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孙中山的人才引进思想

2016-05-14郝温娜

魅力中国 2016年9期
关键词:人才引进孙中山

摘要:人才无论在每一个朝代都是国家兴旺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的引进人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孙中山面对着中国人才缺失的情况,提出了“借才异国”的人才引进思想,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孙中山;人才思想;人才引进

基金项目:本文系平顶山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孙中山人才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2007)的阶段性成果。

孙中山在长期的海外革命生涯中,研读了大量西方的书籍,并实地考察了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他不断总结欧洲富强的历史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了人才在富国强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外,孙中山还总结了西方的人才选拔制度,对选举制、委任制和考试制度的利弊作了认真的比较,在西方“三权分立”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权宪法”思想,主张在人才选拔和监督上实行考试权、监察权独立。这种对西方人才思想观念借鉴、引进外籍人才的思想也成为了孙中山的人才观思想的重要来源。

一、中国的建设需要聘请外籍人才

在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就提出了引进外国人才的建议,他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当时李鸿章为了解决中国人才短缺的问题,建起各式学堂,花费巨资聘请西方人授课并招募幼童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孙中山对李鸿章的做法持赞同的态度,他认为:“方今中国之不振,固患于能行之人少”,因此他提出:“夫能行之人少,尚可借材异国以代为之行”,[1]这是孙中山第一次明确提出“借材异国”的思想。之后,随着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入了解以及在不断的革命活动中,引进人才的思想逐步发展起来。

孙中山“借材异国”的思想主要是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首先是中国的建设人才十分缺乏,必须聘请外籍人才来中国对各项经济事业进行扶持和帮助。孙中山认为:“欲图中国实业之发展者,所当注重之问题,即资本与人才而已”,而“人才问题之解决,则有二法焉:一为多开学堂,多派留学生到各国之科学专门校肄业。毕业而后,再入各种工厂练习数年,必使所学才能升堂入室,回国能独当一面以经营实业,斯为上着。然此非十馀年后不能成功,而当此青黄不接之秋,急者[须]治标,故二为广罗各国之实业人才为我经营创造也”。其次是受到美国引进人才以发展实业做法的影响。他曾经用美国作为例子,说:“当其发展实业之初也,资本则悉借之欧洲,人才亦借之欧洲,人才亦多聘之欧洲,而工人且有招之中国。其实业之发达,今已为世界冠矣”。[2]1912年,孙中山指出:“夫铁路者,今日文明富强之利器也”,美国现有120万里的铁路,乃世界之最,其富强程度亦为世界第一。因此,中国必须急起直追,效法美国。“美国之法为何?曰:招待外资,任用外才,政府奖励,人民欢迎,此四者可以助美国铁路之速成也”。正因为受到这两大因素影响,所以他在1921年7月8日,在致廖仲凯的的六十三项救国计划中第四十二项中,列出了“聘请列强军事专家人员来华教练我国海、陆、空军事学生,及教练国防物质技术工程之意见计划书”。从这可以看出孙中山下决心主张聘用“外才”来进行经济建设。

孙中山认为外国的各种人才也有帮助中国的愿望,愿意前来中国为中国建设出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少外国志士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提供帮助并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在孙中山近30年的革命生涯中,“与孙中山有过直接交往的日本人达四百人以上”。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各志士之对于中国革命事业,先后多有资助,尤以久原、犬塜为最。其为革命奔走始终不懈者,则有山田兄弟、宫崎兄弟、菊池、萱野等。其为革命尽力者,则有副岛、寺尾两博士。此就其直接于予者而略记之,以志不忘耳。其他间接为中国革命党奔走尽力者尚多,不能于此一一悉记”;[3]二是中国实业发达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将会对外籍人才产生吸引力。孙中山指出:“中国实业之发达,固不仅中国之益也,而世界亦必同沾其利。故世界之专门名家无不乐为中国效力,如海客之欲为荒岛孤人效力者也”。

把以上的各种资料综合起来不难看出,缺少建设中国社会的各种人才,是孙中山“借材异国”思想的现实根据,而当时美国借才开发实业成功的经验、外国志士帮助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和对中国实业发达所具吸引力的认识是孙中山引进人才思想产生的重要条件。

