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为基点:重建阅读教学课堂的追寻与思考

2016-05-14蔡小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9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蔡小红

【摘 要】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会学。重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茁壮成长。结合《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明确,重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语文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的内容”要有智慧的取舍,对于“学的活动”要有节奏的建构。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为基点 学的活动

高效课堂要求教学的重心应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重建以学为基点的语文课堂。笔者以“磨”《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画出了一条从“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身的成长轨迹。

【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由3篇课文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每一篇文章,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不尽相同,堪称是人物描写的经典。在单元提示中,编者也明确提出了本组课文学习目标的三个关键词:一是形象,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二是方法,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三是运用,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以守财奴形象在中国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严监生,是清朝吴敬梓所著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儒林外史》是我国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评说该著“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样的经典之作当它作为教材文本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该如何进行演绎才能凸显“学为中心”,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第一次执教】

为了在教材文本与古典名著之间架设桥梁,激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走进古典名著,提升语文素养,教师收集了关于此课的名师解读、动画视频等,教学预设如下:

一、课前谈话

1. 聊四大古典名著。

2. 聊《水浒传》人物:宋江、吴用、张顺、花荣等水浒英雄绰号的来历。

二、教学流程

1. 聊《儒林外史》和吴敬梓。

2. 检查初读:学生读词语;以接力的形式读课文。

3. 感受病重: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严监生病得很重?

4. 当严监生的“代言人”:对三次摇头和一次点头进行想象补白,指导朗读。

5. 给严监生起绰号。(顺势链接原著材料,丰富学生对于“吝啬鬼”的认知)

6. 比较阅读:引入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葛朗台临终之际》。

这份教学设计,其着力点是通过层层剥笋让学生感悟严监生的吝啬。由于教学内容的定位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再由于吴敬梓入木三分的讽刺笔调对学生颇有吸引力,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朗读到位。限于笔者目之所及的狭隘,也限于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先进理念的“春风不度”,这一课因貌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彻底唤醒而评价为“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反思】

第一次的执教,教学设计有明显两大硬伤。一是资源的过度拓展;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合宜。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着眼于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盲点的课堂,是“一厢情愿”的课堂。从课堂安排的 “想象补白”的言语实践来看,其旨归是让学生习得语言运用的能力,但课堂上预期目标并未达成。概括说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1)语言形式的偏离。“凡是学习语言文字不着眼于语言形式,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7页)语文课堂,只有立足于“语言形式”,才能始终在“语文意识”的观照下坚守住语文的本位;语文教学,只有立足于“语言形式的学习、感受和运用”,才能驶向高效的彼岸。要最大化地发挥语言运用的课堂价值,须参透文本的真正秘妙——语言形式,须寻觅到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囿于笔者解读文本目光之狭隘,对本文在“一组”课文里所不能抹杀的文本个性——讽刺笔法视而不见,只对文章进行了想象补白。语言形式把握偏离,目标定位产生偏差,在课堂演绎呈现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2)言语实践的牵引。语言的应用就是化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化文本语言为个性言语,使言语获得“增值”,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智慧得以提升。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能获得最大效益的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自主去建构的主动学习。然而第一次执教,“牵牛式”的细碎提问有余,“开放式”的大气设计不足。其实课前,孩子们对严监生的吝啬就已有印象,但教师却无视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获得的“经验”,仍是循着自己的设计让学生亦步亦趋跟着老师在课堂上行走。无论是补白猜测,还是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揣摩其内心,这样的学习内容没有新鲜感,这样的学习历程也不具有挑战性,自然就勾不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了。

(3) 冗余信息的干扰。此堂课以何种课外资源的导入来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也是凭教师的一种个人喜好。比如,关于世界文学长廊中“四大吝啬鬼”的链接,实则只是虚晃一枪。因为从五年级学生整体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取向来看,学生不会去看这些作品,也读不懂这些作品,这样的阅读选择也是不太适切的。既如此,教师花费长达5分钟不遗余力地推介,即属冗余信息。这些冗余信息的填塞,导致学生沉浸文本时间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三个问题,烛照出教师以“教为基点”选择教学内容与展开教学环节的弊端所在。总而言之,这份教学设计是从“教”出发的,而非基于“学的起点”。

【第二次执教】

鉴于前次课的缺憾,笔者再次走近“严监生”,对这一课进行了重新设计。整堂课的大致流程设计为四大板块。

板块一:起——“印象”严监生。从阅读提示入手,让学生获得严监生“有钱”的印象;从初读扫描入手,摄入严监生“临死前”的一幕。

板块二: 承——“吝啬”严监生。从学生对严监生招牌动作的品读入手,以“感受病重—感受牵挂—感受吝啬”三个层次,展开这个板块的教学。并让学生对比严监生的牵挂与一般人的牵挂迥异这个点上做足文章,让学生感悟到严监生的表现与一般人之间的巨大落差。

板块三:转——“传神”严监生。通过引导改编文本,将学生的目光导引至聚焦三次摇头和一次点头,让学生品析赏读中感悟吴敬梓先生对人物传神的、匠心独运的描摹。

板块四: 合——“经典”严监生。通过学生复沓式的朗读三次摇头和一次点头,让严监生吝啬的经典形象成为学生脑海中的定格。

此次执教,教师密切关注了学生学的起点、学的状态以及学的方式,整堂课基于适切的学情进行了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对“两个手指屹立不倒”招牌动作的品读中感受到了严监生的吝啬鬼形象,在改编版文本与原文的比照中领略到了文本“讽刺”的魅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欣喜发现,原本教师费尽心思的“讲”,被学生自觉自愿的“研”所替代了;原本教师耳提面命的“教”,被学生愿意探究的“学”所占据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活,思维的火花闪现,学习的预定目标有效达成。

