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音乐作品赏析
2016-05-14李艺
李艺
摘要:李叔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音乐家,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艺术大师,他集诗词歌赋、传统音乐戏曲和现代艺术为一身,最后却皈依佛门。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先驱者,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行者,他以中国传统审美为根基,致力于学堂乐歌的普及,把经典的西方现代音乐作品之旋律,或是谱以古典诗词、或是自己重新填词,让中西之间的美学经典相得益彰。
关键词:亲情 友情 爱国之情 佛教音乐
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是表现其亲情、友情、爱国之情和佛教音乐。下面,我们分别对其进行赏析。
―、亲情最重,孝道为先
“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这句歌词出自李叔同的音乐作品《梦》:“哀游子茕茕其五依兮,在天之涯。唯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泪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这是李叔同《梦》这首歌的前半段词。李叔同的人格魅力是人所共仰的,“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他的这首歌《梦》就可见端倪。作为学堂乐歌之一,《梦》这首曲子跟大部分的学堂乐歌一样,都是在朗朗上口的曲的基础上填入歌词。
《梦》这首曲子由美国作曲家福斯特谱曲,由李叔同先生填词,原唱为新加坡甜美歌后柯佩磊。《梦》的调式为D大调写成,以表现沉重悲伤的情绪。其旋律悠长,意蕴对逝者的怀念绵绵无尽。全曲以三段式的形式呈现,最后再现段原样再现了第一段,意蕴对逝者反复无尽的追忆。全曲节奏简单,多用四分音符,不矫揉造作,以表现对逝者朴实纯粹,深痛的悼念之情。从音乐的表现力度上来说,全曲多用mf (中强)和p (弱)的力度来演唱整首歌曲,表现追忆者对逝者的离去的无奈、无助和内心无比的疼痛。
《梦》是一首经典的学堂乐歌。其版本众多,年代久远。李叔同自幼和母亲相依为命,在母亲病逝,家里大办丧事的当天,家人四处都找不到李叔同,都以为他是伤心过头躲起来了。当天晚上,李叔同在灵堂,唱出了自己作的曲子《梦》,歌曲充满了对母亲无限的哀思,唱罢大哭不已。在场听者也无不动容。百善孝为先,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说:“在李叔同的一生中,唯独跟他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最幸福,此后便一直忧愁,直到出家。”
二、友情
《送别》便是其抒发朋友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品。它由美国音乐家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1824-1880)作曲,李叔同填词。其曲调取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雪地里送走因破产离家的好友许幻园之后,挥泪所作的。
《送别》是一首古词韵味很浓的歌曲,一开始歌词以 “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描写和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都是送别的地方,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的温暖而又缠绵。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 诸 感 官,触人心弦。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够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实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
整首《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学堂乐歌。《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而实际上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本曲原调为降E大调,单三部曲式结构,旋律采用大调形式,在全曲多次用到属音,听似明亮,实则哀伤。这也迎合了当时的学堂乐歌的发展要求:音乐要朗朗上口。
三、爱国之情
《祖国歌》是由李叔同作词作曲的学堂乐歌。其曲谱取自于民间歌曲《老六板》,因此,这首歌在老百姓中的传唱度很高。“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李叔同《祖国歌》),歌词大气蓬勃,表现的尽是李叔同拳拳的爱国之心。
《祖国歌》原调为F大调,有着慷慨激昂,明亮的大调色彩。一字对一音,旋律简单,节奏单一,朗朗上口,便于在民间和学堂传唱。并采用单一部曲式结构,运用了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法。
四、清净闲适的佛教音乐
《三宝歌》是李叔同晚年的作品,当时他已出家十余之久。这首歌由太虚大师作词。这是一首佛教歌曲,在中国的佛教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是一个单一部曲式,作者在正歌后面加入了一个八小节的副歌。正歌分为四句,每句四小节。采用起、承、转、合的手法写成。节奏平稳,以四小节为单位反复出现,副歌也与正歌保持统一。副歌采用新的旋律素材。最后的结束句釆用了同头换尾的手法,用c句的前两小节,加上bl的后两小节素材,并稍加改动,将音区提高八度。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全曲的最高潮,而且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通过对上面李叔同学堂乐歌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李叔同的乐歌有以下特点:
(一)曲式结构大多属于单一部曲式,使用起、承、转、合的发展手法写成。
(二)节奏统一,大多有固定的节奏模式。不过节奏型相对简单。常用的只有附点、一拍、两拍,这几个节奏型,而且从未使用过三连音,切分音等较为复杂的节奏型。
(三)在歌词与旋律的结合基本采用一字对一音的方法。
(四)李叔同早年的作品多表现的是家国情怀,而晚年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佛教音乐色彩。
五、结语
李叔同是我国近代以来传播西洋艺术的先驱者,同时也是我国德高望重的佛学大师。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在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经久不衰,对我们当前的音乐文化现状具有很好的现实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