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因材施教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14李金文
李金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者开始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开始尝试多样的教学方式,以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旨在从学生实际入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途径,从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因材施教;小学;体育教学
每位学生由于其先天因素、家庭环境、个性差异等方面的不同,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这正是众多教育者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各个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予以不同的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个性发展。
一、因材施教的特点
1.实现同步教学中的个别教学
在进行班级教学中,教师在保证整体教学同步的基础上,要照顾到学生实际学习中存在的差异性,实施个别教学,从而使学生都能体现各自的特长,促进个性的发展。
2.通过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提供平台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将体育素质相似的学生规划在一起进行教学,减轻学生由于基础不同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对于班级中体育素养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强化体育训练,促进体育潜能的发挥。班级中有些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为实现自身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在进行技术性较强项目的训练时,教师为了减轻能力较差学生的心理负担,将能力强技术好的学生与之组合,从而达到帮扶的效果,不仅促使优等生发展,而且带动较差生进步。
二、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意义
因材施教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体育教学在强调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材施教使教师注意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促进了每位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材施教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体育训练,并且能使学生从训练中获取成功。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增强对体育训练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优化师生间的关系,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诞生了众多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分层次教学法
分层次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体能以及潜能等方面将指标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并依据不同群体的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例如,在小学三年级体育50m跑的训练中,教师对于男生和女生所需时间要求不同,一般男生的时间控制在9″0以内,而女生的时间一般控制在9″3以内。
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法的运用旨在以优带差,让体育优等生带动体能较差学生完成体育项目,能减轻体能较差学生的自卑心理,再者,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优等生规范的动作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引导体能较差学生进行模仿与学习,从而提高差生的能力。其次,优等生在教导、帮助差生的同时,能加强自身的体育认知与动作的规范性,提升自身的体育能力。例如,在进行足球训练时,采用优生与差生的组合,让动作规范的学生引导动作不规范的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双方都加深了对足球动作的印象,从而都取得了更好地成绩与效果。
3.竞赛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体育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富有竞技性的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在进行体育竞技比赛时,教师要以一种标准作为评价的参考,并设立一定的奖项,从而激励学生训练,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跳远比赛时,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身高和弹跳力进行分组比赛,获胜的组能获取相应的奖励,学生受到好胜心的激励,为了能为小组争光,能促进学生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从而得到跳远能力的提升。
4.困难教学法
困难教学法是指教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在学生不断克服障碍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教师在为学生设置学习障碍时,不是只依据教学目标来设置的,还要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习障碍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克服障碍中,感到成功的可能,在获取成功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进行跳高训练时,教师为学生设置的高度只需要在原本的高度上增加3~5厘米即可,处于学生经过多次练习可以达到的目标范围内,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练习,挑战自己。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实现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征清,林振华.浅谈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3).
[2]江深.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