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16-05-14李传富
李传富
初中数学这一科目,要通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及概括能力,来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领悟力以及知识的再发现能力。但是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数学的学习只是靠单纯地死记硬背以及反复做题,这样就不能真正地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甚至有些学生还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某些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具体表现为对学习的好恶。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或内在动机。因此数学教学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课堂效果才有保障。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则时刻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艺术。
比如教学“角的比较”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张山的图片,并提问“你选择从哪一面上山呢?”以此引出对角度的比较。在布置任务时对学生说:“请一、二组的同学每人任意画出两个角,三、四组的同学每人任意剪出两个角,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并讨论你们的比较方法。”教师通过提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很有效。
二、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改变学生注意的方向和学习的态度。但是如果教学情境的设置与学生实际相脱离,就会出现反复强调知识点但是学生仍然记不住的现象。如“有理数加法”这一课,教师提出了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而有些农村学生根本不了解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帮助,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不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
创设教学情境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而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其实就是很好的切入点,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旅游的租车和购门票中的数学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课前了解当地租车和购门票的相关信息,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租车和购门票的方案设计;再比如教学时可以采用“商品打折”“电话计费”的例子。这些实例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并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产生求知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课前阅读教材的习惯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和预习,能够使数学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前阅读材料的习惯,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读材料、做题目,完成相应的作业。这往往会使学生养成不能主动思考与探索,对概念、定理、公式等死记硬背的习惯,不利于其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很多教师认为,一节课才四十分钟,哪有时间给学生去探索。事实并非如此,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索的习惯,恰恰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在笔者的教学中,常把预习工作作为学生的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先自己去理解概念、公式,反复推敲文中的公式、定理。在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点,然后教师再按照相应的知识点设计针对性的题目,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于自主性不高的学生,教师也会在课下抽时间,口头询问解题思路,使学生逐渐能够独立完成题目。
预习和作业都很重要。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学习的难点,在教师教学时,就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作业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反馈,学生的逻辑思维、思考过程都表现在解题过程中,因此,教师要督促和帮助学生切实地独立完成作业。
2.培养学生收集错题的习惯
实践证明,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很多学生在做错的题目订正之后就再也不去回顾了,但正是错题反映着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收集自己的错题能够帮助他们找到错误的根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整理错题,并时常检查学生的错题集。笔者每周都会要求学生上交错题集一次,然后逐个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分别给予相应的指导。通过错题集的反馈,教师就能够清楚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困难,并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数学逻辑框架和体系。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习惯
由于有些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尤其是刚上初一的学生,常常“跟不上”数学课。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让新旧知识产生相关点,然后再进行类比教学。如“解不等式”可以与“解方程”类比,“分式”可以通过“分数”类比,“相似形”可以通过“全等形”类比,等等。其实教师的类比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去归纳知识的相似性,帮助学生培养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推理,使学生逐渐掌握其中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比如在教学“角的比较”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回顾“线段比较”的方法:观察法、度量法(即用刻度尺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以及重叠比较法,以此来引导学生探索“角的比较”。
笔者在教学时,会将每节课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让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方式交替出现,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反复学习中把握知识的条理和逻辑。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在题目练习之后提问:“通过刚才解答的问题,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引导学生归纳推理。在初一的教学中,笔者常常将归纳作为教学的一个侧重点,在课堂结束之前,向学生展示归纳的过程和思路,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整堂课教学的规律,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归纳。经过一个多学期的锻炼,学生大都掌握了归纳的方法,实际上相当于获得了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与上面所说的“错题集”相类似,教师也应该注重归纳中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并根据学生要求,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思维能力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易于并乐于学习数学,自然会形成并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