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地区人畜饮水的探讨
2016-05-14陈建平
陈建平
摘要: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贫困地区的人畜饮水问题大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本文阐述了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存在的问题,着重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贫困地区 人畜饮水
一、绪论
当前,贫困地区人畜饮水比较穷困之地多属于山区和半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交通不畅,村寨分散,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人畜饮水多采用降水、地表水以及地下水。
为使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安全得到保障,贫困地区供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质标准包括物理性状、化学性状、毒理学及细菌学四大类指标。水的物理性状包括浑浊度、臭和味等各项指标。要求水质从感观上对人体无不良刺激。
水的化学性状包括PH值、总硬度、铁、锰、铜、锌、挥发酚等各项指标。超过一定限量时,将会使水发红发黑,产生异味、异臭,水烧开时产生沉淀,为生活用水所不宜。在贫困地区最常遇到的是地下水含铁、含锰和硬度过高,这时需采取除铁、除锰措施。而降低水的硬度则比较困难,在贫困地区中无法实现,遇到此情况只有另择水源。
水的毒理学指标包括氟化物、铝、砷、氰化物等有害物质,超过卫生标准时将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含氟量过高的水,不宜作生活饮用水。水的细菌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通过消毒措施,使水质达到流行病学上的安全,为群众供应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是建设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工程的另一项主要指标。
二、贫困山区人畜饮水安全面临的问题
当前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性地方病和水性传染病威胁,加上贫困地区供水工程标准低,缺乏水处理设施,饮水水量和水质没有保证。由于受资金的制约,饮水标准无法保障。另外,居民点到取水点的距离一般比较远,而过去修建的饮水工程大多为水井、水窖、水池等小型、分散工程,供水保证率低,遇到连续干旱就会重新出现饮水困难。有不少贫困地区居民直接从江、河、库及坑塘中取水饮用,这些水相当一部分水源水质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及安全标准。
首先,贫困地区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现象严重,由于饮用水细菌超标、地表水未经处理等导致的地方病最多,影响牲畜饲养,更危害当地群众身体健康。这就需要水质检测必须到位。水质质检不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饮用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缺乏必要的质检设备,二是即使具备设备和相关人员,由于缺乏对质检工作的重视或是质检费用较高,导致质检频率较低。水质质检工作不到位,导致工程供水水质难以保证。
其次,近几年来,虽然贫困地区经济得到发展,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居住、电力、交通等条件已逐步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贫困地区饮水设施建设基本停留在较低水平,明显滞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饮水工程缺乏水处理设施,水质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在饮水设施建设中存在工程成本高,缺乏资金来源的问题。一方面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涉及面广,贫困地区人口密度小的特点使得人均管线长度较长,工程成本高。另一方面,贫困地区饮水安全意识不强,经济支付能力较差,即使建设了饮水安全工程,实际供水量远远小于工程设计的供水量,造成资源闲置的同时也使得工程资金回笼困难。同时,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的资金来源通常是国家或者地方财政共同投资,来源单一增加了资金压力。同时,招投标不规范,工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招投标阶段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相关的行业评标标准未形成,造成招投标过程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无法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创新、经济、安全和质量,导致最后施工质量不过关甚至无法通过卫生监督部门的验收。
最后,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工程规划和后期管理脱节,导致工程建设存续期短,报废、重建频繁。一方面贫困地区供水工程面广量大,单个工程规模小,客观上管理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各个地方的贫困地区供水工程缺乏健全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少且缺乏专业性。工程建设后,地方财政也难以拨付资金进行后续维护管理,导致不少设备由于得不到更新、缺乏正常的运行经费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解决人畜饮水安全的措施
1、加强污染水源治理,合理开采地下水对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受污染问题,一要加强治理。像化肥厂和化工厂有限公司这些大冶炼,污水处理设备老化,长期排放废水,造成水氨氮超标准,必须限期更新污水处理设备,使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要求标准:污染严重的小型乡镇企业,必须强制关停并转产;政府要加强监督,同时征收污水处理费,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二是采用先进的成井工艺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打井利用地下水,必须经过主管部门审批控制,施工要选择有资质的专业打井队,采取先进施工技术和水源保护措施,确保深层水不受破坏,建设好永久性安全用水工程。
2、供水工程实用和多样性。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农民的承受能力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和标准,建设资金要充足,工程要配套,质量要达标。在选择工程方案时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选择工程形式和建设方式并进一步确定其规模。取水建筑应尽量简单可靠,以地表水为水源时,可修建小型水库、河床式取水建筑物、岸边式取水建筑物、渠道涧槽引水、管道引水等。以地下水为水源时,采用大口井、机井、地龙(渗渠)等。采用何种形式,需按各地水源,地形等情况决定。在采用沉淀池、过滤池等净水建筑物时,应力求简单适用,尽可能选用当地材料,以减少工程造价。在建造水池、配水管网等输、蓄、配水工程时,贫困地区尽量选择树枝状的管网布置方式,管网中尽量多设置调节建筑物,尽可能利用地形建高位水池。
3、加强净水工程的管理,净水工程在整个工程系统中不可轻视,为了保持水质良好,过滤池中的砂、碎石填料,每年应清理一次,并按级配要求重新装入新料。沉淀池要经常清淤或冲洗,特别是雨季引水,应防止大量泥砂进入管道,水渠。做好配水工程的管理。供饮水用的水池,应保持不垮不漏,在运行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开敞式水池,要经常清理池中的污物,池底每年清淤一至二次,并防止牛马牲畜直接在池中饮水,保持水质卫生。重视供水设备的管理,供水设备主要包括闸门、水表、水龙头及水泵、电机等。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或螺丝松动要及时维修,防止工作失职,影响正常供水。水泵及电机等重要设备,要严格按规程操作。强化水质监测管理,供水工程投产后,必须经常化验水质,以确保供水安全。加强水源保护、水质净化和定期对水质检测管理,保证水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集中供水,应当配置消毒设施,设施经常性的消毒;分散供水,应当不定期进行消毒作业。水源地、水厂、管理站房建设要求“四化”,即:正规化、规范化、标准化、环境美化,逐步实行现代化管理。对水厂要进行确权划界,以利于水厂管理,划界范围可参照自治区水工程划界范围,以划拨方式提供。
4、管好用好贫困地区供水工程,是使工程正常供水,充分发挥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贫困地区供水工程建成后,必须加强管理,在运行过程中,必须进行维修养护,其中包括取水工程、净水工程、配水工程、供水设备、水质监测等方面的管理和养护。根据工程所有权的明确归属,建立明确的管理责任制。应依据工程大小和受益范围,建立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做到奖惩分明。管理机构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水源保护、用水制度、节水措施、水费征收等内容的规章制度和条例。
参考文献:
[1]王蕾.贫困地区饮用水不安全因素分析及水源地保护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
[2]汪好芬,胡忠义.贫困地区地区饮水安全问题与保障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