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沟通与融合
2016-05-14甘咏梅
摘要: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促进我国东南亚音乐及其教学体的研究与教学,加深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理解与交流。经多方筹备,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承办,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会协办的《世界音乐周2015》——东南亚音乐国际研讨会于2015年11月9日-13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本次世界音乐周以观赏外国艺术家表演、参与实践工作坊和聆听专家学术讲座为主,辅以各国学者研讨。
本届交流研讨会加强了我国与东南亚相关教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世界民族音乐事业研究、教学与推广。
关键词:第八届 东南亚音乐 国际研讨 综述
2015年11月9日至13日,第八届“世界音乐周2015暨东南亚音乐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央音乐学院科研处、中央音乐学院国际交流处承办,中国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会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越南国家音乐学院、马来西亚吉兰丹大学协办。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东南亚音乐对话。共有来自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和缅甸五个国家的顶级艺术家和学者,以及中央音乐学院、德国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学院和其它优秀院校的学者。此外,马来西亚吉兰丹大学副校长Abdul Aziz Bin Ab Latif,马来西亚吉兰丹大学语言中心前院长Farok Bin Zakaria,和越南国家音乐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也参与到了这次活动中。本次世界音乐周以观赏外国艺术家表演、参与实践工作坊和聆听专家学术讲座为主,辅以各国学者研讨。
开幕式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由本次研讨会的总策划安平教授主持。在气氛活跃的开幕式上,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代表中央音乐学院致开幕词。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周青青教授阐述了举办本届世界音乐周2015暨东南亚音乐国际研讨会的互学互鉴的国际对话意义与学术研讨启发意义。为庆祝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生在开幕式上表演了热情洋溢的迎宾音乐舞蹈等节目。
本届国际研讨会历时5天,围绕东南亚音乐研究学术讲座、东南亚音乐工作坊与实践、中国与东南亚音乐教育与发展研讨和东南亚专场音乐会四个方面展开。此次活动首次将中央音乐学院“世界音乐周”与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相结合,使探讨会具有了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与国际音乐学术对话的双重性质。同时,多场讲座和工作坊也赋予研讨会以世界音乐教学的作用,特别是音乐学系学生们热情参与到与东南亚各国艺术家们的表演合作中,不但锻炼了中央音乐学院学生们有效的组织工作实践能力,展示了良好的音乐文化素养与国际音乐交流对话能力,而且还显示了中国世界音乐教学理念的变革与教学手段与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相接轨的态势,预示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以后将会有更多音乐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
一、东南亚音乐学术讲座
在本届国际研讨会中,会议组精心安排了6场有关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讲座。来自西方和东方,国内与国外学者的不同议题和思维架构,共同探讨了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开放性、民族性、包容性与融合性。无论是关注焦点、阐释架构还是研究范式,都为世界音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价值与学术研究启发意义。
国内学者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杨民康教授在《云南——东南亚南传佛教乐舞与南方丝路文化》讲座中说道:在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内部,存在着以孔雀舞、象脚鼓舞为代表的一些跨族群——国境(界)分布的民间乐舞类型。其中,“孔雀舞”与“紧那罗与紧那梨舞”沿南方丝绸之路传播,两大概念系统长期并用,互相交集,最终形成了世俗性、时尚性在其中居主要地位,宗教性、传统性隐与其后,以及跨“族群——国境——文化”分布和传播的当代“孔雀舞”文化品牌系列,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的族群文化认同问题。
印度新德里“金砖研究所”所长Binod Singh博士作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东南亚民间表演中的演变》的专题讲座。印度古代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是印度对今天的东南亚国家的民间文化,特别是表演文化的影响非常普遍。这也是印度文化影响东南亚国家的一部重要的经典故事。印度这本印度梵文学界以及历史考古学者在东南亚的《罗摩衍那》版本收集的材料非常丰富。特别是在泰国、印尼、越南和柬埔寨的民间舞蹈和戏剧表演的主题内容有丰富的印度罗马故事的内容。但这些故事在不断地历史演变中也产生了跟印度版本很不多内容不同,甚至相反的故事。Binod Singh博士首先介绍了这些演变历史和印度版本的主要不同点,然后通过新媒体上能够看到的有些视频进行一个简短的介绍。
