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也需“补血”“益气”

2016-05-14李爱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采哲理人格

李爱平

长期以来,作文难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瓶颈。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怕改作文。

作文究竟难在哪里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其实学生最缺乏的是积累。在作文中,学生作文经常有这些问题:没有昂奋的精神,格调情趣不高远;没有亮丽的语言,语言积累太贫乏;没有深切的感悟,思想感悟太平淡。

相应地,笔者把这三方面的问题归纳为三种作文病症:

一是“正气不足症”,表现为缺“人格之血”,作者个性偏激消极。

二是“文气不足症”,表现为缺“文采之血”,作文语言淡而无味。

三是“灵气不足症”,表现为缺“思辩之血”,作者思想僵化保守。

作文“气血不足”,怎么办?当然是要给作文“补血益气”。如何“进补”呢?那就要靠学生去积累。

为了便于学生操作,笔者把学生所需的作文积累都称为“材料”。作文材料可分为三类:“人材”、“文材”、“思材”。作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分类积累材料。

一、积累“人材”,补“人格之血”,益“正气”

“人材”,即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材料,也可叫“事材”,主要记一些名人伟人的事迹,重在以榜样感人,从而培养学生的正气。笔者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名人事迹,比如北大村官吴奇修、自学成才的张立勇、想到就能做到的乔慧存等等。也有一些不太出名的小人物,比如宁夏一位妇女周玉蓉,经受了离婚、失业、丧母等多重打击,却越挫越勇,靠着她的“用心”打工,终于成了百万富翁。从这样一些人物身上,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他们的人格力量。他们理想远大、心地善良、意志坚定、胸怀宽广,正是当前中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大量积累这样的“人材”,作文内容还会不充实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这些榜样在胸中激荡,学生还会没有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吗?年轻人最需要读使自己充满力量的书,而积累“人材”,正是要让学生充满人格力量。

二、积累“文材”,补“文采之血”,益“文气”

“文材”,即以优美文字为主的材料,也可叫“语材”,这些材料多是优美的描写性抒情性的句子,哲理性语句不在此列。“文材”重在以文采动人,重在培养学生的文气。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培养学生的文气,就要引导学生多读诗书,多背诗书。也可经常给学生听写一些美妙的语句,但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最后,可组织学生把这些语句按话题分类,汇编成册,作为语言资料使用。

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语言的形式能为内容增添光彩。可教给学生三招:一是遣词要生动,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副词要用得好;二是造句要别致,比如排比句、对比句、押韵、倒错结合、句式变换,可以增添文章的诗意;三是修辞要精当,要用好比喻、夸张、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

“文材”的积累的方法可称之为“死去活来”。“死去活来”有两层意思:一是先“死”而后“活”——“死”是“活”的基础,不“死记”则不能“活用”;二是去“死”则来“活”——要学会去除死搬硬套,才能活学活用。所以,积累文材就有两个步骤,一是熟读成诵,二是仿写以至灵活运用。

三、积累“思材”,造“思辩之血”,益“灵气”

“思材”,即以哲理思辨为主的材料,也可叫“理材”。这类材料可以是哲理性名言名句,也可以是一个个小的哲理故事。“思材”重在教给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重在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简言之,即以哲理醒人,重在培养学生的灵气。在作文之中,这一类材料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典故,比如塞翁失马、刻舟求剑、南辕北辙等成语,都含有不少哲理。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积累并运用这些成语典故。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哲学理念。比如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五对范畴。然后,把文化典故与哲学理念相结合,化哲学术语为文学语言。

最重要的是,是引导学生在各种文化、文学刊物中去找寻有思辨色彩的材料。同时,要引导学生多往社会性、人性上去感悟生活。告诉学生:少一点个人感伤,多一些社会关怀,思考广泛一点,思考才能深入。老师应该在感悟生活这一点上给学生做出示范。学生会感悟生活,自然也就拓展了作文的思维面,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提升了作文的思想高度。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作文存在的缺乏人格力量、语言文采和思想智慧的问题。

猜你喜欢

文采哲理人格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翻译家的文采观
翻译家的文采观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