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的一年:2015年亚太地区LNG市场回顾
2016-05-14吕淼
综合2015年的情况来看,到2020年亚太地区将会有500亿立方米的LNG合约到期。而生产商之间的竞争将会给供应商带来压力,促使他们在签署合同时做出更多的让步。
2015年,全球共有17个国家生产了3335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较同期增长2.5%,增长源于澳大利亚昆士兰柯蒂斯LNG项目(QCLNG)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PNG)项目的产量提升。
然而,供应中断的现象在2015年成为常态化。由于原料气的问题持续困扰埃及,致使埃及出口量为零;安哥拉因为技术问题出口量也为零。除了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也门由于国家安全形势的急剧恶化,其LNG项目(产能为91亿立方米)在2015年3月进入脱产状态。该项目的运营商道达尔公司(Total)决定停止生产和出口,并将工作人员撤离也门。以上三个项目的总产能为328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的8%。此外,阿尔及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工厂长期利用不足,LNG产能降低趋势明显。
从进口方面看,2015年有一些国家也加入了LNG进口国的行列。巴基斯坦、约旦和波兰都开始进口LNG,这使得LNG 进口国总数上升为35个,LNG 进口国的数量在过去10 年里翻了一番。2015年新增的三个进口国当中,巴基斯坦和约旦就分别采用了浮式储存和再气化装置(FSRU)技术来建设接收站。波兰之所以建立新的液化天然气终端,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本国天然气供应来源多元化,以提高国家的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
新兴贸易商进军LNG市场
近年来,部分国际贸易公司已经开始进军液化天然气市场,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大约在2007年,国际贸易商进行了首次LNG交易。总部位于瑞士的维多集团(Vitol Group)——这是一家世界最大的独立石油贸易商。2010 年,维多集团与科威特石油公司(KPC)签订了一份长达4年的液化天然气协议,此次协议的签署对维多集团来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因为这份中期协议是在维多集团不具备自有天然气供应来源的情况下签署的。在以往的传统LNG贸易中,卖方的天然气供应往往是来源于自有的LNG项目。
2010年之后,进入液化天然气行业的国际贸易商数量逐渐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各区域天然气价格差距扩大,特别是由于亚洲天然气的需求增长和亚洲“溢价”所致。
然而,导致国际贸易商纷纷进军LNG市场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存在区域价差。首先,在中东、拉美以及非OECD的亚洲国家,新的市场需求的出现也为国际贸易商创造了商机。这些地区的市场需求并不稳定,而买方也往往很难形成长期需求,所以主要以中短期合同业务为主,这就给擅长此类业务的国际贸易商带来了机会。
再次,国际贸易商销售渠道比较完善,多以能源或其他大宗商品贸易为基础,并依托现有的行业贸易知识。例如,维多集团与科威特石油公司签署了LNG供应协议,然而双方的贸易关系却可以追溯到以往的石油贸易往来,大约有几十年的历程。
买方市场是否已超出负荷
2015年,合同价格及现货价格持续低迷,导致了亚洲LNG 进口的缩减,这一现象预示着天然气基本需求正在转弱。亚洲地区前5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的LNG进口总量同比降低了3.6%。当然,这背后有结构性调整和经济周期的因素。我们来看日本和韩国,发电量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在可再生能源、核能和煤炭等能源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燃气电厂的运行时间受到进一步的挤压。
下面,我们对亚洲主要液化天然气进口国,中国、日本、韩国在合同地位中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的来说,这三个国家占据了全球LNG贸易总额的55%,然而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中国:受需求疲软影响,中国长贸LNG基本按照合同低限进口,现货进口有所减少,LNG进口总量同比下降2.0%,进口LNG首次出现负增长。随着中国企业投资于澳大利亚相关项目投产,中国增加的新合约数量正在急剧攀升。
2015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中石化)在履行合约义务时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2014年青岛接收站投产运营,中石化开始接收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PNG)的液化天然气。2016年1月,澳大利亚太平洋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APLNG)开始向中石化出口LNG,这是一项每年约100亿立方米的大型项目。但是,受国内市场需求影响,2016年开始中石化决定减少购买澳大利亚APLNG公司10%的长期合同量。
应该说,受未来能源结构调整、治理大气环境和实现巴黎气候协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16年中国进口LNG将有可能提速,不过增速不会太高。因此,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会实现大约550亿立方米的长期合同,较2015年增加一倍。
日本:2015年,日本LNG进口下跌4%,预计在2018-2019年将朝着合同超负荷的方向发展。强劲的可再生能源部署战略与需求侧改革措施的结合,以及核能的回归使用,都在限制日本天然气未来的消费需求。历史上,日本有大约80%的液化天然气供应来自于长期合同,2015年澳大利亚新项目的启动大大推动了这一发展,并将这一比例推升至95%。
目前,日本名义上的合约地位处于超过100亿立方米的水平,虽然一些现存的合约到期后会有所下降,但是2011年签订的LNG长贸合同将从2016年进入执行期,新合约的启动将推动其国内液化天然气供应量的大幅增长。
韩国:尽管长期合同持续强劲增长,但韩国液化天然气进口在2014、2015两年都急剧下降,总计达到100亿立方米。在过去的15年里,韩国国内天然气需求保持强劲增长,这促使韩国国家天然气公司(KOGAS)能够完成长期合同的签订,以及直接参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上游资源项目。由于受季节性的市场需求波动影响,长期以来韩国始终严重依赖现货市场。然而2015年进口的急剧下降,减少了韩国国内对现货的需求。因此,预计2015至2021年,韩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速度将会迟缓,并有可能导致韩国也朝着合约超负荷的趋势发展。
总的来说,上述亚洲三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都将会出现进口合约比例上的重大变化,从2011年的400亿立方米左右的短期合约地位,到2017-2018年的200亿立方米的长期合约地位。
这将会对液化天然气市场带来三方面的重大影响。首先,这一变化说明2011-2014年有很多的买家都是购买现货,而此后他们将在2015-201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转变成卖家。从合约地位来看,截至2015年,中日韩三国均主要开发了现货市场,通过签订长期现货合同及短期销售协议,带来了极高的合同量,以实现强劲的需求增长。根据这三个国家长期合约义务和需求预测来判断,他们都将很有可能会以卖方的角色进入到现货市场当中。
其次,传统液化天然气市场上的买家如果买入的很少,就会迫使卖家寻找新的市场和新的买家。由于以往的中小潜在买家需求量小,造成其信用不高,对卖方来说风险较大,因此卖方与之实现交易的可能性较小。
但是,目前这些买家正在吸引着液化天然气卖家的目光。一方面,由于油气价格持续低迷,使得那些潜在的买家都能买得起天然气,这也就降低了卖方的风险,对于那些短期合同来说尤其如此。另一方面,那些长期未出售液化天然气的卖家也很乐意冒风险。
最后,合同中的重新谈判或者复议的情况将会增加,去年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案例。例如,一直以来,在以石油价格为参照的LNG长贸合同的价格和现货价格方面,印度国有石油进口企业Petronet公司(印度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商)与卡塔尔天然气公司始终存在异议。这主要是由于中长期合同存在的滞后效应所产生的,这一异议促使Petronet公司仅实现了100亿立方米合同量中的70%。2015年,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谈判,Petronet公司和卡塔尔液化天然气公司之间达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谈判结果,即卡塔尔放弃Petronet公司因为没有履行合约义务而需缴纳的10亿美元的罚款的主张。
(作者简介:吕淼,供职于北京燃气集团)