来自越南国家音乐学院阮氏华灯博士与阮世民音乐家就《越南器乐》作了详细的介绍与讲解。越南拥有一系列具有特色的音乐、人们喜闻乐见的竹类乐器,他们虽然结构构造非常简单,但演奏出的音乐非常受人们的喜爱。在民间艺人和艺术家们的改造后,这些乐器得以定型,并流行全越南各个地区与国外,共同形成了越南独特的“竹文化”音乐特点。通过“越南竹乐器与文化”讲座,参会者与学生们了解到越南竹乐器的构成与音乐发展脉络。
德国瑞日日内瓦汉诺威音乐、戏剧与传媒大学全职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终身客座教授瑞哈德·瑞就《不同文化中的节奏类型》发表了演讲。瑞哈德·瑞教授说道:在信息化社会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音乐。除此之外,历史和地理对比系统的差异也对于定位有一定的意义。在过去数十年间,一些音乐教育家创立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节奏”系统。它基于科特·萨克斯和他的《世界舞蹈史》以及《节奏与韵律》。科特·萨克斯曾给予卡尔·奥尔夫以重要的推动。瑞哈德·瑞教授的教学源于不同文化中的节奏。为了实践,瑞哈德·瑞教授尝试在不同风格中构建不同的节奏型。这不是一个依据地理划分的整合,这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世界音乐”的节奏特点。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节奏、运动特征都会从本国的音乐节奏中折射出来。
印度德里大学音乐学院前任院长,器乐专业高级导师阿鲁帕姆——马哈吉安教授为研讨会作了《印度古典音乐曲式遗产概览》的学术讲座。阿鲁帕姆——马哈吉安教授介绍了印度有丰富多样的古典音乐曲式遗产。这些丰富音乐曲式都来自吠陀时期。音乐曲式的发展丰富和深化了拉各系统,使之成为别致的艺术宝藏。每一种音乐曲式在表达细微之处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种曲式都有其渊源。这个讲座从技术和美学两个视角分析了印度古典音乐曲式的历史演变。
国内学者云南艺术学院研究员朱海鹰教授就《探析东南亚民族音乐教学的难点》作了剖析式的讲座。朱海鹰教授说道东南亚国家与我国不仅在地理上有悠远的文化交往,民族之间的血缘也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但我们并不是很了解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朱海鹰教授在讲座中提出了东南亚民族音乐教学的四个难点,并就这四个难点进行了详尽图文音声解说。1.东南亚各国的民族和文化艺术都一样吗?2.中华民族与东南亚各国民族有哪些相似与不同的文化,以及文化变异现象呢?3.宗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哪些规律性与非规律性表现?4.东南亚是“印度化国家”“印度教化国家”吗?
二、中国与东南亚音乐学术研讨会
本届世界音乐周共安排了2场学术研讨会。第一场是由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二胡教授田再励教授主持的关于《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越南器乐文化比较》研讨会主要讨论了从中国流传到越南的二胡与琵琶在越南的演变与发展,两国二胡与琵琶艺术们分别作了现场表演与讲解。从乐器的外形,乐律、音品、演奏技巧与音乐风格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与探讨越南非常重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从没有间断过,其民间音乐自身有着较完备的表演体系和理论体系。而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增强以及欧美音乐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民族音乐赖以生存的沃土逐渐减少,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已经消亡。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怎样保护与发展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在与越南音乐家的交流研讨中,与会者纷纷提出要多挖掘本民族生活中的音乐,锻炼学生即兴创作音乐的能力,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本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风格相借鉴学习创作,与世界多元音乐接轨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第二场是由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洲教授主持的关于《东南亚音乐的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国内学者与东南亚艺术家们就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音乐生存保护现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传承体系、学科建设与世界传统民族音乐的改革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国内学者张玉臻教授、甘咏梅副教授、何璐老师以及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何瑞梅同学分别在研讨会发言。关于当代世界民族音乐教育议题,与会者建议集中如下:1.民间艺人技艺的传承应该与当今学校教育相结合;2.大学音乐教育要注重传统民族音乐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3.立足本土音乐文化的教研,开发世界民族音乐资源并合理利用;4.努力培养与建设专业的世界民族音乐教师队伍,由老师作教育作导向,引导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与文化的正确认知;5.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共享全球资源与资源传播;6.政府的积极政策与资金支持是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保证。
三、东南亚音乐工作坊
