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少主义对当代的启示
2016-05-14刘先军
摘要:当今的设计领域,已经无法从技术手段与哲学理念去重新演艺设计风格的时候,许多设计师重新从绘画与雕塑等艺术形态那里找寻新的设计路径。一种艺术形态的发展原本就会受到其它艺术形式影响与启示。从这一相互胶着的相互转化中找到其新的思路,就变成了建筑设计发展新的动力。
关键词:极少主义 60 年代 启示
一、极少主义艺术
虽然许多设计作品中都能找到极少主义的痕迹,但是当代设计师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去认识与理解设计语境,所表达的手段和方式也各不相同。极少主义并不是一种引领时代的“风格” 与“主义”,而是一种设计思维和理念。但是依然我们可以从这种思维发展的轨迹中找寻到共同极少主义的特性。
自至上主义、构成主义及风格派的发展势头走向穷途末路之后,西方现代艺术逐步趋向于艺术创作的原点进行探索。作品越发纯净而单一,体现来源于艺术家对现代艺术自我的认知与理解,将艺术还原一个绝对独立的实体。亦即追求摆脱真实客观世界中的本位意识与具象元素,使艺术摈弃掉所有流派和主义的既定法则,与曾经中的记忆和过往的理论断绝任何联系。这种纯粹的带有僧教徒般的教义,使艺术家们坚信,只有形态回归到原始的本源,色彩从形体中彻底的解脱出来,艺术才有可能成为独立元素。
当现代艺术家摈弃了意识形态和个人化的情感色彩,远离感性与联想,以几何形态来表达世界的存在法则,艺术创作就会成为一种纯粹的文本性的理性体验。这场运动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形成了带有宗教色彩的极少主义观念。极少主义一方面尽可能简化艺术家创作的主题元素;另一方面减弱了艺术家的主观臆想和冲动的宣泄。以可复制的产品代替作品的唯一性。早期的极少主义更多的通过雕塑与装置进行直截了当的表达。这种形式的极简抽象主义继承了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的理性观念,艺术家甚至将展览场地与自然场景融合在一起,脱离传统艺术的创作过程,把制作的工作完全交给工厂或者作坊。最终的作品也完全无视传统意义上的作品与场景和环境之间的联系,空间平面与立面、人与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甚至与展厅空间内外都成为了作品的一个整体或者部分。
这种方式无疑把至上主义、构成主义及风格派所强调的非情感元素推向了极致,进而使极少主义观念走向了现代艺术的反面,以至于七十年代的美国变成了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条鸿沟和界线。
极少主义艺术家认为艺术作品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与背景及周围场景形成一个整体。艺术作品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作品本身,而是有其存在的环境因素,而这种存在的价值不需要艺术家进一步的叙述。
同时这种思维方式也与中国古老的禅学思想有着许多相同的理念,通过以自身感悟来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将事物最本质的一面展示出来,让观众自主参与构建作品的完整性。
六十年代的西方艺术界,对极少主义出现了不同的争论,而极少主义这一概念也无法对这一现象所隐藏的意义进行完整的表述,但至少表达了这样一种关念:本源化的形式,具有特立独行的表达方式,昭示者现代艺术一种新的范式。在极少主义的艺术作品中见不到形象化的的人物造型和符合逻辑的色彩关系,极少主义雕塑家比亨利·摩尔、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则走得更远,他们完全采用几何化和线性的方式,将人物形象进行抽离和简化,对于形象的抛弃以及采用的超现实方式,反映了二十世纪艺术界所追求的时代话语。
二、极少主义的艺术启示
极少主义原本是想借用现代艺术的这种形式建立一种对物质的界限进行划分的方法与原则,以此将事物之间的联系打断。实际上这种界限的划分只不过是极少主义对“简约性”的追求与肯定。这种划分界限的结果无疑昭示了作品的自明性,拒绝主观意识的融合与纠缠,直到公众确认它的存在,其内核隐藏着多种艺术语境的相互融通与语义嫁接。对建筑设计中空间与陈设、空间与环境之间视觉与心理的尺度把握有着明确的暗示和深刻的启示。
极少主义以这种拒绝任何隐喻与装饰性介入的原则,来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美学体系。它是通过物体对自身冷静的陈述,而不是对描述结果进行渲染。这种对三维空间的描述方式,对理解建筑设计空间的简约特征及之间的矛盾冲突,提供了认知与思考的途径 。
极少主义艺术对作品自身客观存在的方式提供好了更广泛的可空间,对其合法性特给予了更加确切的可能性。极少主义建筑设计也正是通过空间与构造等要素来界定空间存在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它们共同之处是都排除任何强加于空间内的具有装饰与表现意味的形式。拒绝一切自我行为的方式,然后再通过各种法则使其合理化。
极少主义艺术家认为物质在三维空间中的真实存在是具有排它性的,空间内部“物质”的客观存在”,是极少主义所追求的理想。建筑设计同样可以遵循极少主义艺术的原则和方法,把技术与形式隐含在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中,而对周围的喧闹与繁杂一言不发。
如果将“物质”对其它艺术领域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划清它们之间的界限作为极少主义艺术的宗旨,这显示出极少主义艺术跨越诸多范畴的一种企图,这种跨越也正是链接建筑设计的一种路径。同样极少主义建筑设计也通过这种“跨越”表达一种“中性语意”的观点。在严格的几何学控制下,极少主义建筑的内、外部都同样安静。
三、极少主义与设计思维
极少主义艺术的理论与原则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运用,更多的是设计师对于建筑设计作品中各要素之间关系与原则的把握,他们并没有直接采用极少主义的艺术手法,而是吸取极少主义艺术的思维方式,将极少主义艺术中的纯净与静默的物质般的真实存在溶入到设计作品中。极少主义通过将“物质”放置到空间与环境中,通过“人”的介入,强调作品特有的完整性与独立性,这种思考方式将传统意义上的纯艺术形式转变为可识读的文献作品。
具有公众特性的极少主义艺术样式,也带来了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艺术思维方法与思考过程使人联想起一些极少主义建筑设计作品。它们都具有通过排它性来体现自身的完整性,有共同的设计思考的特性。其作品冷漠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艺术思想产生了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
四、结语
当今艺术界与设计领域,人们在纷繁复杂的风格中又重新回到了对极少主义的审视与思考中,憧憬一种理性主义的情感表达:排除虚幻而又莫名的象征与表现,追求一种至高、永恒的艺术精神。极少主义设计已成为当今的一种设计时尚,越来越受到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少主义建筑设计方法与理念被许多设计师用来实验,并产生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
参考文献
【1】《超越现代主义》 吉姆。莱文著常宁生辛丽仲伟合黄进译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5
【2】《现代艺术的终结》 阿瑟。丹托著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3】《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 埃伦。H。约翰逊著姚红林泓飞译上海美术出版社 1992
【4】《极少主义》 北大建筑董豫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5】《为什么推崇密斯》 伊一木时代建筑 2002。2期
【6】《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 卒姆托建筑师 99期
【7】《哥特形式论》 德沃林格尔著张坚周刚译中国美术出版社 2004
本论文由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极少主义设计在辽东地区的设计研究》提供资助 项目编号:W2014334
作者简介:
刘先军 1967年4月生于辽宁省丹东市,汉族,硕士。现工作于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