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百年经典 展望世纪辉煌

2016-05-14杨正君黄燕

人民音乐 2016年9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作曲家钢琴

杨正君 黄燕

赵元任创作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约1913)和钢琴曲《和平进行曲》(1915)以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历史已逾百年。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国作曲家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钢琴作品,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与审美特质的中国钢琴音乐的自身传统也正在形成,并开始在世界乐坛发出中国的声音。

值此特殊历史节点,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中国钢琴音乐经典百年回顾”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5月10—11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来自海内外的数十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以及乐坛新秀和青年学者等齐聚一堂,共商乐事。与会代表围绕“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研究、批评与推广”这一系列核心议题,分别从不同侧面和各自熟悉的领域畅抒己见,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旨在鼓励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与表演,并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教育、推广与研究,从而达到弘扬民族文化之目的。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百年历史

回顾与经典化建构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从早期的探索到对民歌、民间器乐曲的改编,再到对民间音乐素材的自由运用和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借鉴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内涵式表达,大致经历了类似西方音乐的古典、浪漫和现代等风格,甚至还产生了以样板戏为依据的“钢琴伴唱京剧”和“民族乐队协奏的钢琴协奏曲”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杨燕迪通过对“经典化建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论述,呼吁应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审美特质、艺术价值和成功杰作进行具有“批评”意义的价值解读和审美判断,通过积极的争论、互动和交流,形成宽泛意义上的共识,并由此构建具有指路标和界碑意义的杰作系列,再使其走向演出市场,走入日常教学,最终走出国门,从而赢得世界的认可与尊重。梁茂春主要提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当下的中国虽然是一个钢琴大国,但与西方将钢琴视为指向全人类文化的、心灵的工具有所不同,中西方钢琴文化最大的差距主要是人文差距;二是认为对早期音乐家、港澳台地区和海外作曲家的中国钢琴作品应进一步加大发掘整理与研究的力度,并发现和补充遗珠之作。魏廷格主要谈及西方钢琴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历史贡献,西方钢琴艺术与中国音乐的百年关系及产生的影响,以及对这些影响的评估和建议等内容,并提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神韵融入到钢琴的多声思维之中。冯效刚的《中国早期钢琴音乐创作文化内涵审视》主要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萌发、中国风格钢琴曲以及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多元化倾向等的关注,从历史渊源、民族文化基础、艺术规律、心理特征等不同视角对钢琴音乐创作在中国的发展进行深层解读,并认为中国风格钢琴曲是中西文化的互补与提升,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钢琴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

任何一种艺术体裁的发展与繁荣都离不开大量经典艺术作品的支撑,通过对中国钢琴音乐百年历史的梳理,总结经验,促进经典作品的形成,并集腋成裘、积木成林,对中国钢琴音乐最终成为世界钢琴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

二、中国钢琴音乐及其创作的本土化

近年来,研究者对何为中国钢琴音乐、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以及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本土化等问题十分关注,研讨会中,众多学者就此作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陈洪铎的《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概念及“中国化”创作观念的反思》认为不必设定“中国钢琴音乐”这一概念,而以“钢琴音乐与中国”或“钢琴音乐在中国”来解决钢琴音乐与中国风格关系的表述。今天更应该鼓励作曲家打破这些束缚,在中国音乐文化以及吸收其他多元音乐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创作出极具个性的、为全世界所喜爱的钢琴音乐。李小诺主要以汪立三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兰花花》为例,分析其核心素材与方言、民歌之间的同构关系,揭示作品“造味”的源泉;同时,选取两种具有较大差异的演奏版本,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观察不同“释味”的表现;还以问卷方式调查不同年龄、学习经历的专业学生对两种演奏版本聆听的感受和喜好,考察不同人群“品位”的特征。进而阐述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中西文化日益融合中民族风格的保持、传承和再诠释提出思考。杨正君的《中国当代钢琴协奏曲创作概览》则以钢琴协奏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梳理该体裁在创作上的中国化历程,并对当代钢琴协奏曲的本土化创作手段和中西方传统音乐文化思维观念的融合方式等进行初步思考。蒲方从中国钢琴音乐的百年历史中“中国风格”创作观念的变化、中西音乐的交融、创作群体、作品的推广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并提醒应该多关注大众钢琴文化群体。施咏认为中国作曲家与钢琴演奏家在京剧风格钢琴曲的创作与表演中围绕着“京剧的钢琴器乐化”与“钢琴的京剧声腔化”课题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金桥以萧泰然、马水龙两位知名华人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为例,分析讨论了其音乐中特有的岛屿文化特征与乡土家园情结。此外,蔡丽红的《中国钢琴音乐借鉴古琴文化创作的百年回顾》和王瑞的《钢琴在中国的本土化与民族化探索透视》,分别简要梳理了以古琴文化为元素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和钢琴音乐的创作与演奏在中国的本土化、民族化的探索实践过程。

