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以情唤悟
2016-05-14周丽梅
周丽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21-01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从而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主动积极地探索语文的奥秘,引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文本,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导语设境,以情激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如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上课伊始石破天惊,先声夺人,整堂课也因此高崖泻水,汹涌澎湃,让学生一听倾心,使他们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新的知识。如果我们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比作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那好的导语就是打开这知识宝库的钥匙。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课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掀起学生心底的感情波澜,促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悟,都无愧是好的导语。常见的导语设计方式有:介绍背景、引用诗句、借用故事、创设情境、巧设悬念等。
介绍背景是使用得最多的一种课文导入方式。在学习课文之前介绍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例如,我在教《氓》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踏入源头,学习其中的一首《氓》。"
引用诗句是经常使用的一种导入课文的方式。诗句,可以掀起学生心底的波澜,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去迎接学习;诗句,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里享受自我;诗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他们在诗意的课堂里感受语言的魅力;诗句,可以增添语文课堂的诗意,让学生不自觉地陶醉在文字构筑的梦幻般的境界中。例如,我在教李清照的《武陵春》这一课时,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相信大家对这样的诗句不会陌生,古代诗歌中,描写愁的诗句还有很多,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本来是抽象的东西,而在这里作者则把它化成形象具体可感的东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触摸一下愁,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借用故事是教师和学生都喜欢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铃一响,学生垂头丧气地端坐在教室里兀然不动,幽默的教师面带笑容,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绘形绘色地讲一个故事给学生听,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猛然觉得原来语文课堂也可以如此轻松。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高明的教师带进了文本。例如,在教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文言文时,文言文年代久远,读起来十分吃力,学生一般不太感兴趣。在上课前,我用精彩的语言,给学生讲了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完璧归赵》。学生听完故事以后,兴趣大增,我趁机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后面两个故事——《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2.形象设境,以境唤情
什么是形象设境呢?形象设境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与文本有关的视频、图片而创设的教学氛围及把课文文本演绎成课本剧。自从多媒体教学走入课堂,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了。打开电脑,配上一段音乐,你就能听到悦耳动听的课文朗诵,时高时低,时而婉转缠绵,时而高亢激情,九曲回肠。听着这样的朗诵,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境界,内心不安的心开始躁动不已。除了听觉上的享受外,多媒体教学还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它让我们能看到生动形象的图片,还有精彩的电影。生动的图片和精彩的电影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文本所设置的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例如,我在教《我与地坛》这一课时,我反复播放满文军的MTV《懂你》,画面上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为远游的儿子临行密密缝,她如雪的白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她不时地搓搓冻红的双手,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凝望着远方儿子归来的地方。如此的画面反复出现在学生面前,伴着满文军感人至深的歌声。很多同学想起了自己的父母,热泪夺眶而出。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伟大感到骄傲。"学生的表现欲一般都比较强烈,如果让他们演戏一样扮演文中的角色,站在角色的立场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自己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就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同时也感到学习的轻松、愉快。对学习充满兴趣。例如,我们在教曹禺的《雷雨》这一课时,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文中的台词,自己去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最后,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演出一曲成功的戏。
3.想象设境,以思促悟
如果说语文是头顶的一片蓝天,那么想象就是一双会飞的翅膀,没有想象,就不可能在蓝天白云中自由翱翔;如果说语文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想象就是一叶扁舟,沒有想象,就不可能在碧波汪洋中自由前进。语文课堂离开想象,就如一汪死水,掀不起半点涟漪;有了想象,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机,犹如花儿有了阳光,鱼儿有了河水。
什么是想象呢?想象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即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话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情境,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枯燥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形象的画面来理解。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去感受文本的主题思想,由此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无疑会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清风,直吹入学生的心田。学生有了想象的翅膀,语文课堂也会因此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想象的殿堂,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里自由自在地飞翔。文本是一连串的语言符号,要把它转化成有意义的符号,需要经过我们的大脑分析。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听录音的时候,闭上眼睛,把听到的美文幻化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景、一幕幕动人的场景。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当我们指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充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画面所蕴含的内容。还有,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学了一篇课文,可以提示学生联想到学过的类似的课文,也可以运用所学到的方法来描写我们身边的人、事、物。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仿照《背影》的写作方法来写自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