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诗到底怎么教

2016-05-14蒋军晶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9期
关键词:儿童诗诵读理解

蒋军晶

【摘 要】儿童诗教学要取得成效,教师首先必须把握儿童诗适合诵读、与儿童生活接近、语言简单却精粹、比较“雅致”和富有情趣这几个特点,在此基础上坚持以“读”为重心、以“理解”为重心、以“写”为重心来展开教学。

【关键词】儿童诗 诵读 理解 写作

总觉得儿童诗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天然地愿意接受让孩子诵读唐诗、宋词、小古文,甚至诸子百家,而对难易适中、内容新鲜、富有童心童趣、节奏鲜明的儿童诗,却没有足够重视。三年前,我想到书店去搜集一些好的儿童诗,搜索全城,收获寥寥。后来只能求助图书馆,到儿童读本里,到学生杂志里去一首一首地积累。

还好我们的教材对儿童诗给予了应有的重视。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一、二年级教材,儿童诗(包括儿歌)占到阅读篇目的40%左右,这种分量,终于吸引了一部分教师尤其低段教师的注意力,很多教师开始思考怎么教儿童诗。

在讨论儿童诗怎么教以前,还是先想一想儿童诗的特点。明确了特点,教学才有针对性。就如了解了论述性作品的特点,才知道读论述性作品,侧重找共识,找主旨,找依据;了解了故事的特点,才知道读故事,侧重找伏笔,找高潮,找巧合,找关键事件;了解了戏剧的特点,才知道读戏剧,侧重找时间,找场景,找背景,找人物的主要语言。那么儿童诗的特点是什么呢?

(1)适合诵读。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它首先是诗,它是用富于感情的、凝练的、充满韵律的、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我们来看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的第一节:“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长短句里有鲜明的节奏,叠字和拟声词里有韵律、强弱等音乐感。诵读这样的儿童诗,简单而充满乐趣。

(2)与儿童生活接近。诵读韵文,对儿童而言,是一种乐趣。但吟诵一篇不知所云的韵文,是不能提升儿童对于文字的情趣的,所以我们需要很好地在诗歌之中加入他们熟知的生活元素。儿童诗,顾名思义,与成人诗歌的最大区别是诗人很好地利用了儿童的身心特点,在诗歌中依托了儿童的生活。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影子》一诗写的就是孩子眼睛里的奇妙场景。这种场景,大人未必还有好奇心和闲情逸致去关注,但这却是孩童世界的重点,这样的诗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关注。

(3)语言简单却精粹。儿童对文字的认知,尚在初始阶段,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儿童在阅读及吟诵时,对那些拗口的词汇、句式会感到惶然不知所措。因此儿童诗的作者不能不考虑文字对于儿童存在的陌生感和这陌生感带给他们的事实上的阅读障碍,这就对儿童诗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他们在创作儿童诗的时候会尽量避免出现生僻词汇,也不追求一些词的另类活用,他们追求的是让一些常用词汇通过妥帖、巧妙地安放焕发出诗意。例如“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游”,“小鸡画竹叶”的“画”,“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的“举”,“风摇绿了树的枝条”的“摇绿”。

(4)比较“雅致”,富于情趣。有人可能会说,前面说的“语言富有节奏感、描写儿童生活、语言精粹”这些特点儿歌都具有,儿歌和儿童诗的区别在哪里呢?儿歌主要来源于民间传承,儿歌以记事、状物、逗乐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主要供学龄前孩子吟唱,是初级的,入门的。儿童诗则主要是诗人创作的,相对比较“雅致”,以情趣、意境的表现为主,不是实用的,是想象的,表现的艺术程度较深。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鞋》这首儿童诗,取鞋和船的象形,以一种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家这个“港湾”的温馨。

