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声乐教育的特点与审美要素
2016-05-14柳霞
柳霞
摘要: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时一个从技术形式到表现内容的不断地进行审美创造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声乐则作为声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声乐教育则是声乐艺术得以普及和提高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本文从声乐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出发,探讨了声乐教育的分类,详细说明了声乐教育的特点,最后升华到声乐教育的审美含义及其构成要素,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目前我们的声乐教育专业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关键词:声乐教育 审美 审美主导性
声乐教育与音乐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就在于,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一般的普通教育学基础之上。音乐教育所遵循的原则与规律也同样适合声乐教育。二者的区别就在于:音乐教育是以基础教育的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而声乐教育则以声乐教育本身为研究内容,尽管也涵盖了基础教育中歌唱教学的内容,但它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对象上更为专注于声乐及其教学。
声乐教育隶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但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作为子系统,它既保持与母系统的依存关系,又需要全面深入地去拓展自己的理论。
一、声乐教育的分类
声乐教育,是人类将声乐审美观念以及歌唱的内容、形式、技能、创作的方法延续下去的活动,是人类精神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来说,我们把声乐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声乐教育,一种是广义的声乐教育。狭义的声乐教育是指有明确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的时间、场所,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针对性的声乐教学活动。
狭义声乐教育的主课教师,在他任课的期间内,应担负起教学的主导作用,以明确的是非感,以从学生一生艺术前途出发的责任感,以艺术上的宽阔胸怀和广博的见识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分析、协调狭义和广义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艺术道路上健康成长。
广义的声乐教育包括所有无明确的师生关系和主观的教学意象,但在客观上对人的声乐审美观念、声乐艺术修养、声乐技能产生实际影响的一切活动。每一位学唱的学生在接受狭义的声乐教育之前,都接受过广义的声乐教育。因为所有的人学习声乐之前都是从爱好开始的,而爱好又是从欣赏开始的。所以可以广益地讲:入学前的欣赏也是早期的声乐教育,因为这些早期的欣赏就建立了最初的歌唱状态。已经开始接受狭义声乐教育的人们在一个特定的阶段,看来只有一个老师,但从广义地来看就未必,因为舞台上的声乐表演、音像、电视等多媒体手段都在影响着学生们。
声乐教育学科的建立,除了主要着眼于音乐教育专业方向的声乐教育外,也旁及了作为声乐教育系统的各个阶段的结构成分。
二、声乐教育的特点
(一)功能性与社会性
关于声乐教育的功能性,套用音乐美学理论关于功能的论述方法,其功能也就是认识、教育和审美三个方面。声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其根本目标似乎为其培养发展的人服务,通过声乐表现,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世人的内心情感得到和谐发展。
声乐教育的社会性是以社会音乐现象为依据,对音乐功能的概括与补充。因此,声乐艺术要始终把通过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作为自己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
(二)依存性与独立性
声乐教育必须建立在声乐学与教育学的基础上。声乐教育的依存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声乐学研究的意义上,在技术把握与手段运用上对生理学与心理学的依赖;二是从教育学意义上,在研究范围与方法选择上对教育学与音乐教育学的依存关系。
声乐教育的独立性,正是这一学科建设自身的需求。就声乐教育而言,其独立性首先就在于声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太热属性及其规律。在音乐教育的范围内来看,它是与器乐教育相对应而存在的。从声乐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声乐艺术是最古老、最普遍的音乐学科种类,最为特殊的是它的乐器就是人体本身。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
在平时的声乐教育中,有许多的教师对声乐理论缺乏正确和系统的认识,只是看到声乐的实践作用,这样,是非常片面的,非常不利于声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所有的声乐教师不能只单单看到声乐的实践性特质,或者是只是以实践为本体,而忽视声乐教育的理性层面。
声乐教育的实践特性,除了必须要有相关的理论作为基础和支撑以外,更应该主动以声乐教育的动态实践为主,建立生理与心理相结合的良性体系。声乐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必须建立在广泛的声乐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并由此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证明与指导。
(四)系统性与科学性
声乐教育的系统性是声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就声乐教育来说,声乐教育的系统性包括了整个声乐教育系统的建设,也涵盖了声乐教育如何面对个体的系统与整体性的问题,甚至还包括与相关涉及的艺术学科的系统连接交叉问题。
声乐教育的科学性指的是声乐教育学科符合人体艺术发声的生理功能和物理音响规律的理论与技法体系。核心内容便是实现人体艺术发声的最佳效果。由此说明,声乐教育具有生理学规律,具有客观性。
声乐教育的科学性涉及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声乐教学学科本身的专业教学规律;二是声乐教育教学的内容。
声乐教育的科学性又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声乐教育知识形态、声乐教育技术形态和声乐教育文化形态。声乐教育的知识形态是声乐教育科学性的基础,这其中包括声乐生理学、声乐心理学及声乐音响学等具有物理和生理特性的知识范畴。这一定是建立在传统的声乐教育科学基础之上的。声乐教育技术形态是声乐教育科学性中的主体部分。这一主要形态是在声乐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所产生的。在具体的实践中,声乐教育知识形态的成果不断吸收并丰富发展。声乐教育文化形态是声乐教育知识形态的形而上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不同声乐流派在各自人文背景影响下形成的音乐审美传统、习惯、趣味、追求以及价值取向。
