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世的胸襟,作入世的善事
2016-05-14
到了近代,20世纪时,熊十力开创新儒家,基本就是援佛入儒。这一主调延续不断。方东美将西方的美学观念纳入儒家理论,即极有义致。方先生将佛教华严经的因陀罗网作为比喻,说明宇宙间内外彼此映照,万物和自己的“心”融为一体,内外一致,彼中见此,此中有彼。这一过程则是儒、佛之间又一次的融合。以上所说,不外乎陈述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不仅佛教华化,而且佛教曾经刺激了中国的本土信仰,形成为道教;更重要的一方面,华化的佛教宗派:亦即净土宗和禅宗,几乎排除了其他七家原来的佛教理论的宗派。同时,儒家和佛教又不断对话,彼此影响,改造了儒家,也丰富了儒家。
前文已提过,西亚和中亚的启示性宗教,教以后的各宗教派,尤其最晚进入的摩尼教(明教),对中国的道教、佛教有其他的影响。启示性宗教的历劫和劫后的太平世界,对于道教刺激甚大。宋代的方腊起事,就是摩尼教的运动。金、元时代,北方的新道教,包括全真、正大等教派,在胡人统治之下,竟能在民间组织了地区性的自治互助的社区。我在国内考古学家引导之下,曾经访问过河北一带全真教活动留下的遗迹。那时,他们组织民间的力量,周旋于地方军阀和胡人政府之间,开水利,筑道路,兴教育,扶困济穷,俨然又一次实践了汉代五斗米道曾经组织的福利社区。这些教派的一部分逐渐与启示信仰合流,遂出现了蒙元统治下的白莲教运动,也终于由这一群教派引发推翻胡人统治的复国运动,出现了明代。在白莲教的教义中,具有启示性的劫运观念,也有浓厚的三教合一色彩。
三教合一的理想早在宋代即已有之。林兆恩的夏教在福建曾经有相当的发展,然而终究是地区性的活动。到了近代,红字会就是以儒家为主体,兼收佛道两家的教义和一部分仪式,希望能够成为中国的主要宗教。这一活动在抗战以前曾经有相当普遍的响应。其主要的活动地区在华北,总部设在济南,然而,北至东北,南至江南,很多城市都有红字会,在各地获得地方士绅的支持。1949以后,这一活动就从此消失了。
元明以后,白莲教在清代曾经极为活跃。乾嘉时代,川楚教乱,声势不小。被清廷扑灭后,白莲教的活动潜入民间地下。与白莲教相关而不相隶属的罗祖教,则是明代一个漕运军人发展的教派。这一教派也可以说是三教合一的运动,其活动则为运输业的劳动工人彼此互助。他们的教义是儒家的伦理,配合佛、道两家的信仰和仪式。清代漕运发达,罗祖教的斋堂在各处码头都是各种劳动工人退休养老之所。罗祖教也对教内的信众救难济困,提供种种的帮助。
从这一个教派分叉出一个教派:“混元教”,又称“一贯道”。清末民初,这一教派在各处发展,于四川以下的长江流域,以及大运河的北端,往往颇有势力。由于他们的信众主要是社会的劳动阶层和市井,活动必须在上工前的清晨,或工毕后的晚间,于是引起教外人的猜疑和误解,以为是一个行迹诡秘、不正当活动的教派,颇受各时代政府的压制。这一教派在1949年以后,有一部分流入台湾,居然逐渐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宗教活动。他们的教义,据他们的《认理归真》简约为“吾人的本性,儒教谓之良心,佛教谓之金刚,又称为菩提心。道教谓之生死之门,总而言之,即是佛性也”。一贯道虽然号为“五教合一”,实际上,还是“三教”为主:“行儒门之礼仪;用道教之功夫;守佛家之规戒。”
一贯道信众茹素,因此活动的地点往往就是各处的素食店。在营业还没开始的清晨,他们有早晨的聚会,工余之后,在夜间又有讲经说道的活动。他们的“道亲”,彼此互助,婚丧喜庆,都有当地道亲代办帮助。他们的经典包括儒、佛、道三家比较简要的部分,也包括各种善书,例如《太上感应篇》。最近他们也收纳若干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教义,毕竟相当有限,而且不无曲解。台湾的一贯道由各地的传道士各自发展为数十“支”,各自因其道亲的支持程度和兴趣选择自己的经典。因此,在大学校区内的一贯道,和在街市发展的一贯道,对于教义的理解和阅读的经典可能各有选择,并不一致。我想最简单地介绍:主张“清口”“清身”“清心”。众善奉行,诸恶不作。他们标榜“无生老母,真空家乡”,也盼望历尽劫难,寻求解脱。从这些教义看来,这个教派真是以诸教混合为主旨的信仰。
1949年后,大陆道教的主要宗派,来台道教人士,除了龙虎山世袭张天师,罕见其他宗师。在台湾,道教的活动与当地民俗信仰几乎难有分别。他们的仪式包括祭拜、符,不过,主要的道观已经逐渐取消焚香祭拜的仪式,而将信众的供奉用于设立医院和学校,从事社会工作。台湾道教,除了那些为信众作法,消灾祈福和卜问求的乩童,专业的受道长并不多,倒是有不少研究道教学者,下功夫探讨道教教义和历史。有几位欧美学者,长期在台研究,致力介绍道教于西方世界,精神极为可佩。目前在哈佛大学,就有一门大班课,介绍道教,选课学生竟有数百人,也可谓异数了。
佛教的活动在台湾极为兴盛,佛光山、中台寺、法鼓山和慈济,都是虚云、太虚、印顺几位法师提倡的人间佛教。佛学的讨论已经不是他们的重点,而更重要的是进入社会,以简单的教义推广信仰。最大两家,乃是慈济和佛光山,前者以救难济困为其主要工作重点,后者则以“做好人,说好话,行好事”为宣教的目标。他们的教众众多,这几个教派合计,不下数百万之众。这些简单的教义,其实相当程度地容纳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配合佛教的积功积德,以出世的胸襟,作入世的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