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2016-05-14赵晓峰王海红
赵晓峰 王海红
摘 要 化学实验教学是一种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去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努力进取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提高科学素养来促进个人的发展。
关键词 化学;实验探究;探索性实验;科学素养;原电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141-02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步骤细致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照方抓药”被动实验,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参与设计,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去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努力进取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最终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来促进个人的发展。
本文将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为例,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实验探究的学习。
1 探究设计
实验探究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而原电池理论是高中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重难点。本节课以原电池模型为理论基础,开展实验探究,围绕原电池展开讨论,在真实实验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自主发现问题,大胆假设,有利于教学中重难点知识的深化理解。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可能影响原电池电流强度的因素,从而确立本节课的探究课题,再让学生自主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验证,完整展现自主实验探究的全过程。通过自主实践探究,体会科学探究实验的全过程,构建“对比实验”的实验思想和科学方法,在不断的假设、验证、反思、修改中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 探究目标
1)通过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了解影响电池电流强度的因素。
2)体会“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等方法开展自主实验探究。
3)提高交流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实验验证中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3 探究过程
实验开始前,先引导学生学习实验探究的程序,如图1所示。
活动一:问题发现,课题确立
实验任务:小组协作选择合适仪器和药品组装一个微型原电池,测其电流并及时记录分析,所得数据结论整理在学案上。
仪器用品:玻璃片(大小各一)、滤纸、小金属片(Zn、Cu)(1 cm×4 cm)、灵敏电流计、导线、镊子、硫酸铜溶液(0.15 mol·L-1、0.05 mol·L-1)。
实验支持:1)金属片和导线夹头部已用砂纸分别打磨过,可直接使用;2)用镊子夹取滤纸悬于烧杯上,用溶液充分浸湿后,与两金属片紧贴好,用玻璃片将已浸湿的滤纸压住;3)导线夹与金属片接触即可,导线夹不要被溶液沾湿;4)数据记录指针偏转格数,测完电流后请及时断开电路。
微型原电池的装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
现象及数据记录(标明所选溶液浓度):(略)。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讨论汇报各自的实验现象和数据,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各小组间的数据存在差异,思考讨论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电池的电流强度。这一探究活动用真实的实验数据来发现问题,让学生确立本节课的探究任务:可能影响原电池电流强度的因素,如电解质溶液浓度、电极间距、电极活泼性等。
活动二:方案设计,实验探究
1)明确设计方案,交流互评优选。
2)选择其中一个可能因素作为实验目的,领取小组任务、仪器药品。
【分组任务1】
实验目的:其他因素不变,电极间距对电池电流强度的影响。
实验仪器:玻璃片(大小各一)、滤纸、小金属片(Zn、Cu)(1 cm×4 cm)、灵敏电流计、导线、镊子、CuSO4溶
液(0.15 mol·L-1或0.05 mol·L-1)。
实验支持:1)两电极不能直接接触;2)导线夹不能被溶液浸湿;3)要选用同浓度的同种溶液,且溶液用量不变(即滴到滤纸上的用量就是2滴管左右)。
【分组任务2】
实验目的:其他因素不变,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对电池电流强度的影响。
实验仪器:玻璃片(大小各一)、滤纸、小金属片(Zn、Cu)(1 cm×4 cm)、灵敏电流计、导线、镊子、CuSO4溶
液(0.15 mol·L-1和0.05 mol·L-1)、H2SO4溶液(0.1 mol·L-1
和0.05 mol·L-1)。
实验支持:1)选用H2SO4溶液时,请调整接线柱到G1位置;2)更换溶液时请及时更换滤纸,且洗净擦干金属片表面;3)每种溶液用量保持基本不变(即每次实验滴到滤纸上的用量是2滴管左右)。
【分组任务3】
实验目的:其他因素不变,电极活泼性对电池电流强度的影响。
实验仪器:玻璃片(大小各一)、滤纸、小金属片(Mg、Zn、Fe、Cu)(1 cm×4 cm)、灵敏电流计、导线、CuSO4溶液(0.15 mol·L-1或0.05 mol·L-1)、镊子。
实验支持:1)电极材料(Fe、Mg)均有标记;2)正极为Cu,更换负极材料来对比;3)用同一浓度的同种溶液,且溶液用量恒定不变(即2滴管滴到滤纸上)。
数据记录见表3。
3)实施实验,记录并整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及时整理实验报告。
在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各小组确定课题后,领取小组任务、实验用品,实施实验。教师及时收集各小组实验数据,集中展示,各小组自己汇报交流,及时点评,达成共识。在实施过程中,各小组讨论交流,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对比、类比、迁移能力以及数据记录整理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拍照、上传图片)进行现场数据收集,使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直观生动,提高了交流探讨的实效性。
活动三:学以致用 结合前面的实验探究所得出的结论,利用便利的常见物品,设计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小电池来带动发光二极管。(用品提供:橙子、铅笔芯、铁丝。)
在这个环节,学生要讨论如何有效控制影响因素,并不断在实验过程中修改方案。这个过程既能提升学生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探究成果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实验教学效能增大。
通过这节实验探究课的学习,学生从自己的实验过程中归纳总结出知识,又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练习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习和探究的根本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讨论,一起争辩,学生活而不乱,兴致高涨,创新能力自然就发挥出来,并体验到实验探究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