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群舞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2016-05-14罗丹
罗丹
(摘要]本文从群舞的角度,探讨舞剧中的人物塑造。群舞在舞剧中发挥的作用可分为两点:一再现性的叙事作用。群舞的叙事性有的时候是直接叙事,有的时候是间接叙事的。舞剧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通过群舞的这种叙事逐渐塑造出来的。二表现性的抒情作用。群舞在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时候是舞蹈形象的内心外化,有时候是舞蹈形象的外在衬托,有时候更是担负着立“象外之象”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舞剧群舞人物形象
舞剧在中国是只有80年历史的“舶来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需要,尤其改革开放以来,舞剧创作收获颇丰。“不过平心而论,能够称得上精品的却是凤毛麟角”。对于中国舞剧高产但是缺乏精品的现实,肖苏华在其《中外舞剧作品分析与鉴赏》一书中提到几个原因:1观念滞后;2理论研究非常薄弱;3评论处在初级发展阶段;4缺乏创新;5教学缺失。我们将如何从这些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住舞剧创作的核心要点呢?笔者认为,舞剧的任何主题、创意和结构都是通过形象来体现的,至于语言、音乐、舞台美术也都是为形象服务的。因此在舞剧的组成要素中,人物形象处于核心位置。塑造人物形象的成败,直接关系舞剧的好坏。因为没有舞蹈人物形象,即使其他要素都存在并且完美,舞剧都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肖苏华在其《中外舞剧作品分析与鉴赏》一书中谈关于舞剧的评价标准时,提到优秀舞剧应该具备的六个评价标准之一就是“生动而鲜明的形象”。这里的形象是指舞剧中各个形象:主要形象、次要形象、以及其他形象等。但是舞剧中一般都是以塑造一至两个主要形象为主,通过形象在结构中运用语言讲述剧情,传达编导所要传达的创意和主题。舞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群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为人知:“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因此舞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依靠单人舞、双人舞的表达力度着实单薄,而群舞确实能够更好的让人物形象传情达意。以下本文尝试从群舞的角度,探讨舞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那么群舞在舞剧中都发挥着什么作用呢?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点:一、再现性的叙事作用。二、表现性的抒情作用。
一、再现性的叙事作用
群舞在舞剧中担当着再现剧本故事的叙事作用。最早的可以追随到诺维尔的情节芭蕾(也称作哑剧芭蕾)。他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节芭蕾”的主张,强调舞蹈不只是形体的技巧,而属于戏剧表现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诺维尔的学生——多贝多瓦尔所创作的舞剧《无益谨慎》至今还在上演,成为当代各大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情节芭蕾”中的群舞很是注重叙事性,注重戏剧的推进和发展。为了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多多借鉴和探讨西方“情节芭蕾”、俄罗斯学派的“戏剧芭蕾”或者其他芭蕾舞剧中群舞的叙事方式。总结而言不外乎两种:1直接叙事;2间接叙事。
(一)直接叙事
换句话说也就是所谓的哑剧成分较多的群舞部分。在直接叙事的群舞中,群舞也许没有太多的舞蹈性。这些群舞有时候出现的只是构图,交代人物身份、故事发生的时代或者背景等。这些动作或者是比较生活的动作,也可以直接就是哑剧,采用这样的方式的目的是更好的叙事,让观众明白演员的意图。这里没有明确的群体舞动,哑剧为主,直接进行叙事。例如:现代芭蕾舞剧《天鹅湖》(男版)序幕中交代的王子皇宫生活,其中有仆人服侍王子起床洗刷更衣;王子和母后参加各种仪式等哑剧性质的群舞,塑造了出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乏母爱的王子形象,在此学生认为这部分属于直接叙事部分。这些直接叙事的群舞构图或者片段有时候不可或缺,它能够较快、较为清晰的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等信息,并且能够直接叙事,推动人物形象的叙事发展。
(二)间接叙事