二、加强对外籍人才的聘用

孙中山曾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劳动力充足,从各种资源来看,国家不可能富强不起来。而目前的落后现状,只是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缺少合适的经营管理人才。所以,他提出:要积极引进外国经营管理,虚心学习欧美等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他们的先进科学管理方法进行中国的实业建设。所以提出了要聘用有经验的外籍人才来帮助中国进行建设。在聘用外籍人才时他始终提出要坚持两项原则:一是聘请有真实本领的人才。在孙中山看来,中国需要的是工程技术专家和经营管理专家之类的高级人才,而不是一般工匠。他在有关文章和函件里提出了引进人才的质量标准。1916年1月,他致函咸马里夫人:“我正希望夫人能和美国矿业界人士有所结识,所指并非投机商人,而是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能于我国创办事业有所助益之人才。我国将兴办和开发矿产事业,并将鼓励人民效法,故具有此类才能之人实为急需,请代为留意罗致”。二是聘用外籍人才的自主权应掌握在自己手中,以维护国家主权。孙中山认为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十分重要,在他看来无论是借用外国资本,还是在聘用外籍人才上,都应以维护国家主权为前提。1912年10月,他认为铁路“欲求速效,则惟有借用外国资本,聘请外国人材,故兄弟主张此铁路政策,采取开放门户主义”,“但开放门户,须保持主权”;孙中山在借款修筑广州至重庆与兰州、广州至成都铁路合同中,虽然不得不接受债权人推荐的外籍技术人员,但他仍然坚持“所聘外籍人员如有不正当行为或不能胜任者,由督办同工程完竣后总工程师商议后,经政府核准可免其职”。[4]

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急需两种外籍人才:一是军事人才,帮助中国训练军队。二是实业人才,以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而实业人才中最急需的则是发展交通运输、商业、农矿事业的外籍专门人才,在引进人才的来源问题上,孙中山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有真实本领,无论是来自哪个国家的人才,只要来到中国都会受到重用。

孙中山主要采用了三种引进人才方式:一是托外国朋友代聘。如:委托美国商人戴德律、咸马里将军夫人等物色、代聘工程技术专家、经营管理百货公司专家等。二是由外国借款公司推荐。如:1923年4月签订的《广州成都金币借款合同》规定:“一俟提供此项借款,即由政府与受托人协同推荐,并由政府委任一有名望之加拿大或英国顾问工程师公司与督办协同办理此路事务。其驻中国代表应是加拿大人或英国人,应是建造期内总工程师”。三是请外国组织或政府选派。由于孙中山一直未能掌握全国政权,无法指挥中国驻外公使即中国驻外使馆,也不能帮助孙中山引进优秀的外籍人才来协助中国的建设。

三、加强对外籍人才的管理

孙中山在对外籍人才的管理上也有独特的方式,其主要办法是签订合同,实行合同制管理。1914年10月,他致函戴德律:“根据委托,你有权签约招聘愿为我国政府经营百货公司的专门人才,其待遇当与美国时下通行的标准相同,再加上为了取得这种来华工作的劳务所确实必要的额外补贴”。[5]《关于广州至重庆与兰州支线之借款与建筑契约草案》和《广州成都铁路金币借款合同》,这两个合同的签订更全面地体现了孙中山对外籍人才实行合同制管理的思想。

以1923年4月签订的《广州成都铁路金币借款合同》来列举孙中山关于对外籍人才进行合同制管理方法。“金币借款合同”所体现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二:一是所有受聘外籍人才必须订立合同,且“聘用外籍人员合同应与通行格式相同”。具体合同格式列于中华民国外交部于1915年9月《拟定聘用洋员合同稿(普通用)》,包括总则、职务、权限、年限、薪俸、川资、请假、事故、抚恤和附则共计十条,对以上各项给出了明确规定。“金币借款合同”规定:“为办好此路,所有重要技术人员,应聘用富有经验有才干之外国人”,“其聘任及其职责,经督办与工程完竣后总工程师协商后呈中国政府核准”;“工程完竣后总工程师及总帐房之薪水及聘用合同之条款由政府与受托人商定,其薪金等费用均由铁路总帐中支付”。二是根据合同的规定对聘请的外籍人才进行管理及约束。“金币借款合同”规定:“所聘外籍人员如有不正当行为或不能胜任者,由督办同工程完竣后总工程师商议后,经政府核准可免其职”。

