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信贷市场配给研究
2016-05-14胡娅
胡娅
[提要] 本文基于2013年安徽省部分农户调查数据,采用文献查阅和理论分析法,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与均衡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课题:“非对称信息视角下信贷市场的供给和均衡问题研究——基于安徽省农村地区调查”(项目编号:201410378070)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4日
一、有关情况介绍
农村金融制度的不完善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极易诱发信贷供给者的逆向选择行为和信贷需求者的道德风险行为,未能充分发挥出我国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三农”融资困难已成为普遍现象并演变为发展瓶颈,基于此,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探讨平衡农村金融供给,力求熟悉农村金融需求,建言献策农村金融机制创新,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
在信贷市场中,交易双方做出决策主要是依据非对称信息:逆向选择源于事前的非对称信息,道德风险由事后的非对称信息产生。这也是非对称信息理论在农村信贷研究的重要课题。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放权”,供需双方将根据市场竞争形成的均衡价格优化其经营行为。在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主要是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金融机构对农户实施信贷配给。利率市场化也是改善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实现农村经济转型与升级的微观基础。
20世纪末,我国普遍出现了“惜贷”、“慎贷”行为,出现了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对信贷配给问题的初步研究。具体表现如:研究将正规和非正规信贷需求分类估计;学界对中国农户正规信贷需求水平有高低之争,等等。20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为了给村民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尝试在农村建立正规金融部门。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经营效率较低、严重依赖政府补助贷款、金融服务覆盖面小等问题,造成其政策执行失败,主要原因是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在农村信贷市场的影响。其中,泰国的农业合作银行以其经营效率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广和对政府补助性资金依赖程度低等受到了人们关注,其为解决信息不对称所运用的联合信贷方法,值得借鉴。
二、相关问题分析
农村金融市场是构成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一大部分,借款者一般是指农民、农业生产者,贷款者一般是指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具有零散、小规模、季节性的特点,并且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资金需求的信息不确定,信息量的把握难度较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充分把握农民金融需求方面的信息,这就导致了双方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信贷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借贷的双方无法充分了解彼此,尤其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信息知道的不多。金融机构出于资金盈利性和风险性的考虑,理性的做法通常是以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的水平鼓励一部分借款者贷款,而限制另一部分借款者,因为其不知道信贷市场上前来贷款者的风险状态。要想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核心在于:如何解决金融机构无法识别借款者风险状况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某种方法了解贷款人的风险情况,从而以不同贷款者风险为依据来制定不同的贷款条件。
银行可以依据贷款用途建立相应的风险识别体系,首先将农户贷款生产的农产品分成几大类别,整体判断其相应的价格波动情况,从而确定这几大类农产品的价格风险程度,并按风险高低对其排序。然后,比较分析每一小类里面的农产品,根据产品的价格变化幅度,按相同的方法比较其风险状况并进行排序。下一步:可以制定一种贷款合同对应于每种农产品或者每一类农产品,通过多样化合同设计识别农户的风险状况。银行主要通过贷款用途的识别,从而观测出农户的不同选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贷配给的信息不对称性。同时也满足了农户贷款需求,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信贷配给现象。
农村信贷市场的代理人是借款农民,不对称信息引发农民的道德风险行为的具体表现是:一是拖欠贷款、拒不还贷。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信息难以被正规金融机构获取,道德风险大有可能发生,大量不良贷款在农村被积累;二是改变贷款用途,转为消费、投机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扶持贷款现象。
我国资信状况好的农户占总农户的比例相对较小,农户的资信状况总体来看不高,约束机制的引入有利于剔除信贷市场上资信状况较差的农户,有助于避免发生道德风险现象。
利率市场化方面:未来几年我国有望全面放开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管制。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不再设立贷款利率上限,农村信贷配给必将产生如下影响:第一,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会得到一定缓解,原因在于涉农贷款利率水平有所升高。但利率水平升高可能带来相应影响:一方面是使存贷款利率管制放开,金融机构息差收入减少;另一方面是使农户的贷款利息增加,降低农户的贷款积极性。为了适当地缓解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需要将金融机构经营服务的范围扩大。第二,农户的道德风险程度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增加,将导致农村信贷配给程度的加重。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客户,在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后,金融机构应当实施不同等级的利率定价策略。
金融机构进行信贷配给主要是因为农户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的问题,信息不对称直接造成了对农户的信贷配给。为了说明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对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对该问题的直接成因作了合理的解释,普通农户常被排除在外是因为金融机构认为其监督成本过高且提供不起担保品。原因如下:如果农户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申请金融机构的贷款,则农户只会选择高风险的。所以,金融机构倾向于对农户进行信贷配给:因为金融机构很大程度上将难以收回贷款,由于高风险的存在。同时,相较于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而言,农户只有相当有限的可以充当抵押的担保品。可见,信贷配给现象是由于借款人和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
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信贷需求日益地扩大。但是,当前仍难以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原因是其金融供给严重不足。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目前仍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表现为供需严重不足。农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贷款利率过高等不利状况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供需机制的失衡所导致的。