工作坊是以“局内人”身份零距离亲身参与式的教学实践为主,是世界音乐交流对话的理想方式。他充分调动了受众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了学习研究东南亚音乐的兴趣,提升了世界音乐的传播效果。通过亲身接触与学习一些东南亚音乐器乐演奏与舞蹈,使参会者与学生们对东南亚音乐的特定音阶旋律模式、乐曲结构、即兴创作的演奏方式、音乐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与体验,充分体验了国际合作与团队精神以及多元文化的理解力。
本届世界音乐周共有8场工作坊,实践交流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缅甸音乐的围鼓、云锣和古老的竖琴演奏等;马来西亚的Asyik舞蹈、吉兰丹Joget舞蹈与乐器表演实践;印尼的甘美兰演奏与印尼巴厘舞、爪哇舞与西苏门答腊舞的学习与实践;越南极富民族特色的竹乐器特龙琴、克隆布特琴、克尼琴、无底琴与独弦琴演奏实践;印度的西塔尔、塔布拉鼓和印度的婆罗多舞蹈以及印度音乐节奏圈的演示与教学等。
四、东南亚音乐专场音乐会
本届国际研讨会共安排了5场东南亚音乐专场音乐会。分别为:“《越南之音》——越南传统音乐会”;“《生命的轮回》——印度尼西亚音乐舞蹈”;“《骠国之音——缅甸古典音乐会》”;“马蓉歌舞剧——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命的真谛——印度音乐会”。
从音乐传播的“局外人”角度,通过欣赏、品鉴与理解使得与会者和观众获得了充分的东南亚音乐循环观、轮回观的音乐感性“实证”。长音乐周期节拍循环特点,昭示着东南亚民族人民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的解释以及对宇宙的态度。音乐是最好的语言,通过音乐可以加强民族信仰间的沟通,传达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与友谊。在音乐会温馨的情境,让观众感知、东南亚音乐之美,使观众感其声情,品其神韵,悟其意蕴。这些东南亚国家的音乐家既是民间艺术家又是本民族音乐的表演者与传播者。从音乐会演出的另一侧面反映了东南亚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另一方面积极融合外来音乐与其他音乐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状况。
五、东南亚音乐国际研讨会的思考与启迪
经过五天的研讨,第八届“世界音乐周2015暨东南亚音乐国际研讨会”于2015年11月13日圆满落幕,代表们就“音乐无国界,世界音乐多元化”达成共识。并展示了中国与东南亚民族音乐学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预示着世界民族音乐教育的前沿发展动态,留给我们对世界民族音乐学发展的深刻思考与启迪。
(一)抓住发展机遇,扩大对外传播。以“一带一路”文化发展战略为中国音乐发展传播的机遇,积极建设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音乐交流合作平台。通过东南亚多元文化音乐间的交流,建立资源共享保护发展体系,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优秀音乐文化资源得以有效的传承与传播。在政府的政策与财力的支持下,通过演出、学习、教育等交流活动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在传播中得以获得世界人民的广泛音乐文化认知与认同。
(二)音乐教育体系完善与人才培养。通过与东南亚各国家的高校间交流与沟通,加强了世界音乐教育体系探讨与多元音乐教育理念的认同。民族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发展的根基,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如今面临着巨大挑战:虽然有些音乐教育课程具有一些民族传统特色,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的、让世界音乐教育同仁叹服的的音乐教育体系;虽有一些精髓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教师,但队伍还不够庞大。世界音乐教育体系正在由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为主的国民音乐教育逐渐向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转变,面向世界文化的重要转变。中国世界音乐教育者可以通过国际上TSME这个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组织了解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分享成功经验,从而加强本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加强国际音乐交流与合作,开创文化产业发展道路。通过与东南亚音乐对话,打造我国传统音乐品牌,探索开发与创新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产业化道路。这次交流中的东南亚音乐中印度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中的成功典范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学习他们通过演出、现代传媒技术、网络音乐、电影音乐等各种形式进行策划和营销,打造传统音乐的社会化市场,努力提升我国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生命力、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红土之音——岭南雷州姑娘歌音乐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D14D18;广东省2014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岭南雷州姑娘歌的保护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D14JC570;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海上丝路湛江濒危艺术文化平台建设与活态保护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ZW1505。
作者简介:
[1]甘咏梅: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