说句实话,我们平时的儿童诗教学程序过于分明:先解题,再释词,接着了解内容,最后练习。三眼一板,缺少变化。我们平时的儿童诗教学也过于理性,孩子对诗的欣赏是教师过度干预的指令性欣赏,我们常常让孩子用解剖的目光对儿童诗作理性分析,我们太喜欢揭示诗歌的“道理”。现在,我们大致把握了儿童诗的主要特点,就可以思考怎样来教儿童诗。我们儿童诗教学的方向肯定是指向——语言、儿童生活、情趣。我们的儿童诗教学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

以“读”为重心的诗教

前面说了,儿童诗是适合诵读的,教材里的儿童诗,短的三五句话,长的也就十几行百来个字。这些诗读起来有的如心中絮语,有的像穿涧山泉,有的似抒情小曲,错落有致。所以“朗读”是诗教的首选,老底子的语文教学,私塾先生要求学生一股脑儿地诵读背书,尽管我对这种不求甚解的“一读到底”也不全部认同,但它的功劳,亦不可抹杀。所以在没想到更好的办法以前,就索性让学生读,让学生大声读出来,读出那一种节奏,读出那一点韵味。儿童诗要多朗读的第二个原因是:诵读本身有它的作用,朗声而读是一种全身运动,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意会其理,心通其情,是一种调动耳、目、嘴、脑等各种感官的活跃的全身运动,它可以使记忆更持久,也能帮助理解,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当然,有教师已经关注怎样帮助孩子更好地诵读。怎样帮助?一是感受儿童诗的音乐美。还是以那首《听听,秋的声音》为例,长短句结合,双声词、叠音词的频繁使用,关键词语的反复,in韵的一押到底,我们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未必点明这些“文学概念”,但是我们需要指导孩子通过顿歇、轻重、快慢、高低的处理,读出整首诗歌的节奏、音调、韵律。二是契合儿童诗的心境。诵读儿童诗不能只是通过“朗读技巧”来推动,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心灵与感受和诗人遇合”, 读《听听,秋的声音》,当读到“秋叶刷刷、蟋蟀■ ■、庄稼歌吟”的时候,我们可以问:“你听到了吗?有什么感觉?”当读到“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的时候,我们让学生联想:“你觉得秋的声音还在哪里?是什么心情?”总之,在读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让学生想象,让学生移情,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的体验和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当学生有感受有体验之后再朗读,味道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会由内而外喜欢上朗读,因为他们发现朗读实际上是在读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世界。

以“理解”为重心的诗教

儿童诗追求浅白、通俗,但这种追求是相对于成人诗歌而言的,与一般的记叙文章比较,儿童诗里还是有很多精妙的结构、用词,很多细腻的情感,很多丰富的意境,读诗仍是一个微妙的、难以定义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直接、更明确地看到我们的阅读思维,我们可以考虑尝试“大声思考”,所谓“大声思考”,就是把原本无声的、快速的、复杂微妙的思考,放声说出来,这是一种向学生作直接、明确的儿童诗阅读示范的方式。下面这段话是我带领五年级学生读《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所作的一段“大声思考”。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这首诗里用了很多比喻,关于书的比喻实在太多了,我想起了之前看到过的许多比喻:有人把书比作海洋,博大精深的海洋;有人把书比作灯塔,透过云雾,引领方向的灯塔;还有人把书比作太阳,像太阳一样能把全世界照亮。狄金森有没有这样比喻呢?没有。如果她这样比喻,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很一般的诗了,因为好的诗要写出独特的想象和比喻。去看看狄金森在这首诗里把书比作了什么——狄金森把书比作了船、骏马,还有路,这真是很新鲜的比喻。那么狄金森是不是为了追求新奇在胡乱比喻呢?应该不是。那她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我要想一想,要找到答案,我最好把诗歌再读读,回到诗歌当中去。读得多了,我发现船、骏马、路这些事物是有共同点的,它们都是可以把人带向远方的:船,把人运向远方;骏马,把人载向远方;路呢,人们走着它通向远方。在诗人眼里,书也是可以把人带向远方的,很远很远的地方,远得不敢想象。能想到这一点,我为自己感到高兴,看来读诗有时要学会比较思考。有相同的地方,那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继续想,我发现了书和船,书和骏马,书和路完全不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呢?在这些事物当中,书是门槛最低的,就像诗里所说的“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小时候,尽管家里条件不好,但只要我想买书,妈妈总是会想办法满足我。我还发现了另一个不同之处:船、骏马和路,只能把人的身体带向远方,而书能把人的灵魂带向远方。所以,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条路能像一本书。我终于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