尤其在最后的自由研讨环节,几位音乐家就中国钢琴音乐及其本土化做了精彩的互动式研讨。杨燕迪认为作曲家的个人风格与民族风格同等重要,重要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甚至会定义民族风格。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已经经历了从早期改编曲的歌曲思维,到古典器乐化的多声思维,再到中西融合的现代思维的创作历程,中国作曲家最终要写出能与西方经典作品相抗衡的钢琴作品。李名强认为文化是不能讲全球化的,作曲家的文化背景是界定音乐风格的重要依据,大量的实践可以总结出,失去民族性的音乐是无法获得世界认同的,终将会被历史淘汰。朱世瑞认为,钢琴音乐的中国化必须建立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上,不了解钢琴的渊源与文化土壤,其中国风格也会无从谈起。在笔者看来,“中国钢琴音乐”的表述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含义,从狭义上应特指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具有中国文化、精神与审美特质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国钢琴音乐的本土化是需要通过作曲家创作中对具体音乐表现力要素的中国化构思与技术手段加以实现的,通过陈述结构、音高组织、节奏节拍以及音响音色等方面丰富的变化与对比,作曲家是可以用钢琴来表达中国文化与精神的。研讨中多位学者对大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具体分析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三、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与作曲家研究

中国钢琴音乐的繁荣离不开作曲家群体,本次研讨会近一半交流发言的内容是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分析研究和对中国钢琴音乐作曲家的研究。

汪立三创作了大量具有高度艺术性与丰富钢琴技巧的钢琴独奏作品。张奕明不仅以“《他山集》之后的汪立三”为题举行讲座音乐会,对汪立三中晚期创作的基本技法、心理状态、情怀以及尚未构成影响力的作品(包括遗作和残稿)等进行介绍,还以自己对汪立三及其作品研究的经历为例,强调对中国作曲家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对其成名作的关注上,挖掘和演奏作曲家的其他作品同样十分重要。钱仁平、唐荣、谌碧雯等人对桑桐钢琴独奏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各个时期出版的乐谱版本与手稿进行前后关联、纵横比照,既指出各版本乐谱的不准确乃至错误之处,也指出并讨论了手稿本身五处存疑之处及其他可能/行性,还结合手稿和作曲家本人致郑英烈教授的亲笔信等文献,对该曲的音高组织与曲式结构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储望华是最重要的中国钢琴音乐作曲家之一。他从自身经历谈及本人音乐创作中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吸收以及对西欧经典音乐作品与独有技法的学习,从而形成其作品的个性化风格与特色的历程,还认为目前国内很少有钢琴键盘织体的相关研究书籍,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织体方面的多声性写作手法非常值得深入分析与研究。王建中创作和改编了大量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钢琴独奏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位学者的交流论文就以王建中的钢琴音乐创作为研究内容。马玉峰的《“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和声语言》以王建中和朱践耳两人创作的同名钢琴改编曲《云南民歌五首》为例,对二者在和弦材料、和声进行、调式交替等方面具有的共性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强调作曲家的个人审美和学习生活经历的不同是造成两部作品差异的主要原因。秦川通过对《王建中钢琴作品集》中不同阶段作品的主题进行分析,探讨了作曲家在旋律创作、多声形态、宫调技术等方面所形成的以五声性旋律为主题基础的纵横相生的技术手段与音乐逻辑,认为作曲家以西方创作技术和理论之“技”来体现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与风格之“本”。此外,邹彦以近年来上演频率颇高的中国风格钢琴曲《皮黄》为研究对象,不仅对该曲创作中的中西音乐创作思维的交融进行分析,还从作品中标记的板式与实际京剧板式之间具有的某些出入为切入点,对作曲家创作中的个性化处理作出研究者的分析与思考。

