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让语文课堂情意无限

2016-05-14沃丽萍

关键词:体验情境情感

沃丽萍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多次出现了“体验”这一重要词语。这就启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体验的过程,引导学生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事实证明,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体验的过程,语文课堂才会情意浓浓,走向有效。这篇文章,笔者就以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视角,谈谈如何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情感、思维碰撞的精彩阵地。

关键词:体验;情感;情境;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33-2

一、模拟体验,在情境中滋生情感

模拟,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对课文中相关的情境加以再现,使学生在模仿、扮演的过程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加深感悟和理解。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实验模拟的方法来学习的。

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课文中设定的角色来表演人物相应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好的表演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促使两者合二为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语文教学的理想状态,也是有效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加运用。如《推敲》这篇课文,课文中写道:“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理解了“吟哦”的意思为“有节奏地吟诵诗文”的基础上,我请学生上台来扮演贾岛。只见一生上台来,一边摇头晃脑读“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边胡乱地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引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表演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哪里表演的好?哪里需要改进?有的同学说:好体现在读的时候摇头晃脑,有吟诵的味道,而且节奏很慢。有的同学说:不好体现在念的诗句和动作配不起来,应该念“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时,一手做推的动作;念“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一手做敲的动作,另外一手始终是牵着驴绳的。还有的同学说:应该反复地念这两句诗,以突出贾岛这时候已完全入迷了,所以才能“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体会到这些后,再请生上台来表演贾岛,这回效果完全不一样了,看着“贾岛”“滑稽”的样子,部分同学在下面忍不住笑出声来。我随机问:为什么你要笑呢?从中你能感受到贾岛的什么精神吗?有了刚才的模拟体验,学生的回答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同时也明白了写周围人的“笑”是为了衬托贾岛的“痴”,情感体验和语言学习就这样在角色扮演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实验模拟。

课本上有些说明性质的课文可以用实验模拟来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从现场的情境中获得心理体验,产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探究问题变得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学会合作》中的外国教育家做的一个小球“逃生”实验,就可以适时地为学生做一做,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白“合作中要有可贵的牺牲精神”的含义。再如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为了理解雷奈克医生是如何从女儿玩跷跷板的游戏中明白木质的传声能力强,我请学生趴在桌上,耳朵紧贴桌面,一手敲打桌面听声音,当听到比空气中传播更响的“咚咚”声时,学生都感到神奇有趣,同时感叹生活中还有这么多的学问,今后要像雷奈克一样学会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3.视听渲染。

立足当代,着眼未来,有效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采用一定的视听辅助手段,给学生感官上的多重刺激和身临其境的感受。视听辅助带来的变革,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艾滋病的可怕,我给学生出示了几张艾滋病患者的图片,在学生的惊呼声中达到了渲染的目的。同样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恩科西面对天灾时的坦然和顽强,我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有关他的视频录像,其中有一段是恩科西在出席国际艾滋病研讨大会上的演说,他的演说令全场听众肃然起敬,掌声雷动。演说被浓缩成几句话:“我们也是人,可以说话,可以走路,我们是平等的。”当这段文字被学生反复吟诵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学生眼中的震撼和感动。是的,小恩科西的顽强固然让人钦佩,但震撼孩子们的分明是先前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排斥。对于小恩科西的去世,我又相机穿插了《思乡曲》,在哀伤的旋律中,我完成了我的配乐朗诵,而学生却仍在情境中久久地回味,或许在佩服生的不易,感叹死的顽强……

在角色中表演,在实验中模拟,在视听中再现,学生都会在亲历中获得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体悟,由“体”生“验”,这与语文教学注重熏陶感染是一致的。

二、对比体验,在碰撞中强化情感

有时为了突出课文内容的某一形象,可以设计相近或相反的情状让学生在对比体验中加深印象。事实证明,成功的对比,往往能强化学生的个性体验,对于烘托形象、加深理解、获得感悟有独到的功效。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当学生学习了霍金“龇牙咧嘴”的标志性形象后,可以追问:如果你处在他的这种境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很多同学都表示会意志消沉,有的甚至说:与其在轮椅上一辈子,还不如死了算了。通过与自身思想行为的比较,学生自然能体会到人物的伟大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从而从内心发出由衷的赞叹。其实很多表现人物的课文都可以这样教,像《海伦·凯勒》、《诺贝尔》、《二泉映月》等,课文中的主人公都是在逆境中成长的典范,与我们常人相比,思想品性上自然有很多不能及之处。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在移情中比较,在比较中体验,语文课的情感强化点就在于此。

三、联想体验,在联系中优化情感

联想是指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事物的经验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联想就是回忆相关知识、过去有关事物或某段生活经历,触发对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或生活经历的感悟,从而使认识深化、情感优化、经验提升。好的联想往往能点亮学生的智慧,突破教学的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黄山奇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对迎客松的描写:“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教学时,我问同学什么叫“饱经风霜”,一个预习认真的学生照搬了词典上的解释给我,而其余的同学还是不太明白“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的意思。于是我问:“见过爷爷奶奶饱经风霜的脸吗?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学生的思维被点燃了,有的说是布满皱纹的,有的说是皮肤被晒得很黑,有的说脸上很粗糙……于是我再问:“你们见过饱经风霜的手吗?”这时学生的热情就更高涨了,什么手上有茧子,磨出了泡,皮肤干裂、粗糙……看来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关键是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于是我又问:“黄山上那棵松树到底经历过哪些艰难困苦呢?”有的说没有肥沃的土壤,有的说忍受高空的风雪,有的说饱受烈日的煎熬。“是的,照理说,它应该憔悴无力了,可是课文中说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你从这棵迎客松身上,读出了什么?”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对迎客松的赞美溢于言表,从而也就更好地理解了“代表”和“象征”两个词的分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激活学生生活中的相似经验,使知识形成相似块,便于为学生理解、接受,并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优化原有的情、知、意、行。

四、想象体验,在创造中升华情感

想象又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和活动过程,想象是对事物再认识、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成功的想象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意境更丰富,情感更集中。想象可以在概括处求具体,在空白处求充实,在省略处求完整,以实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高层次的对话,获得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莫高窟》一课中的飞天,在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飞天的曼妙姿态后,我请生再补充其他飞天的样子,有的学生说:“手握笛子,侧身而吹”,有的说:“手捧鲜花,洒向大地”……他们的想象补充了其他飞天自由舒展的形象,丰富了课文美的意境。再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在学习了“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后,我让学生这样想象说话:当他被病痛折磨时,他;当他被同学嘲笑时,他;当他看到其他身患艾滋病的儿童时,他。由于前面充分的铺垫,到这时学生的话匣子就完全打开了。有的说:当他半夜里被病痛折磨时,他咬着被子,豆大的汗珠从他脸上滑下来,可是,他不喊一声疼。直到天亮,他才沉沉地睡去。有的回答:他被同学嘲笑时,他在心里默默地说:“我一定要坚强。”还有的同学这样说:当他看到其他身患艾滋病的儿童时,他对他们说:“厄运只是暂时的,它击不垮我们活下去的信念”……你看,通过这样的想象补白,人物形象在学生心里就活起来了,美好情感就在学生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高层次的对话,在对话中实现了语言的训练,在创造中收获了情感的升华。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的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钝,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是的,苏霍姆林斯基讲的那条有着“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流到学生心田里的——其实就是学生自身的独有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体验过程。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注重还原生活,必将让语文课堂情趣共生,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陆志平.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8).

[3]林建坤.生活教育与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猜你喜欢

体验情境情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感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台上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