也就是芭蕾舞剧中的“情节舞”或者“性格舞”部分,这些群舞的舞蹈艺术性比较强,有的有一些形式感,有的比较抽象,有的却是比较具有地域风格。这些群舞,没有直接叙事,却是在一定意义上交代了人物形象发生故事的情节、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这些间接叙事的群舞段落正是体现出了舞剧的特殊艺术性,比较直接叙事而言,更具舞蹈性,对编导的要求也更高。这些群舞段落也更加的成型,算的上是真正的群舞段落。例如:现代芭蕾舞剧《天鹅湖》(男版)第一幕第一场的皇宫生活中的各种仪式、宫廷群舞、以及第一幕第四场酒吧风波中的酒吧女的艳舞和第三幕皇家舞会的表演舞蹈等群舞部分。这些情节舞蹈虽然没有直接叙事,但是却间接的交代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叙事信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间接叙事的作用。
二、表现性的抒情作用
苏珊朗格说:“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人物——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②诺维尔说:“如果艺术品不纯朴就丢弃它;只有内容含蓄才能动人,只有表现自然才能取胜。…‘我们不能只练习舞步,我们必须研究人类的情感!”艺术本来就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精神上的生活表现。群舞在表现形象的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外在的衬托
简单的就可以理解为群舞是绿叶,主要人物形象是红花。用群舞来衬托领舞。即:“群舞人物(角色)一般都会隶属于特定的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的势力范围,起到对这一个或者那一个特定人物的衬托、补充和突出作用。”例如:舞剧《古漠边城》的“节日群舞”舞段中,(光明节)节日中的登梯送火中夺魁受到乡民的嘉许,而尼露拜尔(莲花)编织的织锦带也在姑娘们的绣品中夺魁作为褒奖要奖给光明使者凯赛尔,凯赛尔和尼露拜尔(莲花)此时相识,此刻的尼露拜尔(莲花)有些羞涩。此时的群舞段落承载着叙事功能的同时,更是要表现两位主要人物形象的懵懂相识。再例如:“在芭蕾舞剧《爱情的传说》中,民间画家费尔哈德的四个男友出场跳一段舞蹈,先为他画出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和朝气的人物素描,然后费尔哈德本人上场,画龙点睛的完成自己的画像。”
(二)内心的外化
群舞还经常承担着主要人物形象的“内心外化”的使命。例如: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二幕中的群鹅的华尔兹舞段,向我们展示的是奥杰塔遇到王子之前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少女的宁静,纯洁的美。群鹅“整理”身上的羽毛,一会儿排成几行在月光下无忧无虑地飞翔,一会再月光下无忧无虑的戏耍。虽然奥杰塔此时并不在台上,但我们已经开始进入到她那诗情画意的内心世界中。这里的群鹅是奥杰塔内心的外化。再例如:“现代舞剧《雷和雨》中的“群凤舞”就是繁漪面对爱情失败和周遭舆论压力的一种内心外化。现代芭蕾舞剧《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中的大型女子群舞:“葬花”是宝玉把自己对美好希望、憧憬、理想与自己美好爱情统统埋葬的心理外化。”
(三)象外之象
艺术表现是一种现象传递另一种现象的信息。这也就是符号学所说的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意指作用。唐人司空见惯以“象外之象”论诗,这似乎散发着东方哲学迷离恍惚的神秘气息,但却一语点破了艺术符号的结构。在“象外之象”的结构中,“象”是能指,即指示者;“象外之象”是所指,即由指示者所表示的意义。这个象外之象也可以理解为意境,是寄托了编导塑造象之外的情感的另一个意象,,另一个意境。“象外之象”是一种托物言志,是一种留白,是艺术家追求的较高的作品境界。在立“象外之象”的使命上,群舞担当着重要角色。例如:《薪传》中,演员们无数次的用双手使劲的拍打地面,发出“嘣、嘣、嘣”强有力的声音,那声音是由于先民们不断抗争命运奋发的表现。而当他们一起托起那个孕妇时,无数的双手托起的不只是孕妇,还有希望,那是民族子子孙孙兴旺繁衍的希望。再例如:舞剧《古漠边城》的沙棘草舞段,不是单纯表现沙棘草,“沙漠里突然来临的风暴预示着不可把握命运的戏剧张力。不能是士兵形象也不能恶势力形象,避免让人误解成民族矛盾。用写意的方式表现出世态炎凉,战争背景下的离乱。”通过沙棘草舞段,不仅仅预示了主要人物形象的悲剧爱情,也树立了象外之象,使得舞剧更加的深刻,富有内涵。
结论
以上从再现性的叙事作用和表现性的抒情作用两个方面,总结和举例说明了群舞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但是,优秀的群舞段落应该是表现性的,其叙事性应该是已经完全的溶解在舞动的叙事方式中的,单纯的直接叙事和间接的叙事方式都是笨拙的,是不自觉的。群舞的编排更应该是关注舞蹈本体的,而不是为了叙事而叙事,群舞的这种叙事性更多的是发自舞蹈本体的叙事。用布洛克的话来说:“再现”(模拟)所涉及的是艺术的“他治”的方面,而“表现”则是艺术的“自治”的方面。因此,舞蹈创作作更多的是要关注舞蹈本体和舞蹈自治,其中舞蹈创作不仅仅包括单人舞、双人舞、更包括群舞。在舞剧中,群舞不只是单纯的舞蹈,它不仅可以表现舞剧的背景环境、还有利于推进主要人物的情绪发展、突出人物心理的外化,更能使舞剧中的每一段衔接的更加合理,所以说在舞剧中,群舞也是应该着重注意的创作环节。
(责任编辑:蒋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