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原因及现状研究

2016-05-14陈秋怡何眈宏

魅力中国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融合

陈秋怡 何眈宏

摘要: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就开始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有其必然性的。一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并研究了融合的现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融合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时代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封建文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智慧的结晶。随着西学东渐和留学运动,马克思主义渐渐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文化,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就必须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主义可以传入中国并发展是一种历史需求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危难的时候来到中国并且生根发芽,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人民的思想利器,这与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鸦片战争后,面对日益激化的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一部分先进人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艰难尝试,但这些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厄运。国家形势越来越乱,人们又觉悟要成功就必须唤醒国民的文明理念,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比照下,中国传统文化黯然失色,人们对传统文化丧失了信心。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用资本主义文化来对抗封建文化,于是在1915年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极其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

自古以来,人们在对于外来思想总是在以本民族已有的逻辑结构和文化心理为基础然后加以择取、整理和吸收的一个过程,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是很一致的,因此二者的结合就极其有可能。马克思主义所论证的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特别是它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引起了深受外来资本压榨和盘剥的中国人的共鸣。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观念相契合,“民本”传统由来已久,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2],这些传统观念成为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观点的思想前提。

3.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展下去必定要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风格精炼准确,这种语言特点是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外在表现,既体现了思想的深刻性又让人回味无穷。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正是要借助于中国传统的范畴、概念以通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依据时代主题的转换而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形式的同时也富有时代的气息与特征。[3] 以中国的民族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才会使其能够为人们乐于接受和理解。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和革故鼎新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都是一致的,这些文化精神上的一致性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原因,也是更深层次的原因。精神价值的一致使二者的结合更为深刻和紧密。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所取得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首先是毛泽东思想,它由毛泽东及其第一代领导集体共同创立。毛泽东思想将独具特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详解和应用,不仅解决了中国的实际问题,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权,而且也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历史课题。而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方向,在实践中贯穿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在新时期所提出的又一重大理论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融合、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重大议题,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继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奋斗目标上也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江泽民同志坚定地认为只要我们勇敢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在开拓创新中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会迈上新台阶,谱写出更优美的曲目。以胡锦涛为主的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如何建设一个新型政党、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该如何发展、怎么发展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再认识,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所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今,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然上任,正在以新鲜的血液注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而成的这些理论体系中并形成更为与时俱进更为充实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带领下,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中华民族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足、信心不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维习惯、信仰很容易受到金钱、名利等各种利益的腐蚀,导致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物质文明的诱惑、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思想意识的腐朽,使人民大众受到的影响比以往更强烈,使他们片面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轻易的诋毁自己的信仰。

其次,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影响颇大。教条主义主要是把书本、理论教条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形式主义则是把形式强调到一种绝对化的程度。进入到新世纪,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依然盛行,要么完全照搬古代思想家的著作和学说,丝毫不顾及历史情况和现实变化,要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说断章取义,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是从全局立场出发而是挑选经典著作中的个别观点加以教条式的理解。这些错误的论断歪曲了马克思主义,致使一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念以至于否定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没有完成时的,二者的融合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批判继承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孟子,《孟子.尽心下》。

[2]荀子,《荀子.王制》。

[3]黎康,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方式,江西社会科学:2005 年版第 5期。

[作者简介]1.陈秋怡(1989-),女(汉族),江苏海门人,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何眈宏(1990-),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