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事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6-05-14周萍
周萍
摘要:思品课程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紧扣时代的主题,抓住国际和国内的热点新闻,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时事与课本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思品课的教学任务。本文论述了时事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意义以及时事材料的选择和时事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些运用方式。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事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92-2
近年来,中考愈来愈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呈现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以全面考查学生能力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特点。且结合我们思品课教学的特色看,初中思品课堂教学需要融入新鲜的时政素材,假如学生对国内外的时政一点都不了解,对我们国家的政策一无所知,必定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思品课程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紧扣时代的主题,抓住国际和国内的热点新闻,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时事与课本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思品课的教学任务。
一、时事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拓展和补充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
思想品德是一门现实性、开放性和时事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合拍共舞的学科。但思想品德教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的调整与补充不可能与时代完全同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时事新闻的鲜活性、时效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正好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能有效地充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瞬息变幻的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效地运用时事教学,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到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命力。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某事是做好这事的前提。课堂上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喜欢的事情自然会让他们全神贯注,积极探索,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新课改也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能力。时事资源展示形式的丰富多样性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时代特征鲜明的时事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促使他们自觉地去关注和研究“家事、国事、天下事”,利用书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摆脱空洞,使学生感到学习有趣有用,从而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开阔视野,开拓思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又能大大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中考的题型和形式有了新的态势。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性,都将一定的时事材料作背景,抓住时事热点与思想品德教材的结合点,设置问题。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地引入时事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把时事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讲授,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严格把握时事材料的选择
1.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通常有很多相类似的材料,我们应该要选择典型的、有内涵的时事材料,越典型的材料越有代表性,让学生看后能激起内心的共鸣。不能为材料而材料,导致在课堂教学中看似很热闹,其实学生什么也没学到。
2.选择正面的材料。材料是服务于教学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选择有积极影响的、体现社会主旋律的材料,以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
3.选择真实材料。所选材料不能是小报报道,要经官方认证。思想品德课是讲真理,不讲胡编滥造。不能道听途说,必须言之有物。
4.选择近距离的材料。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空间距离上要近,要选择身边发生的事件,学生身边的事例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指时间上的距离要近。初中生还是未成年人,对当前的许多社会事件尚不明白,更不用说过时的事情了。因此课堂上举的时事,更要贴近学生的阅历,最近发生的事最好。
三、时事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1.以时事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教学。
21世纪是知识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大增,初中生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有所了解并且很感兴趣,鉴于此,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利用时事材料设置问题悬念、提供社会背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更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具体学情,选择一些学生关注的、熟悉的重大时事问题,作为导入新课的开场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初三《广泛的民主权利》时,我选用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相关图片资料导入本课,并设计问题:1.上图召开的会议反映了我国实行哪一政治制度?其目的是什么?2.在这里开会的人统称什么?他们是如何产生的?这表明我国公民享有哪一项民主政治权利?通过设问,衔接上一节课的重要内容,并自然导入本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教学环境,积极展开思考。
2.利用时事教学突破重难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以全体的初中生为对象来进行编写的,一些教材案例的理论性很强,学生较难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真实的、学生熟知的热点问题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教学重点是核心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形成对一事物的认识具有重要影响;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者不易掌握的技能,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较远。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重要突破口在于将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鲜活丰富的时事政治资源能够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并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建设法治国家》这一课时,我选用青岛天价虾这一社会热点事件为案例,并设计一系列问题:材料:依法惩治青岛天价虾事件,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问题:从依法治国重要性的角度,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材料:青岛“天价虾”事件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之后,青岛市旅游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物价局、公安局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告》,进一步强调了各职能部门所应该负责处理的内容。问题: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除了要加强法治,还需要什么?为什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课本知识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突破本课重难点。
3.利用时事政治资源检测教学效果。
时事资源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一则时事材料往往涉及某一具体领域多层次的问题,也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采用对时事资料进行解读的方式能够将知识点融会贯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从一则时事材料出发,以综合探究的方式设置问题,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共同探寻问题的解答,既注重对教学知识点的把握,利用时事材料创设了生活的情境,要求学生回归情境中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注重从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和解题方法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深度挖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则简单的时政材料就能检测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能反映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良好的教学评价资源,实现利用时事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价值。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们应当立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让我们新课程改革“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真正地落实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立足学生的个人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个人情感、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相互发生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