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2016-05-14张春光张宗扬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问题探讨转型发展实践能力

张春光 张宗扬

[提要] 在积极建设现代应用技术大学、加快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培育新型师资、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本文厘清转型背景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转型发展的几个误区,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业务实践操作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转型发展;实践能力;问题探讨

基金项目:2014年辽宁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171)(UPRP20140679)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中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问题探讨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0日

引言

关于专业教师业务实践操作能力的有关讨论由来已久,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一问题就归结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了。以往的绝大多数讨论都是围绕高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展开的。199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下发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了“双师型”教师概念内涵: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可以定义为“双师型”教师:一是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能指导本专业实践的教师,具有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二是既具有讲师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以上的专业职称(双证);三是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直到今天,官方的各种相关文件还都在使用这一概念定义。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七条明确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2015年11月6日,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简称三部委7号文件),其中在“三大政策措施”中就提出了加强试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提出经费投入方面要向“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倾斜。

在本科高校向职业化转型的过程中,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利益相关人群体”——教师该如何应对这次“转型”改革,一个是认识上的问题需要解决,还有一个就是如何应对的策略问题。

一、关于大学教师转型发展的几个误区

本科教育向职业化方向转型,对“双师双能”型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双师双能”型教师不是转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部,也不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部,因此就存在一个转型学校教师如何选择的问题。在这里分析可选择的方向和区间。

(一)转型并不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是“双师双能”型教师,这是由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在“转型”的讨论中,有许多说法是违背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比如,“按照岗位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再比如,“学校培养的人才要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中,有的“缝”是可测量的,有的则是不可测量的,不可测量的如何“无缝对接”?还有,学校人才培养不是作坊中的“师傅带徒弟”,学校培养的人才要学会格物致知,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具有一定弹性的——适应性、创造性、创新性、发展性的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肯定是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因此,教师队伍中必定会有两部分教师的存在:理论类的教师、专业实践类的教师。如果说过去一段时间内后者薄弱需要在转型过程中强化,但是肯定也不应该取消前者。

(二)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修炼成较强的业务实践操作能力,这是由教师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在教师培养和教学实践中,有一部分教师善于搞理论教学和研究,而有的教师却善于搞业务研究和教学,既然有这种个体差异的存在,人才培养上客观上又需要这两种类型的教师,那就应该用其所长,相辅相成,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实践教学能力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是教学能力与业务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复合形式从逻辑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既无教学能力也无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刚进校的青年教师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2)有教学能力但缺乏业务实践操作能力,现在专业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这种类型;(3)有业务实践操作能力但缺乏教学能力,我们从企业单位请进来的教师很多人属于这种类型;(4)既有教学能力又有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也是我们要重点培养发展的对象。

(四)业务实践操作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业务实践操作能力的修炼,是一个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动态过程,而且随着管理的创新和业务的创新,新业务会不断地出现,学习、研究、跟踪这些新业务,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可能与教学、人才培养产生矛盾:教师常常是在不具备相当的业务知识积累和业务操作技能时就去站讲台,教授业务课程。特别是在讲到“无缝对接”时,这一矛盾就更加突出了。

(五)提高教师业务实践操作能力需学校教师和社会共同努力。提高教师业务实践能力绝对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需要学校和社会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反观我们校内和校外环境差强人意,校内实习实训基础建设和社会环境都不尽如人意。学校要能够提供与生产领域相同的实习实训技术装备支撑,社会主动参与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这背后还要有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

(六)“双证”解决不了“双能”问题。长期以来,“双师型”被格式化为“双证型”,即有了高校教师职称证和执业(职业)证,就被认定为是“双师型”教师,就可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事实上这种简单化的做法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第一,考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与正常的教学工作发生矛盾;第二,有了资格证并不等于业务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因为证是考来的,而不是实践修炼来的;第三,有了执业证并且执业后,学校的教学工作往往成为执证者的副业,甚至连起码的教学时间都保证不了,何来培养应用型人才?试问:现在有“三大证”的教师,有谁还在学校扎扎实实搞教学?第四,能考证的范围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经管类业务领域,也就是说,有些领域的业务是无证可考的。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储蓄、信贷、结算是实实在在的业务,但是没有相应的职业证可考,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考证,而是主张考证、执业和教学能有机结合。