这段“大声思考”示范了整个读诗的过程,实际上这是一次经验分享,一次融合了个人理解、感受、体验的经验分享。有人会觉得“大声思考”像“满堂灌”,因为两者呈现形式上很接近,但接近的也只是呈现形式,“满堂灌”重在让学生关注并记住诗歌的精妙之处,喜欢直接宣讲“答案”;而“大声思考”重在示范阅读策略,会有很多展示思想过程的“连接语”,例如“关于书的比喻实在太多了,我想起了之前看到过的许多比喻……”例如“能想到这一点,我为自己感到高兴,看来读诗有时要学会比较思考”,例如“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要找到答案还是要多读诗,回到诗歌当中去……”这些“连接语”凸显了许多共性的儿童诗的阅读策略,如连接已有知识、比较、重读、联想等。好的“大声思考”可用上这样的“连接语”,如:

“我觉得好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我之前看过这个字。” “这一点都不合理。” “我最好把这部分重读一遍。” “难道这个问题不管了?” “你知道那会让我想到……” “我现在在想……” “我的脑袋里出现了一个画面……” “我要再读一次,我有一点搞不清楚……” “我脑子里想到的是……” “阅读者会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不断地思考……” “我会把这个事件和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当然,“大声思考”并不能作为一种常态的儿童诗教学方法,不能高频率使用。但是,“大声思考”内含的理念可以迁移到任何一种“指向理解”的教学方法:①教师要乐于、勇于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读诗经验,暂时放掉教学的枷锁,单从一个读者的立场,去回应读童诗的感受,而不再依赖专家的解说与指导。②对学生的理解的体验,要多倾听,要多说“说来听听”,诗无达诂,不要经常作“对与错”的评判。③要随时从讨论交流中抓取、强化一些诗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以后更好地去理解一首新诗。如“你说得真好,你能从这首诗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如“他发现了这个字很特别,然后心里就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这种读诗的方法特别好”。④到了高年级,师生交流中甚至可以出现一些“文学概念”,一些“高级词汇”,例如意象、象征、朦胧、粗犷、细腻、幽默、简洁、深沉、阳刚、婉约……经常出现这些词有助于我们体验、表达复杂多元的读诗感受。

以“写”为重心的诗教

诗人詹冰说:儿童诗就是儿童看得懂的诗。确实,儿童诗总体上拒绝生僻、艳美、另类的用词,偏爱通俗、朴实的常用高频词汇;儿童诗总体上回避写成人世界、复杂情感,偏爱写“儿童”为中心的生理、心理生活;儿童诗总体上排斥虚幻、玄妙、朦胧的意象,偏爱具体、直观、可视可感的文学形象。正因为这些特点,很多教师偏爱让学生读完一首诗之后也尝试着去“创作”,与古诗词相比较,创作儿童诗是那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桃子”。那么这种以“写”为重心的诗教要注意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两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四天做一年》儿童诗写作教学

出示儿童诗《四天做一年》:春天,我喜欢你/你的脚是花编的/你的脚印是紫色的/我喜欢/ 夏天,我喜欢你/你的脚是水泡的/你的脚印是老鼠的亲戚/我喜欢/ 秋天,我喜欢你/你的脚是叶子堆的/你的脚印随风游戏/我喜欢/冬天,我喜欢你/你的脚毛毛的/你的脚印在怀孕/我喜欢/春、夏、秋、冬,你们四天/走过来,走过去/好,就你们四天,做成一年