从本次研讨会的研讨内容与过程来看,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和作曲家的研究正向着范围更广、角度更丰、程度更深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与会学者不仅持续关注并进一步挖掘汪立三、桑桐、王建中、储望华等前辈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也涉及了黄安伦、陈怡、谭盾、陈其钢、姚恒璐、张朝、龚晓婷等更多当代作曲家的钢琴音乐创作;另一方面,对具体音乐作品、作曲家,以及某些创作技术的研究,不但角度更加丰富,而且研究者极为关注具体音乐形态等表象的形成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思维观念之间的深层次内在关联。

四、中国钢琴音乐的表演、教育与推广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国钢琴音乐的繁荣离不开钢琴音乐的教育、表演与推广,而这些又需要以经典作品和教材的出版为基础。

李名强认为,不少中国钢琴家已获得国际认可,但中国钢琴作品却未获得与之相媲美的国际影响。《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首次采用编年和中外文对照的方式出版,对不同时期中国作曲家钢琴音乐风格的个性与共性加以展示,这不仅有利于总结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经验与不足,也有利于中国钢琴作品的经典化建构,对推广中国钢琴音乐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杨韵琳从国内几大专业音乐院校钢琴演奏专业教学和业余钢琴教学中使用中国钢琴作品的现状调查入手,指出目前中国钢琴音乐教育从专业到业余都普遍存在曲目选择范围较窄、演奏风格探究缺乏、表演与教学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三个3(听3部戏曲,唱3首民歌,弹3首民族器乐曲伴奏)”的教学理念对如何将钢琴弹出民族风格,又能体现出钢琴的色彩具有积极意义。钱亦平教授以其给丁善德、桑桐和王建中编写钢琴作品曲集的经历为例,论述了三位作曲家钢琴作品的个性化风格特征,并指出这些钢琴作品的出版、演出与推广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代百生以其在德国的一次音乐学术辩论会中被问及“钢琴曲《夕阳箫鼓》是浪漫主义模仿之作吗?”的经历,引出中国钢琴音乐如何走向国际舞台的讨论,认为目前中国钢琴作品在国际舞台的上演率还十分有限,尚没有中国作曲家成为将中国钢琴音乐推向世界的“品牌”代言人,而出版与宣传不力、学术研究不足、教学推广不够等是这一瓶颈形成的重要原因。杨韵琳认为中国作品更易理解,演出效果好,钢琴教师应加大对新作品的教学、推广,没人弹,没人听,就无法成功。而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必须摄入传统文化,注重对民间艺术的了解,深入到民间去学习传统文化、感悟传统审美。卞萌也认为民间音乐的感性积累对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音乐风格的把握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演奏中国钢琴曲时也一定要体现钢琴多层次、交响化和立体性音响特性。

对中国钢琴音乐教育,尤其是对儿童钢琴教育的关注是本次研讨会的亮点之一,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目前缺少具有中国化的儿童钢琴教材。居其宏认为,中国钢琴音乐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中国艺术家若要对世界钢琴音乐做出更大贡献,必须从儿童抓起,编写适合中国儿童的钢琴教材极为迫切。魏廷格认为,应重视母语教育,没有母语教育,就没有中国钢琴音乐的辉煌。钢琴改编曲虽不是最高级的形式,但有其特殊的必要性,是必须之路,对培养听众的现代多声审美等意义重大。

结 语

回顾中国钢琴音乐的百年历史,在涌现出大批优秀中国钢琴作品的同时,仍有许多作品仍尚未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与传播,这就需要研究者继续发掘并推广。在中国钢琴音乐经历百年历史之际,上海音乐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7卷本)》和《百花争艳·中国钢琴一百年(10卷本)》两套钢琴音乐作品乐谱,收录了一批百年来最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本次研讨会专家学者所研究讨论的作品大都收录于其中,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而赵元任的《花八板与湘江浪》和黄自的《二部创意曲》(1928)等早期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百年经典展演音乐会”的再次公演同样意义非凡。

通过尝试运用各种专业作曲技法与中国风格相结合的多元化创作手段,中国作曲家为钢琴这一舶来品写作中国风格的作品,开创了钢琴音乐在中国空前繁荣的新局面,而通过钢琴来表达中国的文化与精神将是中国当代作曲家需要继续长期关注与探索的课题。对于研究者与理论家而言,除了对中国钢琴独奏音乐作品进行持续发掘与深入研究外,对各类含有钢琴的重奏曲和中国钢琴协奏曲,尤其是钢琴与民族乐器结合的室内乐作品等进行更为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也将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杨正君 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

黄 燕 星海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作曲家钢琴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