【反思】

第二次的执教,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凸显了“简约、乐学”的高效课堂理念。课堂上学生不仅兴趣盎然,其增长点也很明显。究其原因,是教师在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构建课堂。

(1)把握文本的秘妙。本课是《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篇,其中第一篇《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的节选片段,人物动作描写酣畅淋漓,是学习的重点。而《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对严监生人物形象的塑造,最成功的显然不是动作描写,而在于出乎意料的喜剧化突转,赋予场面强烈的讽刺效果,形成文本的张力。

文本的反差与突转集中体现在亲人三次猜测和严监生的三次摇头上。严监生将死,诸亲六眷、管庄的人、奴仆……挤了一屋,大家屏气敛声,目光全聚焦在严监生身上,期待着严监生作后事交代。此情此景,恰似众星望月,何其庄重严肃!此时此刻,两根手指的所指,如果是亲人、财产等,乃是再正常不过的人之常情,而他却偏偏所指的是大家意想不到的“两根灯草”!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指出,文本的教学解读,一方面要依据体式,正确解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作为语文学科,以“学”为基点构建课堂,把握文本特点,参透文本秘妙至关重要。

(2)设计合理的板块。语文课堂细碎也好,冗余信息过多也罢,均是因为教学板块不明,旁枝末节过多。本课的教学,教师架构起一种“起—承—转—合”式的教学板块,以“印象严监生—吝啬严监生—传神严监生—经典严监生”的教学流程展开“学的活动”,使得整堂课教学环节简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同时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同时,以“学”为基点构建课堂,每一个板块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 “转”这个板块,是通过“改写文本”和聚焦“三次摇头”这两个教学环节,形成一种召唤结构,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探究的学习之旅。

该环节教师采用“比较”和“还原”的方法,让学生在“学的活动”中体会到了作者独到的讽刺笔法。首先是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改编了原文,删去了三次猜测的文字,然后用课件出示改编文字。让学生通过对原文和改文的比较,以此发现两者的差异,将学生的探究引领至文本深处。其次是还原,即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后,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在文中不曾明言的秘密——“在真实的生活中可能不会有这样的细节,为什么作者要特意加上这三次猜测和三次摇头呢”,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爆了学生的思维。

【思考】

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会学。重建以“学”为基点的语文课堂,才有学生的茁壮成长。重建以“学”为基点的语文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的内容”,要有智慧的取舍;对于“学的活动”,要有节奏的建构。对于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提出:“教学内容要正确,要适合学生的需要,要给学生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但是,怎样的教学内容才是正确的,适合学生需要的呢?

(一)凸显语文学科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并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一篇课文里的“语文核心价值”,可从四个维度考虑: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只有通过语文课才学到;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具有统领性的,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世界;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从文体意识、单元意识以及文本的“这一个”等角度进行智慧的取舍。

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就文体意识而言,它是一篇讽刺小说的节选;就单元意识而言,它是一篇描写人物的经典片段;就文本的“这一个”而言,它是“单元组化课文”中的“这一篇”,其语文核心价值在于“讽刺”这一文本秘妙。因此在第三次执教时,笔者舍去了文本对于人物神态、动作以及细节描写的点拨以及摹写。

(二)适切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引领学生不断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将“不会”转化“会”。在学生的已知层面徘徊的课堂,也许是热热闹闹的,但却是无效高耗的课堂。适切的学情应是:学生原本不喜欢,要使他喜欢;学生原本读不懂,要使他读懂;学生原本读不好,要使他读好。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继而沉入文本,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笔者三度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前两次均在学生的“已知”或者通过信息搜索可以达成的“已知”上兜圈子,所以学生课堂增量不明显。第三次作了调整和取舍,舍去了关于世界文学的四大“吝啬鬼”,舍去了“还有哪些人,会作何猜测”,等等。而比较关注了学生的“已知”之上的“未知”,并进行了层递式的陌生化设计,由此学生徜徉课堂,探幽取胜,兴趣盎然。

(三)相对集中的教学内容

以“学”为基点,不仅要考虑“学生该学什么”,更应考虑 “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学生怎样学才好”,主要关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可以设计牵引教学内容的主问题,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然后据此设计2~3个清晰简洁的教学环节,以学的活动来组织教学,使学的活动得以充分展开。

所谓主问题,是能引起学生兴趣,覆盖面广,空间大,提纲挈领式的问题。主问题的设计,可以简化教学程序,避免教学的细碎化,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板块。在大幅度减少课堂上的无效提问、无用提问,以及制约课堂的无序的、随意的、零散的问答之后,给学生腾挪出一个相对开放、宽广的学习空间。

设定了主问题之后,还须有合理的板块构建起课堂节奏开展“学的活动”,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第三次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舍去了一些旁逸斜出的枝节,围绕“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严监生的吝啬”主问题,以“印象严监生(有钱)—吝啬严监生—传神严监生(怎样写出吝啬)—经典严监生”的教学流程展开“学的活动”,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以往的关注“教”转变视角到关注“学”,智慧地取舍教学内容,简约而有效地展开教学环节,追求以“学”为基点的阅读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或许会呈现一个美丽的充满生机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J].语文学习,2010(1).

[2]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3]许红琴.研制合宜的阅读课教学内容[J].小学语文教学,2011(12).

[4]王崧舟.节奏构建,彰显言语的内在规律[R].视频讲座.

(浙江省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 310014)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