(1)先仿写诗人的诗句,以春夏秋冬为创作的对象,保留每段的第一句和第四句,以及最后一段。

(2)想一想除了脚,还可以利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写诗?例如眼睛、头发、手指等,选一个来练习。

(3)想一想经常放在一起使用或组合的事物,例如星期一到星期日;铅笔、橡皮、垫板;筷子、汤匙、碗等。再想一想,每样东西的特色,可以怎么去说它。如:星期一,我喜欢你(或我讨厌你)。你的心情是山里的风。

(4)创作一首新诗,自己念一念,感觉一下声音、节奏是不是很顺畅?再大声地念给同学听,请同学提出修改建议。

【教学设计2】《花一把》儿童诗写作教学

出示儿童诗《花一把》:花一朵好看。/花一山好看。/花一盆还好。/花一把就笨了!除非/你拿它去送人。

(1)选出几种自己喜欢的颜色,说说在这些颜色中,自己最喜欢什么颜色,将这些颜色按自己喜欢的程度排列起来。

(2)模仿诗人的诗句,把自己对不同颜色的喜爱,写成一首诗。想一想:对于自己喜欢的颜色,可以怎样来形容它?当然可以学诗人,用“好看”来说明,但是再想一想,还有什么样的词语可以更恰当地形容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例如漂亮、美丽、大方……

(3)挑两个喜欢的颜色使用同样的句型来说,读起来会有强化的意味。例如:黄色,好看;黑色,好看。

(4)选择一种自己不太喜欢的颜色,以“还好”来接续。

(5)再选一个自己不喜欢的颜色,说一说自己对这个颜色的看法,例如:就无趣了,就俗了,就不雅了,就沉重了……相对于前面三种颜色的描述,应是较为负面的。

(6)最后,是整首诗的关键。以“除非”作为转折语,带出补救之道,完成这首诗。

(7)当学生熟悉了这首诗的表现形式后,可以练习以具体实物(苹果、风、雨、石头……)来写。

我个人认为这是两个比较成熟、成功的童诗教学设计,至少有三点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第一,不用回避教“技巧”,诗歌是凝练的意象化的艺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学习一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你所选的童诗表达上很有特点,你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借鉴。这两个教学设计都有“模仿诗句”的环节,我深以为然。

第二,当学生积聚了一定的创作方法后,千万不要框定学生思维,要力求多变新颖。这两个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都是通过启发引导、头脑风暴等方法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要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细腻的感受与深切的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好诗的。所以我们要通过问题、话题的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多回顾、联想、审视自己的生活。这两个教学设计,都在鼓励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事物,自己喜欢的颜色……特别注重写作内容与自己的联系。

行文至此,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是具体一首一首儿童诗怎么来教,事实上,让孩子接受、喜欢儿童诗的时机弥散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里,而不仅仅是这一堂一堂课。为了孩子,为了诗歌,为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未来,我们可以在这些细小方面努力。

(1)我们每天可以利用一些“边角料”的时间,例如晨谈、午休,语文课的前面5分钟,作业整理时间,等等,腾挪出5~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读诗、写诗的活动,就会把诗的魔力一点点、一点点引进你的班级。

(2)如果推荐诗可以配合不同的季节、天气、节日,甚至学生的心情,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3)只有教师自己表现出对儿童诗的喜好,才能影响孩子愿意去接触儿童诗。

(4)我们可以开展“好诗诵读会”,好诗还是要大声朗读的,多阅读几次或请孩子大声朗读诗作,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吸收诗的语言及含义。

(5)孩子的作品要认真对待,可将作品公布在布告栏或走廊上,也可制作成一本班级诗刊。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310006)

猜你喜欢

儿童诗诵读理解
教案《创作儿童诗》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儿童诗的情感表述与情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