二、大学教师转型修炼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几点建议

(一)确立“做一个好教师”的追求。多年来,这一命题已经由内部化变异为外部化了。所谓内部化,就是指教师内心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和岗位,进而刻苦钻研、精心修炼,以期讲好课程、培养好学生,无愧师心。内化反映的是教师内心的欲望和追求,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而所谓外部化,就是在外在形式上“做一个好教师”,以便满足学校评审、教师评职的要求,也就是学校、政府部门要你成为一个“好教师”。显然这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它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内在关系淡化了。当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与职称、晋级、薪酬紧密挂起钩来时,要想静下心来、俯下身来,扎扎实实地钻研业务知识、修炼自己的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心中没有一个“做一个好教师”的追求,肯定是不成的。

(二)修炼业务实践操作能力的起点是从书本上开始

1、从形式上看,经管类的业务操作绝大多数是在纸面上完成的,是可以进行“兵棋推演”的,因此只要把书本上的业务知识弄通了,业务操作能力也就基本具备了百分之八九十。什么叫“通了”?第一,一门专业课的业务知识学会了,作业会做了,没有死角,所有的知识点都“落地”了;第二,与相邻相关课程的业务联系明确了,相关的业务会操作了,而且不会出现差异或差错;第三,同一专业的主要专业课都能达到上述两个要求;第四,如果相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也能达到上述要求,那你就是“通了”,如果再假以适当的实践岗位业务训练,那你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了。

2、从逻辑顺序上看,不论学习什么业务知识,培养什么样的实践操作能力,总是先从书本上开始,然后再到实践实训。因此,先从书本上学,先学会书面上的知识,是修炼业务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3、从业务知识的范围上看,书本上的知识范围要大大超过实际岗位上的知识范围。作为专业教师,你的职责不是去记账、算账、编报表,或者去制订一个营销策划方案,而是要教会学生去做这些事情。那你就要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

4、从难易程度看,弄通书本上的业务知识要比实务操作更难。书本上的业务与实践岗位上的业务中间只隔着“一层窗户纸”,一捅就透,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实现的方式不同、实现的介质不同、实现的环境不同。

(三)修炼业务实践操作能力的“淬火”——实践

1、积沙成塔。业务实践操作能力的修炼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要以一门专业课程为基础,缺什么补什么,每一个业务知识点都要落地。当落不下来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带而过,要向专家、同行请教,要不耻下问。用于解决书本上的业务疑点难点,这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方法,也是解决各种业务知识点落地问题的最好办法。

2、充分利用校内仿真实训基地。现在的仿真软件设计的业务内容和操作程序与实际业务几乎没有差别。如果所在的专业有这样的实训基地可以进入并全程进行模拟操作。这种做法对于提高业务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3、积极争取,到实际工作岗位真实地工作一段时间或在真实环境中操作相关业务,这能让教师把业务知识变成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如果你能担任(挂职)某一职务时,能够学到以其他方式、在其他场合所学不到的综合知识,并能够修炼出特别的能力。在社会和学校大力推进“转型”的过程中,这方面的机会会多起来,有志于业务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能够争取去做一次。做过了,就会“羽化而成仙”,真正能够做一个“从容”的师者。

(四)主编一部专业教材或者独立编写一本实习指导书。如果教师系统讲授过某门专业课,又在校内实训基地系统操作或讲授过这门实训课,最好再加上有真实的工作岗位进行历练,那么这对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具有特殊的功效。一方面能够使教师自主地设计应讲授的知识体系或应实训的技能体系;另一方面提高业务实践操作能力的系统性,特别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具有前述几种修炼方式所不具备的功效。

(五)调整或确定新的科研角度,开展业务研究和横向课题研究。应该说,有了上述经历,业务实践操作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这一方向的研究课题非常多,而且做起来相对比较有趣,可长可短,可难可易,而且这一类的成果也十分受业界的欢迎,也符合“转型”过程中学校、政府提倡的科研方式和研究内容,立项、合作等也都会好做一些。进行横向课题研究,一方面能提高业务操作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服务地方企业,同时还能提高学校的声望和影响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新波等.关于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机制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

[2]高雪春.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5.11.

[3]刘永鑫,鞠丹.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失及对策研究[J].试听,2015.7.

[4]肖怀云.转型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J].物流科技,2015.2.

猜你喜欢

问题探讨转型发展实践能力
Y/d11联接组别变压器高压侧AC相接反问题探讨
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当代审美问题探讨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