信贷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极易被不对称信息所引发,而农村金融市场上有大量的不对称信息存在,从而使“三农”信贷市场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和制约。此外,依靠于长期的信贷资金投入,农户收入得以不断增长,伴随着农村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转变的进程。农户收入的增长与信贷资金投入的依存度不断加深。为了实现信息的共享与沟通,需要安排合理的制度,以期解决农户信贷需求强劲与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进而有效减轻金融市场的效率损失,并能够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对于低收入群体在内等农户而言,利率显著负向地影响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另外,农户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因其信贷需求水平的高低而异;非农化倾向在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中显得较为突出,主要发展工商业已成为大多的样本农户所选择的正规贷款用途之一。
2、对于正规信贷需求,收入水平为中等及以上的农户要求较高,而更多的获得正规贷款的机会由富裕农户所拥有,所获得的大部分信贷资源的利率在平均水平以下。与此同时,低收入群体仍可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诸如在利率和金额等相关贷款合约条件方面,即便其获得了贷款,仍受到其所处环境与自身条件的有限性的制约;并且,其在农村正规信贷市场面对的信贷约束更为严重,原因在于信息及风险不对称、交易成本等问题。
3、抵押担保机制作为向农户发出的承诺行为时,是农户向银行传递信息的工具。同时,抵押担保机制也是银行进行信息甄别的工具,能够消除银行和农户间的信息不对称,有效地降低监督成本。
4、金融抑制会导致投资质量的下降。例如:储蓄资源无法配置到效率高的企业、在农村储蓄不能通畅地转化为投资等,是其主要的表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成因有:资金供求的信息不对称,这是由于信息渠道堵塞导致的。另外,企业和农户普遍经营规模较小。同时,对于履行合同义务和确定违约惩罚的要求的弱化,使得整个农村的金融市场信用缺失,这种社会风气的破坏往往与泛政治化的宽容相伴而生。因此,存在的金融抑制,包括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到金融市场,造成了农村金融资金的供给减少,并且阻碍了农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5、农村金融市场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尤其是在垄断条件下的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农村地区出现的社会福利损失和社会效率低的问题,其成因是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无法为农户所共享。所以,要在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竞争、加大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放开力度方面不断促进。
(二)政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如若完全依赖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那么,由于农村金融自身的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必然导致部分金融机构出现摆脱农业化趋势的状况。所以,要注重综合和联系相关的货币、财政和监管政策,建立并完善“张弛有度、激励兼容”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首先,建立财政金融一体化的财税支持政策:如财政合理地补贴相应的农户贷款,减免相关涉农金融机构的税收,以期引导资金合理地向农村地区流动,从而平衡农村和城市金融。其次,结合财政政策,来推行相应的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利率市场化;采取存款准备金差别化的措施;适当减少干预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再次,建立与货币政策结合且激励与约束导向并存的监管政策。为了促进和引导农村经济建设对三农资金的使用,应当有效地衔接好相关的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
2、农村金融机构应推动服务模式创新。为了可持续地实现金融机构的长久发展,应当有效地平衡经营收益与经营成本、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有必要在开创农村金融服务新的模式方面进行不懈探索。所以,服务渠道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是值得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尝试的优化选择。诸如:对巴西等国家的经验加以借鉴,对分销金融产品的渠道进行拓宽;吸收学习印度等国家的经验,优化推进电子化式服务,紧密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等。为了突破和创新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应着力改善农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改变其服务成本问题,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改造农村传统的金融产业。同时,非正规金融有益地补充了正规金融,在应对农村金融风险、促进农民消费上具有独特作用,可满足农村信贷的多样化资金需求。因此,应对小额贷款公司源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转变加以鼓励。
3、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及各项制度。使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有效地增长,有助于系统性地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同时有必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健全各项制度。首先,应对农村通讯、公路、教育、邮政服务、电力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其次,应建立和健全农村基本救济、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农村养老和医疗制度,并对农村公共产品增加供给;为使生产性投资有更多的资源可用,亟须解放农民原先的自我供给的状态。同时,构建农村一些基础制度,主要包括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等,可以使农村金融供给有效增加,从而极大地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成本和风险。另外,应把握和依托大学生村官熟悉现代金融和计算机相关技能的优势,普及和传播农村义务教育和金融知识学习,向农民倡导和宣传增强其信用意识,帮助农民学会使用自助机具,从而打破农村金融的“僵局”,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拓荒成本”。
4、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福利和效率的损失的成因是以垄断为基础的价格自由决定现象。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力度放开,促进只存不贷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借助各类资本的投资,推动建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是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以及消除农村金融供给垄断的关键。另外,大力开发金融产品以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引入市场竞争主体,进而提高农村金融的效率,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市场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富民.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信贷配给——基于非对称信息视角的理论解释.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张建军,许承明.利率市场化影响农业信贷配置效率研究——基于信贷配给视角.金融研究,2012.10.
[3]任建军,柯善咨.信贷配给与区域经济发展.金融论坛,2011.7.
[4]刘群,王家传.农户信贷有效供给的理论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0.1.
[5]Akerlof G..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