着眼于当今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对声乐教育学科仔细思量,就一定要遵循传统声乐教育规律和风格的基础上去拓展我国声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掌握声乐教育特有的审美追求以及情感认知。
三、声乐教育审美的定义与基本构成要素
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时一个从技术形式到表现内容的不断地进行审美创造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声乐则作为声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声乐教育则是声乐艺术得以普及和提高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一)声乐教育审美的基本定义
声乐教育之所以具有审美性,首先在于声乐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美的载体,具有相当高的审美的价值与功能。其本质所在必然以“审美”为宗旨和归宿,而声乐教育也应当是“审美的”。就像雷莫所说的:“如果可以用一个唯一的、大过一切的目的作为当代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力图成为‘审美教育”。
对于声乐教育来说,应当首先要树立一个审美的全方位把握和审美的全过程贯穿的观念,从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出发进行美的培养。作为专业的声乐教育,还要在进行声乐技法理论的教育中将美学、文学美学、艺术哲学的相关内容与之融汇贯通,存进学生的审美观念与方法体系的形成。因此,声乐教育审美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对声乐发声技术体系的审美发展与培养;二是对声乐理论体系的审美观念建构。
声乐艺术教育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光是以声乐教育的形式来进行,还应包括声乐对身体、呼吸和心智的调控能力,声乐学习与表现中的超越与释放自我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与塑造。
(二)声乐教育审美的构成要素
1.声乐教育受众为广泛性
声乐教育的受众或者是施教对象,应当是比任何艺术教育的审美主体都要广泛得多,这些不同层次的受教群体不仅是声乐艺术的欣赏者,同时也是不同程度的声乐艺术的创造者。这是因为就声乐审美主体的人来说,每个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具备了一个与生俱来就有的声乐歌唱技能机体,每个人都是一台能够演唱的乐器。人类作为生命运动的机体,本身不仅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都具有音乐性,也就是说声乐正是人类生命运动的情感抒发。
人们在声乐教育审美活动中,可以参与群体的合唱、重唱、齐唱、轮唱、组唱、对唱、联唱等等形式之外,也参与到展现个人魅力的独唱、领唱等等艺术创作活动之中。
2.声乐教育审美结构的主导性
作为意识形态的声乐文化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倾向性,并表现在各种文化艺术教育或文化娱乐活动之中。首先是学校艺术教育对声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人才将走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担负起大众文化的表演艺术活动和基层的声乐教育、辅导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人担负着的是声乐教育的传承作用。其次,是社会声乐文化的教育机构在大众文化中发挥的主导性作用。这是专门为从事组织、教育、辅导研究的群众声乐文化而设立的综合性工作机构,用示范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去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占领文化阵地去吸引、引导人们接受健康的积极的先进文化和思想,抵制艺术活动中的消极、颓废、低级趣味的现象,通过弘扬和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和引进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精华,向人们提供精美而又高尚的精神食粮。
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声乐文化教育机构,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目标,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文化教育机构的地位、人才、设备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满足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教育需求,积极参与和组织社会文化活动,使专业声乐人才的培养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让主流的声乐教育文化健康充分地占领业余文化艺术活动的阵地。
3.声乐教育思维的逻辑性
声乐教育思维的逻辑性,是构成声乐教育审美全部的一个显著的明显的特征。声乐教育者在把握声乐教育的全过程中所应当具备的思想,就是声乐教育思维的逻辑性。这不仅是因为声乐艺术本身就是严谨的具备理性的学科。声乐艺术以其高度凝练的旋律概括了全部的现实生活,用节奏、技巧去展现现实生活内容中的具体内容,同时又营造出氛围与情境。人们在相当严密的逻辑中体验情感的爱恨交加,但是逻辑性又不会成为人们欣赏声乐艺术的束缚。所以这就要求声乐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培养严密的逻辑性思维,告诉学生不仅是如何来演唱,更要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演唱。理性的理论知识永远都会成为具体实践的基础和指导。但声乐教育者同时又要告诉学生超越理性,不能只局限拘泥于对唱法的钻研和苦读,在具体的实践中的时候一定要超越逻辑性本身,这样,才能使声乐艺术得到最大限度的诠释和展现。
声乐教育是一项非常专业而又艰难的工作,尤其是在面对今天多种渠道多种媒体使得声乐艺术的开拓与蔓延,声乐教育者更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头脑,理性的思维,清醒的认识,才能使声乐教育这项肩负着传承的工作继续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刘秋玲.声乐演唱中声与情关系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2]熊卫.论声乐演唱中的艺术处理[J].中国音乐,1997,(01).
[3]王媛媛.浅谈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
[4]王茹湘.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J].中国音乐,1996,(02).
[5]张前.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6]余笃刚.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7]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