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读四促”文言文教学模式初探
2016-05-14刘净沙
刘净沙
内容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学效果很难尽如人意。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归纳出“四读四促”的文言文教学法。它通过听读、译读、赏读、展读四环节,运用各种不同的读法和角度,既可以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又可以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四读四促” 听读 译读 赏读 展读
文言文,凝集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中学文言文教学由于受文言文语言特点的限制,加上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串读串讲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教起来费时费力,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且教与学,大都停留在写语言知识的层面,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深入研究的不多,高层面的审美培养更难实现。这样就很难全面高效地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并归纳出在“三究四学”课堂模式下的“四读四促”文言文教学法。它通过听读,促感知;译读,促理解;赏读,促探究;展读,促提升的模式,运用各种不同的读法和角度,既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深入解读一篇文言文,又可以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第一环节:听读,促感知。
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听话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与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共同构成语文教学的整体。倾听作为一种能力,就应该设计专门的教学环节予以训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听话教学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个“听读”训练环节,使其成为一个必须执行的教学规范,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现状,强调听话教学的作用,提倡加强听话教学,对于中学生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结合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内容,上课伊始,或教师范读,或听多媒体范读,尤其是现在多媒体的特效,可以配合音乐、画面等多角度解读文本,在古文的音韵之美悄悄的浸润学生心田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感知文章大意。
听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有两点:听准字音,听出节奏。为了达到上述要求,要让同学在听时,学会做笔记,一是给课文中的多音字、生僻字等自己拿不准的汉字注音,例如《爱莲说》中“蕃”(fán),“鲜”(xian),生僻字“噫”(yī);二是给较长的句子用单斜线断句,明确该怎么处理句读之间的停顿,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读成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这也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了活材料。
在经过听读训练之后,教师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先在组内或者组间进行互读、互听、互评练习,学生们在朗读、听读、点评的同时,既展示了小组合作的成果,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而且也达到了人人参与,唤醒学生学习热情的效果。
第二环节:译读,促理解。
经过前面的听读、朗读,学生基本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感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还要进行译读。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告别师讲生听的“讲读”式教学模式,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要把文言文翻译、理解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小组中或者采用“接火车”的形式,或者采用“挑兵点将”的形式,各个成员都把自主释读时的疑难之处拿出朗读、交流、解决,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翻译课文的活动中来。“三究四学”课堂模式要求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组,由学科组长根据ABC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进行任务分配,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既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疑难的解决变成可能的,较快的;同时他们的合作也是愉快的,顺利的。
经过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虽然文章大部分已经翻译完,但每篇课文都会有一些重点句子,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解决。以《小石潭记》为例,文中的一些景物描写句子及作者总体感受的句子是重点。例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此句通过描写游鱼及其影子,从侧面写出了潭水的澄澈透明,极为巧妙,是学习的重点。再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此句仅用八个字,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必须完全理解。对于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老师要引导并督促每个同学都完全掌握,以便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环节:赏读,促探究。
要想让学生走进课文所呈现的情景世界,不仅要在句意上下功夫,还要把重点放在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赏读,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课文的主旨方面进行深入学习,教学的重难点也可以在这一环节得到解决。
“赏读”包含“析、品、思”三个教学步骤。“析”即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或是把握故事情节;“品”即品味文章关键词语、语句,以此领悟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思想;“思”则在完成对全文的学习后,总结出学法、规律性知识,用以指导以后的学习,同时还允许学生将心中还未尽解的疑惑提出,并引入全班讨论。以《小石潭记》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析”结构,明确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谭源流→潭中气氛。“品”词句,例如对“乐”、“凄神寒骨”的理解。这关系到全文的主旨,要深入理解。若学生们一时不能理解作者在文中的心情变化原因,老师可简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以促进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刚到小石潭时“心乐之”。但是这种欢乐毕竟是短暂的,小石潭凄清的环境很快又勾起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情。“思”写法,引导学生们学会使用修辞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写作方法。
“三究四学”课堂模式特别强调学生的展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单要关注学生的成果展示,还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展示(质疑、思辨)。在此环节中,老师最应致力于唤醒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质疑,肯定学生的思辨。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不同的主旨意趣。这些都必须要通过悟读,进一步探究,方能真正地理解。
第四环节:展读,促提升。
展读,就是对所学课文的延伸拓展,就是由语文课本内向课本外的适当延伸,它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展读可拓宽所学知识的广度,增加所学知识的容量,促进学生开阔视野,提升素养。就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补充相关情节,加深感悟。情节是表现人物、体现情感、反映主题的重要因素。因此,抓住情节进行拓展和延伸,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创设“邹忌问美”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模拟表演等方法,想象客、妻、妾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神情,创造性地进行语言拓展。请学生运用模拟表演法,或摇头摆手,或满脸喜色……把不同身份人的性格特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这种拓展和延伸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演才能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2.主旨类似的展读:例如《桃花源记》一课,可进行这样的延伸阅读与思考。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源生活,《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这种比较阅读可以引导学生从浅层的文本理解,上升到思想、理论的概括总结,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得到锻炼。
3.写法类似的展读:例如在学习了《醉翁亭记》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中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再让大家积累一些古文中类似的句子,并简要赏析。这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不单培养了学生的赏析能力还有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提升。
4.同题材文章的展读。例如学生学习了《愚公移山》,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可以给学生印发如《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中的小短篇.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展读课文,可以从所学文章的多个角度去进行拓展、延伸。既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在对课内外知识的纵横联系与探究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将得到一次次地提升。
初中文言文课堂的教学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教师也需要不断从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与策略改进,才能得到进步。
注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30058)。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第三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