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16-05-14李蓉
李蓉
摘要:分别从将课堂还给学生,注重知识的生成,体现“生本”理念;朴实自然,不加修饰,却蕴含着浓浓的数学味;学无止境,爱无止境,让学生爱老师,更爱老师的课堂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个体差异 全员参与
一、实现主权回归,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对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很快就忘记;看过了,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二、落实教学模式的现代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像老师亲自上树摘下苹果,洗干净削好皮,让学生拿着吃,甚至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苹果是什么味的,你们吃出来了吗?而新式的教学模式,只需要老师告诉学生,那儿有苹果,鼓励学生们积极行动,分工合作,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自己洗好苹果削好皮,然后自己品尝胜利的果实,把苹果的味道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分享。
新的教学模式里,教师把学生小组化,关注学生弱势群体,分组按学生平时的能力水平,每个小组实力相当,不存在尖子组、后进生组等差别。鼓励学生课前必须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法解决的,在学生的小组中讨论解决,这个讨论成果要求组内所有成员掌握。新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指导-合作型,而是共同参与型。教师不能直接灌输知识,也不能用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是引路人,通过暗示、情境等启发学生,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交流。在这过程中教师放低姿态,融入学生的讨论中,与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
三、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全员参与
司空见惯的课堂现象是,教师提问的大多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放在了“遗忘的角落”,这既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高效的课堂,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关心那些学有困难的同学,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他们的回答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既不是同学的陪衬,也不是教师遗忘的角落,“我参与,我进步,我快乐”的意识一旦在他们心中扎根,学习积极性将会极大地被激发,成绩也会在不断的巩固和夯实中得到提高。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效的主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高效课堂绝不是一言堂,而应是群言堂。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课本、学情的前提下,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收获幸福和快乐,这是高效课堂应有的追求,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贯彻。
四、注重评价
科学、合理的评价,既可以促进教与学,又可以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现代教育评价重视发挥评价对象的主体作用,重视他评与自评相结合,注重自我调节的过程发展,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按照评价目标体系,使评价过程成为“学习——对照——调节——改进——完善”的过程,有利于评价对象及时看到成绩,受到激励和鼓舞,找到差距,及时改进和提高,有利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强调评价的过程化,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让他们在体验成功中进一步发展。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客观、真实、科学地评价每个学生。运用多元评价手段有利于建构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和管理体系,可以促使小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优良学风,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会生.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策略[J].现代阅读,2013,(03).
[2]赵有娟.初中数学小班化小组合作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