了要停顿一下,或补充一下养分,或检视一下得失。秋分,恰如中年的人生滋味,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无论满载而归还是两手空空,都到了该省悟的时候,修身养德,含蓄内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而华美。

秋分,风高气爽,秋水沁凉,叶染疏黄,落花随意。斟一盏清酒,品一味心香,收获丰收的心情。

寒露:凝重

2014年寒露:

10月8日 16:47—10月23日 19:57,西安平均气温13℃

在田野里行走,露珠儿打湿了我的衣服。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寒露这个节气的解读。寒露,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如俗语所云:“寒露寒露,遍地冷露。”伫立在寒露的大地上,我的视野里,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雀鸟化身为海边的蛤蜊,菊花在我家的院落里盛情开放。

喜欢在寒露的日子上山。沿途,农田里的玉米收仓了,大地裸露着被刀锋割断的伤口。旷野缺失了虫鸣,宛若缺失了美妙动听的歌唱家。站在峰顶远眺,这里一丛红,那里一沟黄,间或又有一坡绿一坡白,不时有白云从天际缓缓探头,松散的影子滑过树梢和山峦。漫山漫野的色彩,一会被云拢在身下,一会被穿过云层的太阳艳艳地照射。自然界最纯情的水墨,梦幻般恣意地涂抹着,流淌着,跳跃着,为我带来心的沉醉。

西风飒飒,落英满地,像摇落一地的残梦。老屋院子的石榴树露出满腹经纶,柿子树坠满青黄的柿子,鸟的羽毛里纠缠着冷与暖的死结。蟋蟀将乡愁合进翅膀,把身影折进一首婉约的词里。在这个季节里,父亲会扛起锈迹斑驳的犁,牵牛上地。麦粒们在粮仓里憋屈得太久,呼唤着犁铧的耕耘,以期进入温暖、肥沃的泥土,生长成来年的希望。母亲也不闲着,开始拾掇寒衣。

站在苍黄的时光里,我看见了寒露的色彩,山坡上的枫叶,举着赤红的思念在阳光下招摇,白桦树金黄的叶子虽然所剩无几,但躯干上仍然驻留着只只渴望的眼睛。它的脚下,层层叠叠坠落的叶子在阳光的缝隙里发出温暖的光泽。云杉依旧是青翠的,挺拔的英姿显露青春的意象。浮云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随着水流涌向远方。寒露,这个温柔的词语淹没在恬静间。

古人关于寒露的诗,我喜欢王安石的《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其中有“寒露入暮愁衣单”的忧伤,亦有“谈笑明月相与闲”的散淡。而韩愈的《木芙蓉》里的意境更浪漫:“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一种叫做木芙蓉的植物,在寒露的季节里呈现出美人初醉般的花容与潇洒脱俗的仙姿,为自然界涂上一抹暖色。末尾那句“无令便逐风”,彰显出晚秋的潇洒。

晚秋,是成熟之后的凝重,宛若一个美丽的少妇享尽青春年华之后的淡然。凝重,正是寒露的品相。大自然向寒露行进,是收获之后的喜悦和苍凉;人生向晚秋挺近,是成熟之后的沉思和智慧。

正在伏案写字,蓦然抬头。隔窗望去,寒露的星空繁星灿烂,枝头一弯新月如钩。明早起床,自然会去欣赏菊叶上的颗颗露珠。

霜降:背影

2014年霜降:

10月23日 19:57—11月7日 20:06,西安平均气温9℃

在北方,霜降之后就只剩下两种色彩:黑和黄。黑的是泥土,黄的是草叶。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降之后,露水凝结成霜,树叶枯黄飘落,蜇虫入土冬眠。

站在霜降的面前,我总是有无限的惆怅。面对着飘飞的黄叶,我会莫名的伤怀。秋风止,人孤寂,思念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霜降,那是秋天的最后一幅背影啊。斜阳的光辉渐渐冷却,霜气愈发凛冽,赤色的晚霞和银色的月光交汇。时令交接的时刻,总是这般奇妙。闭目沉思,嗅到了一点点腐叶的味道。寒气夹杂其中,是一种让我清醒的况味。不知不觉,霜气染身,睫毛上竟有了冰晶。

霜降,一种沉静的极致。斜阳、霜气、黄叶,还有我落寞的目光,都在为秋天送行。

秋已不能再深,落叶如扑向大地的飞鸟。银霜落在万物之间,当然也会凝结于人的青丝之上。 叶落,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霜降也不是为了冻结一切,而是来自冬天的问候。如此想来,哪里还有悲秋,伤情的必要。是的,霜降不可用来悲戚,它提供给我们自然与人生的真味:苍远,宏阔,大气。

红霞白霜,冷石枯叶,谁说这是一抹悲凉的颜色?秋夕霜降,谁说这不是一首宁静的古诗?画僧法常《柿图》的画面中,只有六个柿子,六个和尚。打坐的和尚静坐如柿。寒霜降临过的地方如此安静,大地之上,众生沉浮。还有巨然的《秋山问道图》,山峰密林之间小路蜿蜒,竹篱茅屋之中两人对坐于蒲团上谈禅论道。岩石树木蔓草冥然兀坐,皆入禅机,秋意寂然无声。

霜降那日,清晨推开窗子,清冽的气息扑面而来,窗外的景物演绎着秋之尾声。今天,我要用文字的方式来见证时令的存在。作为终有一死者,我不会像柯尔德林那般吟唱诸神那远逝的踪迹,只是想让上主之神所赐予我的生命,在秋天的尾声里不至于纯粹虚无。

凝视着秋天的背影,我不会悲伤。我分明看见,斜阳中飘零的树叶染上了一层赤色的霞衣。霜降那凛凛的寒气,让我沉寂下来向后观望,见证这些树叶曾绽放出的绚丽。

我已过中年,在霜降的日子里向秋天告别,是一种绝佳的意象。

目送着秋天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提起精神,大步迈进冬天的门槛。

责任编辑 何冰凌

猜你喜欢

蛐蛐秋分立秋
斗蛐蛐
关于立秋你知道吗
《立秋》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秋分
秋分
立秋
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