孙中山主张借用外国人的智慧来共同开发中国的实业,使中国逐步富强起来,这一思想是独具特色的。他对借用美国和法国的人才寄予厚望。1920年4月,他在《中国人之直言》中说:“中国不需要钱。我们需要智力与机器”,我们希望从美国借到“机器和教导我们如何使用机器的专家”,并建议道:“美国的资本家们与中国人联合,共同开发中国的实业。美国人提供机器,负责给外国专家们开支;中国人提供原料和人力。合作的基础要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原则上。美国的人力资本可获得相应合理的报酬或利益。这样的合作,对美国的资本家而言,如果美国人不与中国合作设厂的话,则“迟早都要被驱出中国市场”。

以上列举的一些信件或文章中的片断,都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孙中山一心想借用外籍人才的各种优势来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但同时也要提出了要对这些外籍人才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否则中国会变成外国人的天下。

四、培养中国人才来取代外籍人才

孙中山深刻地认识到借助外籍人才的力量来帮助中国进行和管理经济建设只是暂时而不是长久之计。借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再继续不断地“借才”,而由中国自己的人才取而代之――就是培养出中国自己的技术人才,所以孙中山认为外籍人才引进尤其重要。孙中山认为:为了实现用中国自己的技术人才取代外籍人才的目标,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靠外籍人才培养华人,让他们学会并掌握取代外籍人才的本领;二是合理使用华人,使其逐渐取代外籍人才。而培养华人的途径有三:一是“多开学堂”,以培养各式新式人才;二是“多派留学生到各国之科学专门校肄业”,然后回国经营并建设中国的实业。虽然这两种培养人才的时间比较长,一般至少需10多年,但这也是最佳的途径。三是利用外籍人才培养华人。孙中山尤为重视这种培养华人的方式。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之“第一计划”中指出:“必以教授训练中国之佐役,俾能将来继承其乏,为受雇于中国之外人必尽义务之一”,明确要求受聘的外籍人才必须全力教授华人,在学成之后来取代外籍人才。他在《孙文学说》第七章中提到:“欢迎列国之雄厚资本,博大规模,宿学人才,精练技术,为我筹划,为我组织,为我经营,为我训练;则十年之内,我国之大事业必能林立于国中,我实业之我才亦同时并起。十年之后,则外资或以陆续偿还,人才可以陆续成就,则我可以独立经营矣”。

孙中山重视合理使用华人问题,同时也注意给华人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以便华人尽快取代外籍人才。他在“借款契草案”中规定:“凡关于管理铁路之重要人员,如有经验、有技能之欧洲人与有能干之中国人,均须一体并用”。而“金币借款合同”则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所有重要技术人员,应聘用富有经验有才干之外国人。如遇有同样能胜任之中国人应优先聘用”;在待遇上,“除承造人之经理之及其属下主要工程师外,其他外籍工程师及办事员之薪水与中国同类铁路人员相等”;承造人有责任帮助中国技术助手,“建造此路所用之中国技术助手,承造人应为其提供熟悉铁路各部门情况之方便,并令工程人员尽力为其提供有关建路资料”。[6]尽管由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受到挫折,没有完成实施培养华人以取代外籍人才的计划,但他的培养华人的途径和方式对中国的发展仍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面对中国建设人才的缺乏的事实,孙中山主张“借材异国”;而“借材”则必须坚持聘请有真实本领的人才,用人的权力必须由自己操控的原则,对人才实行合同制管理。孙中山也逐渐明白聘用外人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培养华人以取而代之;他主张“借用”外国人才共同加快中国富强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15.

[2]《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25.

[3]《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31.

[4]《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23.

[5]《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23.

[6]《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26.

作者简介:郝温娜(1981—),女,河南焦作人,平顶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人才引进孙中山
孙中山的绰号
千万不可小看书生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待人有求必应
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孙中山彰显气度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沧州科技人才流动问题研究
论我国乡镇企业人才引进的现状与发展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后发展地区人才引进的机制研究
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